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導師:周 民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譚盾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的音樂分析
楊曉彤 導師:周 民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是譚盾在鋼琴創作上的一大里程碑,組曲由八首形象鮮明、篇幅不大的精致小品組成,本文結合表演藝術和表演實踐的原則,對該作品的演奏特點、民族性特點進行解析,爭取最準確的表達藝術作品的特征。
譚盾;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音樂分析
譚盾是國際樂壇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著名作曲家,他的音樂作品貫通古今、博采眾長,交織著古典與現代的風格,同時融合了西方與東方不同的神韻,這些音樂特點對世界樂壇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位華人音樂大師在鋼琴作品中運用現代技法,是新時期中國鋼琴作品的典型代表。他大多鋼琴作品以小品的形式出現,結構短小精悍、旋律優美、意境豐富,既是音樂會上的精彩曲目,也是現代中國音樂風格的鋼琴教材。
譚盾,著名指揮家、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長沙絲茅沖。1978 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隨趙行道、黎音海學習作曲。他譜寫的作品豐富多樣,由于堅持在聲音、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一直被各界音樂人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中國民間音樂與歐洲傳統音樂的文化天衣無縫的結合起來”,這使得他對世界樂壇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以下簡稱《憶》)創作于1978年,分別由《秋月》、《逗》、《山歌》、《聽媽媽講故事》、《荒野》、《古葬》、《云》、《歡》組成,生動形象的描繪了作者兒時的畫面,也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音樂律動鮮明并引人入勝,各樂章篇幅風格各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
1.《秋月》
結構為復樂段形式,樂曲中運用了古箏的演奏手法及風格特征,使用單倚音和復倚音來模仿古箏中滑音的特點,起到了修飾旋律的作用。在彈奏時手臂要放松,句子間的呼吸要飽滿,手指放松的時機主動出擊并快速彈出倚音四音一組的效果,手指清晰均勻并達到平滑的效果;彈奏速度需緩慢,仿佛在月光傾灑大地創造出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踏板在這里應該踩到飽滿。
作者運用反向琶音的彈奏技巧(如:譜例1)。多組十六分音符作為一組又一組從高到低的音,發揮出五音聲音的多種多樣。最高點的旋律音,突出手用力向武陟傾斜,其他四個音音量下降非常光滑靈巧、重量輕發揮出。
譜例1.

2.《逗》
D羽調式,結構為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樂曲以短小的動機開始,節奏鮮明歡快。A樂段第一樂句的旋律素材來源于湖南地方民謠,并將民謠變化形式貫穿整首歌曲。整歌的旋律和織體大多是跳音和連斷奏相交替的形式(如:譜例2),展示孩子們互相追逐玩耍的情景。A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二樂句的音區比第一樂句高了一個八度,為的是對比出場景更換所體現的氛圍有了不同的變化。B樂段的旋律是由A樂段單音聲部變為音程后而進行的,A1樂段是A樂段的變化再現,旋律由二連音與跳音組合的形式變為跳音,使樂曲的情緒更加歡快,二連音跳音組合變為二度、三度的遞進音程,使人聽覺上有一種諧謔的感覺,增加了音樂的戲劇性元素。
譜例2.

3.《山歌》
A羽調式,節奏為散板,沒有固定的劃分小節。作者運用了豐富特別的節奏類型,將樂曲引入一種空靈的境界。此曲中:四分音符與三十二分音符的組合時常出現,這種自由組合的節奏表現出了民歌風格自由的旋律,隨著音調緩緩升高,會使聽眾和觀眾感受到歡快活潑的民歌風格。波音的使用是本曲的一大特色(如:譜例3),如同高山流水和溪水潺潺的景象,突出秀美山河的美景。
譜例3.

4.《聽媽媽講故事》
E羽調式,結構是帶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A樂段由簡單的八分音符與帶附點音型構成,音樂婉轉動聽、令人回味無窮。A1樂段是A樂段的變化再現,隨著左手旋律淡淡的聲音出發,右手隨著左手相互依偎并以密集的旋律織體模仿的手法(如:譜例4),使兩部分巧妙結合。譜曲者仿佛給我們呈現出一種畫面:夕陽西下,孩子依偎在母親的懷里,聽媽媽講故事的場景,溫暖而親切。主旋律音樂是從民間采集的,歌唱是一個大的特點,音樂在開始和再現部分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有起有落,右手十六分一份擲地有聲。
A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后兩句是前兩句的反復再現,但在彈奏時要有明顯的對比變化;在聲音上,后兩句應更強一點,在情緒上應該更加激昂,這樣才能推動音樂的發展。中間部是一個比較快的節奏,手指的顆粒感要突出并有更高的清晰度,彈奏時也要注意樂曲的連貫和流暢。

5.《荒野》
慢板A羽調式,采用多聲部的創作手法。A樂段由單聲部旋律進行,逐漸填入了中聲部與低音聲部,旋律織體比較單薄,猶如站在到野外荒涼的土地上。樂曲進行到B樂段時力度與速度隨之加強,低音聲部八度平穩進行,同時加入了四個聲部,氣勢恢弘,達到全曲高潮。此時和聲有些陰郁,讓聽眾感受到了作者情緒的宣泄,有種憤世嫉俗的感覺。A1樂段是開始樂段的變化再現,高聲部奏出了旋律線條,中聲部由大二度進行(如:譜例5),同時伴隨低聲部的音程進行,隨后樂曲逐漸結束。
層次和聲音的變化是演奏好這首作品的關鍵,曲子開始的主旋律出現,其他的聲音逐漸加入,彈奏時要注意力度的變化,雖然聲音緩緩升起,但音色不虛。當彈奏和弦時要突出主旋律音,水平線的旋律要連貫。踏板一組三個音持續踩落,讓人感覺到聲音的共振。
譜例5.

