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反腐絕非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的評論文章。
文章稱,一把利刃,假如任由污垢侵蝕,最終難免生銹變鈍;一棵大樹,倘若任憑蠹蟲繁衍啃咬,最終必會逐漸枯萎。對于一個大國的掌舵者而言,尤其應該保持這樣的警醒。也正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始終把打贏反腐敗這場“無硝煙的戰斗”,擺在關系國家興衰、政黨存亡、人心向背的高度來推進?!胺锤潜本┎豢赡芎笸说膽馉帯保瑘远ú灰频囊庵就瑯于A得外媒的認同。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腳步放緩,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漸起。把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歸責于反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無視,無異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座城市的經濟數據,值得深思。在南京,原市長和原市委書記因為貪腐,相繼落馬,曾引發一些人的擔心:城市形象是否會受損?招商引資是否會“鳳去臺空江自流”?經濟是否會“觸礁”?9.3%的經濟增速、9720億元的經濟總量、不降反增的服務外包執行額……過去一年的成績無疑是對這種擔心的有力回應:反腐不僅沒有影響經濟,反而為“六朝古都”營造了一個更好的市場環境。窺一斑而見全豹。這樣的成效,也一再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鐵腕反腐之初就作下的深刻判斷:“如果我們黨不是一以貫之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堅決反對腐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也不可能得到鞏固?!?/p>
“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軟實力”。美國政治學者約瑟夫·奈曾如此評價正在中國上演的這部永不落幕的反腐“連續劇”。毫無疑問,為經濟發展營造更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經濟增長注入更持續的動力,正是反腐紅利之一,也正是軟實力的題中之義。在這個意義上,堅定不移推進反腐敗斗爭,堅決遏制腐敗現象勢頭蔓延,才能為中國經濟贏得一個新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