陳炫霖
(貴陽市口腔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
16例腮腺內面神經鞘瘤的臨床觀察①
陳炫霖
(貴陽市口腔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目的:探討腮腺內面神經鞘瘤的臨床診療情況。方法:對2010-01~2015-01在我院就診的16例腮腺面神經鞘瘤患者診斷及治療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4例患者接受了術前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神經鞘瘤者僅1例;16例患者均行手術切除腫瘤并經病理明確診斷,其中15例患者瘤體完整切除,1例患者瘤體部分切除;術后隨訪1~5年,均未發現腫瘤復發。結論:在腮腺內面神經鞘瘤的前期進行準確診斷比較困難,但是影像學診斷技術依然能夠發揮其輔助作用,對于該類疾病我們主要借助手術治療來完成,在手術過程中應當盡可能保護面部神經,避免并發癥的產生。
腮腺;面神經;神經鞘瘤;臨床效果
一般來說,神經鞘瘤疾病會發生在顳部,處于莖乳孔外段的神經鞘瘤是極為罕見的。我們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腮腺內面神經鞘瘤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腮腺腫塊,但是由于該種疾病的發病率很低,因此在進行手術之前很難通過檢測來準確判斷該疾病,而在手術過程中明確診斷該疾病之后基本都會造成面癱情況的發生。現對2010-01~2015-01在我院就診的腮腺面神經鞘瘤患者的臨床診療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16例,均為2010-01~2015-01在我院就診的腮腺面神經鞘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齡10~79歲,平均(46.3±18.5)歲;病程2~10年,平均(4.1±2.6)年;發生于左側的患者為7例,發生于右側的患者為9例;腫瘤大小為2.0cm×2.0cm~6.0cm×6.5cm,我們所診治的患者都是單側腮腺內面神經鞘瘤。
1.2 影像學檢查
總共有16例患者,其中有14例患者接受了術前影像學檢查,接受檢查率為87.50%,其中被診斷為神經鞘瘤患者的只有1例,神經纖維瘤的患者1例,多形性腺瘤患者有7例,被診斷為Warthin的患者有2例,被診斷為鰓裂囊腫的患者為1例,剩余的4例患者都沒有明確的影像學診斷結果。
1.3 治療情況
對于所有的病例都是采用手術的辦法完成治療的,其中有15例患者是經過完整切除的,有1例患者是采用部分切除來完成治療的。經過完整切除腫瘤體的15例患者中有12例是沿著神經逆向解剖縱向分離的,在包膜下將瘤體完整的摘除下來,該種辦法能夠有效地保證面神經的連續性,剩余的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是由于腫瘤發生在面神經總干部位,在完成瘤體的摘除之后不能有效地完成面神經連續性的恢復,而最后一名患者雖然在進行手術時使得神經連續性被中斷,但是即刻借助神經端端吻合技術能夠使神經實現連續性連接。因為瘤體和面部神經并不能完全分離致使手術完成后依然會存在患者面癱情況的出現,因此該技術只對瘤體進行部分切除。
14例患者術前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神經鞘瘤者僅1例;16例患者均行手術切除腫瘤并經病理明確診斷,其中15例患者瘤體完整切除,1例患者瘤體部分切除;術后隨訪1~5年,均未發現腫瘤復發。
發生于面神經纖維膜施旺細胞的神經源性良性腫瘤稱之為面神經鞘瘤,該種疾病發生的幾率為0.4%~2.6%,并且極少出現腫瘤惡化的情況,發病人群主要為中年人[1]。而發生在腮腺內的面神經鞘瘤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中極少見,該病的發生率僅僅占到腮腺腫瘤疾病的0.2%~1.5%,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通常借助手術辦法進行治療。