6.《古葬》
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多種調式交替進行,整首歌以湘西文化的色彩,為我們展示葬禮現場。音樂開始演奏時力量很弱,聲音沉重;再加上沒有縫隙的踏板,聲音會產生連續性,創造一個黑暗和奇怪的氣氛。整曲中的音樂總是充滿了詭異的氣氛,譚盾本人所說過:本曲意境是為讓觀眾產生毛骨悚然的感覺并聯想到恐怖的巫術。
樂曲高音聲部的旋律比較重,旋律較有連貫性,聽覺上面從而給聽眾帶來空靈的氣氛。中部速度明顯加快,力度也由極弱變為很強,右手聲部變為七和弦的音型進行,使音樂增加了厚重感,也增加了樂曲輝煌的色彩,讓人感受到在葬禮中祭祀歌舞的形式,仿佛人神共舞的場面。
7.《云》
樂曲為復樂段,降E宮。右手的旋律聲部融合地方民謠的的素材,簡單、質樸且悅耳動聽。第二樂段的旋律為一樂段的變化再現。全曲的織體聲部始終伴隨著三度二度三度的四個十六分音型進行,始終和諧的進行音樂間的織體流動,顯示出云飄飄的感覺。首段的材料來源于當地的民間旋律,甜美而充滿歌唱性,之后整段旋律循環再現,右手和旋不斷進行轉位變換,顯示出精致云端輪廓和云變換的場景。左手伴奏演奏需要均勻,手指必須活動彈奏,仿佛像是觸摸鍵。隨著變化的旋律節奏,手臂帶動手腕,手指顆粒感要積極發揮,展現出天空自由漂浮云的變動。
同時要注意旋律聲部的歌唱性,彈奏時手指慢慢下鍵,這樣出來的音色應該會更加圓潤、悅耳。要注意樂句的走向,句子強弱的變化,做到層次分明。裝飾音在這首作品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作曲者運用了短顫音和長顫音來表現云彩在天空漂浮時可愛、俏皮的一面(如:譜例6)。
譜例6.

8《歡》
帶再現的單三部G徵調式。譚盾采用民間鑼鼓樂的節奏特點進行創作,運用了鑼鼓樂的強強拍。引子采用了和弦與二度音程組合的形式,模仿奏出了鑼鼓樂熱鬧的場景。A 樂段與再現的 A1樂段旋律聲部與織體聲部大多采用了四度音程的形式交替進行(如:譜例7),表現出鑼鼓場面中人們神采奕奕、歡天喜地的景象。B 樂段加入了跳音的演奏手法,奏出了鑼鼓樂中異常歡快、愉悅的場面,將樂曲推向了高潮。 大量的音程會使演奏者出現大臂緊張、僵硬的情況,這就得使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要不斷的調節手臂,使手臂最大程度的放松,但是掌關節還不能松懈,手指還要富有彈性。跳音要彈得干凈利落。要注意節奏點的把握,重音要落在每一拍的第一個音上。休止符一定要體現出來,這樣節奏點才能突出。
譜例7.

1.和聲。 在 《憶》的創作中,譚盾會把完整旋律線條來分置于不同的條形片段,以此處理某些五聲性旋律調性,調性周期在細碎的轉換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擴展,造成調性重疊。同時,在和聲結構運用不協和和弦獨立運用與調試化的和聲進行的方式,使和弦的類型更加多樣化,和聲更加起伏,使作品的和聲色彩性更加鮮明。
2.旋律。中國傳統音樂主要以“單聲思維”為主,突出橫向線性旋律思維。而鋼琴音樂主要是多聲“立體思維”,強調橫向旋律。如《憶》中《秋月》從頭到尾都使用純正的中國湖南民間音樂,以五聲音階為主要旋律,伴隨著轉調的形式,聽起來極富美感和詩意;《山歌》里經常采用中國的羽調式旋律,曲調十分高亢,時常運用八度、四度、五度跳進的旋律,把山歌的豪放和灑 脫表現得淋漓盡致。
3.節奏。節奏的運用使音樂作品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如《山歌》里的節奏自由、隨性,用情緒的漲落控制速度的緩慢,段落間速度的對比明顯,充分表現了山歌的婉轉悠長。
譚盾以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底蘊, 走出了一條超越傳統音樂的道路。他站在中國和世界舞臺上,展示出他對中國音樂元素的深愛。他的音樂受到了世界音樂人的高度贊揚和充分肯定。作為一名學習鋼琴演奏的研究生,我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國音樂人以濃厚的音樂色彩表現手法出現在國際舞臺上,讓全世界的音樂迷可以感受到中國的音樂元素。譚盾大師,他運用中國民族音樂并使其分布在世界各個領域上,讓更多的人能感受到音樂的中國了解中國的音樂,使中國音樂在世界閃耀光芒。
[1]謝丁.譚盾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J].歌海,2009(5)
[2]《譚盾有什么好?》錢仁平海上聽樂記。作者:錢仁平[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3]朱藝,曾小安.譚盾鋼琴組曲《憶))探析[J].歌海,2009 (9).
[4]聶娜.譚盾和他的鋼琴組曲《憶》[J].樂府新聲,2009 (12).
[5]《譚盾歌劇研究》作者:楊和平.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M].
[6]宋震.探究鋼琴組曲憶的藝術特點與演奏詮釋[J].肇慶學院
[7]謝丁.聽得見的水彩畫—譚盾鋼琴組曲《八副水彩畫的回憶》解讀[J].藝術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