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沛

臺灣著名企業家、長榮集團總裁、創辦人張榮發1月20日于臺灣家中去世,享年89歲。張榮發由平民船工白手起家,開創了長榮集團跨海跨領域的盛世,而對于海峽兩岸經貿等亦有許多貢獻。
一手打造長榮盛世
張榮發生于日治時期的臺北,父親也是在日本船上服務的船員。張榮發18歲時,因父親于太平洋戰爭中罹難,張榮發便與手足一同扛起承擔家計的重責。
張榮發于求學時期便進入日本船公司見習,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后,便轉往臺灣海運公司做最基層的“管艙員”,努力自修不斷升至大副,并于1968年創立“長榮海運”。
初期,僅以一艘中古雜貨輪“長信輪”打天下,但在張榮發咬牙苦撐下,1969年成功開辟了臺灣地區第一條“遠東—中東”遠洋航線。1979年,張榮發搭上全球航運“貨柜化”的趨勢,以新建的第一艘貨柜船“長春輪”開辟臺灣第一條“遠東—美國東岸”全貨柜定期航線。
同年,更成功開辟“遠東—歐洲”全貨柜定期航線,挑戰具百年歷史、壟斷歐亞航線的“遠東運費同盟”,這也是長榮事業最大的突破。
1984年,以新型貨柜船開辟史無前例的環球東、西雙向全貨柜定期航線,奠定了長榮在全球貨柜船業務的龍頭地位,張榮發也成為“貨柜船王”。
短短17年內,長榮便晉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柜船隊,又于1989年創立臺專第一家民營國際航空公司“長榮航空”。長榮航空在歷年的全球性調查中,不論是最佳航空、旅客滿意度及忠誠度等,皆有亮眼的表現,甚至在去年世界航空公司大獎中拿下第九名。
目前,長榮海運是世界第四大貨柜船運企業,長榮集團也涉足航天、旅館、空廚、倉儲、物流等多項產業,對臺灣的經濟及觀光有諸多貢獻,也是臺灣的指標性企業之一。
而在臺灣政壇的軌跡上,也能不時看到張榮發的身影。
與“臺灣三任領導人”關系密切
事實上,長榮航空可以打破過往由中華航空一家獨大的局面,與李登輝時期“解除空禁”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張李兩人從前的友好程度,向來為外界所熟知,李登輝口述書中甚至提到,張榮發曾有意安排兩岸領導人會面。
然而,由于李登輝的政策原因,與一向著眼國際市場、亦主張兩岸直航的張榮發認知分歧,兩人于是決裂。另外,陳水扁步入政壇前,就曾擔任過長榮海運的律師,張榮發也一直不吝于提供陳水扁各項資源與協助,在陳水扁當選后還擔任過“總統府”資政,兩人交情長達數十年。
但面對當時中國航運市場開始崛起、與世界接軌,支持三通政策的張榮發,卻因民進黨政府始終不肯松綁兩岸直航,逐漸向藍營靠攏。
2006年,張榮發以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名義,替馬英九解決了當時的財務問題。而后馬英九開啟兩岸大三通,也讓長榮集團轉虧為盈。張榮發更曾在2012年公開于臺灣大選前夕表態支持“九二共識”,認為兩岸關系穩定有助于臺灣的發展。
有些人質疑他為利益反目,即便與李陳兩人交情匪淺仍多次公開抨擊。他則說:“外界以為是為了長榮的生意,但長榮是遍布全球的國際企業,也早深耕對岸,我著眼的是臺灣的未來。”
也因此,張榮發直率敢言的形象深植人心。
“民間外交官”的好人緣
因經營國際航運,張榮發在世界各地皆有人脈,其中更不乏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菲律賓前總統艾斯特拉達等各國政界機要。他本人也獲頒國內外多項榮譽勛章。
長榮英國分公司大樓落成時,張榮發曾邀請撒切爾夫人出席開幕酒會,撒切爾夫人也曾受邀至日本擔任長榮新船的擲瓶人,甚至來臺訪問,兩人交情可見一斑。在中美洲運輸樞紐巴拿馬,張榮發一樣有深厚淵源,與前后五任元首結交,身前曾獲頒巴拿馬政府勛章、并獲聘巴拿馬總統府顧問等職。
此外,在臺灣面臨困境期間,他亦時常以投資版圖為基礎,發揮著自身的影響力,作為“民間外交官”替臺灣搭起溝通的橋梁。
晚年欲引進日本技術研究癌癥
張榮發晚年由于健康欠佳,已鮮少公開露面,生活重心投向公益事業,尤其著重協助弱勢兒童。他鼓勵清貧年輕人出海跑船,不僅能快速累積財富,更能砥礪心智、培養世界觀。
1984年“張榮發基金會”成立,致力推動各項公益業務,包含慈善醫療救助,同時也成立長榮交響樂團、長榮海事博物館等。2007年,他曾欲引進日本的重粒子線醫療技術研究癌癥,但來年遭“衛生署”以資格不符擋下,他氣得痛罵官員。
不過,張榮發的“零工會”政策也在企業內部與社會輿論引來不少爭議。
張榮發在回憶錄中提到,幼時所受日式教育,養成他自律嚴謹的人生態度,也因此馭下極嚴;但他也說,人生要勇于接受挑戰,并時時保有學習心。他更強調:“人活著就是要積功德,做善事,一個企業家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賺了錢應該要心存感恩的心,不能忘本,并要適時行善布施,回饋社會。”
張榮發曾說“為海而生”是他人生的寫照,綜觀其人,確實有海的剛強大無懼,也有海的柔軟大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