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群 (黑龍江省博物館 150001)
試論區域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魏立群 (黑龍江省博物館 150001)
區域博物館是文物標本的收藏機構,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沒有物質形態的東西,屬于一種文化表現形式,二者能否結合?本文論述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實例說明區域博物館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陳列宣傳,達到增強民族自豪感,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目的。
區域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區域博物館是本區域的文物和自然標本的收藏機構,其任務除了收藏、保存、保護這些文物和標本,還要對藏品進行科學研究,發掘其自然的和人文的科學內涵,然后進行陳列展示,向大眾開放,進行科普宣傳,以便將當地民族所在地域特有的環境特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等展現出來。老博物館工作者常說,博物館的陳列要“讓實物說話”,博物館如果沒有實物,即使有聲、光、電、多媒體,豈不成了電影院、報告廳?區域博物館在特定的地理、歷史和文化領域內運作,是當地的知識和文化中心,也是對外宣傳的窗口。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例如民俗活動、禮儀節慶、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手工制品、口頭傳統等。顯然,博物館收藏的實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表現形式”二者之間差別懸殊。然而,這二者之間又有著內在的聯系,因為它們都與當地人類和人類活動相關,都體現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而且是這個地方和這個民族的特色之精華所在。搞好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和陳列、宣傳,與保護好本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的都是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互相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互相認同,互相學習,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沒有物質形態但有物質載體,這種物質載體包括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文化場所和對其過程記錄的文字、聲音、影像資料等。這就為博物館的收藏提供了方便。許多博物館所展示的藏品可能因為其自身可以揭示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與工藝而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反過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又可能因其自身的藝術性被博物館收藏而成為博物館的特色藏品。就這樣,有形的博物館藏品與同樣有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對應的緊密聯系,成為博物館里有豐富內涵的實物展品,往往最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正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的一面,有它的有形的載體,博物館也就有可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質,通過其載體形象地展示出來。
目前國內以某一項或某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主題文化直接展示的博物館已經不少。比如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中國昆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博物館、蘇州評彈博物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北京民俗博物館等等。
黑龍江省的樺樹皮制作技藝和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樺樹皮制作技藝是我國北方游獵民族的獨特手工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黑龍江流域和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均有這門技藝流傳。白樺是北半球北部森林中的常見樹種,在寒溫帶和亞寒帶地區廣為生長。我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區是白樺的重要生長地。生活在森林里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等民族利用樺樹皮良好的防水、抗腐蝕性能,用以制成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主要有船、簍、箱、盒、碗等種類。這些器具輕便、易攜帶、不易破碎,而且形式多樣,造型各異,深受狩獵民族喜愛,體現了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游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狩獵文化已漸衰微,樺樹皮制作技藝也逐漸衰落,因此這一技藝急需保護。
魚皮文化是北緯45°以北區域內殘存的特色文化。雖然歷史上眾多民族都曾有過魚皮文化,但從清代至今只有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將之傳承沿襲下來。赫哲族長期以漁獵為生,他們捕魚、食魚、用魚皮蓋房、造舟、制衣,在歷史上以“魚皮部”聞名于世。傳統的魚皮技藝包括一整套復雜的加工過程,過去赫哲族婦女都能熟練掌握這一技藝。20世紀中葉以后,魚皮制品被其他用品所取代,這種傳統手藝也漸漸失傳。目前掌握傳統魚皮技藝的老人多已離世,健在的不多,如尤翠玉老人等,已年近80高齡。鑒于古老的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瀕臨消亡,亟待予以搶救與保護。近些年,由于博物館收藏和人類文化學研究的需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鄉的老一代赫哲人曾多次為國內外博物館復制魚皮服飾,使這一技藝在局部地區得到傳承。老藝人還用傳統技藝創制了魚皮薩滿服飾及赫哲風俗系列作品,一些年輕人發展創新,利用傳統的魚皮剪貼技術創制了現代的魚皮技藝品及魚皮畫,使古老的魚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藝術等領域。
黑龍江省博物館和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都收藏了不少樺樹皮制品和魚皮制品,并長期公開陳列。黑龍江省博物館開辟專室陳列了鄂倫春族的樺皮船、赫哲族的魚皮衣、魚皮罩褲、魚皮油瓶及捕魚工具等,它們大多是清代制作的。通過收藏和展示這些有形的載體,不但保存了本地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細心的觀眾還不難看出其中隱含的高超技藝和文化內涵。例如從赫哲族的魚皮服可以看出它選擇利用了當地的個體大、產量高的大馬哈魚的魚皮作原料;熟過的魚皮柔軟、輕巧而結實;幾張完整的魚皮拼接后,巧妙地保存和對接了魚體原有的背部和腹部不同的顏色;受滿族的服飾的影響,樣式如同旗袍……許多無形的技藝、思維、信仰、習俗從有形的載體中流露出來。加上解說員的講解,輔助展品說明牌、多媒體的介紹,觀眾能夠更好地領會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特別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博物館是一個公益機構,常年對觀眾免費開放,觀眾流量大,社會影響面廣,而類似如樺樹皮制作技藝和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存在面就很小,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更是日益走向消亡,岌岌可危。正是像博物館這樣的公益文化機構及時收藏展出,大力進行宣傳,有助于對殘留的、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存和傳承。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和保護,既有助于本民族提高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和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又有助于各兄弟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從而助力于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內的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因而意義深遠。
[1]《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
[2]李晨.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博物館的地位與作用.中國民俗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