神經鞘瘤的生長速度比較較慢,它的體積不大,其形狀是圓形或卵圓形的腫塊,其質地稍硬;神經鞘瘤的移動方向是沿著神經側向移動;如過腫瘤的體積很大,就很容易出現黏液性質的變化,像囊腫一樣柔軟,進行穿刺抽吸時,可以抽取出來不凝固的褐色血性液體。如果腮腺內出現面神經鞘瘤,其通常的表現形態是活動性的腫塊,在腮腺沒有癥狀表現,但是隨著輕微的疼痛感,這種癥狀很容易被誤診,可能被誤診為腮腺多形性腺瘤。由于腮腺內面神經鞘瘤的臨床表現并不顯著,在實際的診斷過程中十分困難,因此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當腫瘤和神經暴露之后,才能夠通過病理冷凍切片的方法加以確診。即便如此,加強手術之前的病史問詢以及多種儀器的檢查依然能夠有效的提升疾病的確診率。本組資料中16例患者術前行影像學檢查14例,檢查率為87.50%,影像學診斷為神經鞘瘤者僅1例。
從病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神經鞘瘤腫瘤通常都生長在神經干上,但為偏心生長,完整的包膜將其包裹,剖面的顏色是灰色,可以看到囊腔內有膠凍狀的物質。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腫瘤的細胞是梭形,細胞核的排列形狀是柵欄狀。無核的伊紅染色均質性胞質是其間的間隔,一些聚集在一起的Schwann細胞形成了細胞漩渦,這就是維羅凱體(Verocay bodies)。如果腫瘤中有維羅凱體的出現,則可以稱其為Antoni A型(束狀型);若腫瘤中沒有維羅凱體,細胞的排列形態不是柵欄狀,反而排列的很疏松、很紊亂,由于水腫導致細胞形成一些小囊腔,可以稱其為稱為Antoni B型(網狀型)。通常情況下,腮腺區的面神經鞘瘤組織與其他部位的軟組織神經鞘瘤都是良性腫瘤,呈現惡性的概率為3.7%。該組16例患者都是良性腫瘤。
現如今我們主要借助手術治療的辦法完成面神經鞘瘤的治療,一部分專家認為當腫瘤體積較小且神經完整時可以先進行隨訪而不是立刻進行手術治療,但是另一部分專家則認為當發現瘤體之后應當及時完成腫瘤的摘除,避免手術后神經癥狀的發生。根據相關文獻的報道,大約25%的面神經鞘瘤可以從神經上做完整分離手術,但是手術結果受到手術技巧的影響。但是文獻中報道的此類病例只有4例,其中只有1例是在面神經顱外段的位置,信服力不強[2]。筆者認為,腮腺內的面神經內只有莖乳孔外的總干比較粗大(1~1.5cm),其余的分支都比較細。由于下頜升支和顳骨、乳突間的空間較小,限制了手術的操作,特別是當腫瘤比較大,神經纖維容易出現變性的情況,正常面神經總干的彈性和韌性被大大削弱,利用never-sparing將面神經連續性保持住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但是盡管神經鞘瘤在面神經總干遠端,利用never-sparing將腫瘤完整剝離,也會因為面神經比較纖細,張力也會很小。解剖腫瘤時,如果過度牽拉神經會導致邊緣的斷離,造成的損傷是不能逆轉的。因為患有腮腺內神經鞘瘤的幾率較低,國內外都沒有大量的臨床研究,所以都是描述和分析相關的病例報道與文獻回顧。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研究發現,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治療方式,如never-sparing手術或者切除后端吻合抑或是移植神經,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面癱。本組資料中,16例患者均行手術切除腫瘤并經病理明確診斷,其中15例患者瘤體完整切除,1例患者由于家屬不能接受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面癱癥狀故瘤體部分切除。即便手術治療是當前主要的面神經鞘瘤診治辦法,但是由于在手術完成之后所產生的并發癥以及出于患者面部美觀性以及后期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考慮,我們在進行手術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為合適的辦法進行面神經鞘瘤的治療。
[1]林群久,史俊.腮腺內而神經鞘瘤19例臨床分析[J].上海口腔醫學,2013,22(1):99-103
[2]李志萍,孟箭.原發于腮腺內而神經鞘瘤3例的臨床分析[J].口腔醫學,2010,30(5):266-267
[3]劉瓊.超聲對外周神經鞘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13,11(15):48-49
陳炫霖(1980~)女,貴州貴陽人,大學本科,主治醫師。
R739.87
B
1008-0104(2016)05-0116-02
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