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九江學院 332000)
影像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應用
張 弘 (九江學院 332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影像技術不僅僅是一種用于娛樂方式的輔助器材,而是作為一種記錄和收藏的手段已經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領域中,并借助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極大程度上的空間拓展和時空共享。
影像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本論文源于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九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藝術研究”,課題編號: YG2015178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大量世代相承的、珍貴多彩的、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1。這些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智慧和精神力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以物質的形式存在,還以非物質的、無形的形式存在,比如,聲音語言、形象體態、思維意識、行為舉止、生活習慣、審美傾向等都會無形中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群體認同土壤,這也就決定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記錄、保存、傳播和傳承存在一定的困難。
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為當地民間藝人的傳承,也包括政府的資金投入、教育機構的學者研究,保護現狀非常不樂觀,隨著社會環境的極速變革,其中很多項目因為缺乏科學系統的保護傳承措施面臨著后繼無人甚至萎縮失傳的境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近幾十年來影像技術作為一種娛樂、記錄和收藏的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入到各個領域的現代視覺媒介,包括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領域,這種影像式的資料記錄,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記錄、保存和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文字和圖畫的描繪,還加入了動態視覺的記錄,更有助于其完整、動態、客觀、多角度的保存和重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數字技術的日益成熟,影像式的記錄和保存形式,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目前最大程度上的時空共享。
因此,目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文化機構紛紛將這一技術大量地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如: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既通過刺激直接的視覺和聽覺感受,以中國各地的美食展現了東方的生活價值觀念和味覺審美趣味,又將許多中國傳統的食物制作經驗和制作技術展現在觀眾面前,使其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吸引人們的關注和關心,其中有許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金華火腿的制作工藝等。再如,2014開封傳統文化攝影展中,許多人將鏡頭對向了中國木版年畫之鄉朱仙鎮的老藝人們,全方位、多角度詳細地拍攝了他們工作和生活的瞬間,不但有精美的木刻年畫的圖片,攝影師們尤其關注了老藝人們在進行制版、刻畫、調制顏料、印畫、晾曬等年畫制作時候的過程和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環境,捕捉到許多和木板年畫有著內在直接聯系的“非物質”鏡頭,立體、多維、真實、客觀、厚重、鮮活地還原了朱仙鎮木板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歲月風雨、人文情感。
影像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原則和我們平時進行的攝影攝像不同,攝影師和攝像師要通過博物館、檔案館等渠道充分掌握其相關歷史文化內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觀察、選擇所要表達的主題和內容,不但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形的、物質的內容表達出來,還要完整地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聯系的文化空間呈現出來,如其所賴以生存生長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在這一過程中,確保拍攝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非常重要,以免對其相關的研究工作和保護傳承帶來誤導。因此,拍攝者在記錄的過程中,要時刻把握客觀性的原則,并且制作者在進行后期制作的過程中也需要保持客觀性的原則,不要加入主觀的好惡評價、審美取向和主觀的猜測臆斷,更要避免為了吸引眼球而對拍攝素材的隨意改變、增減,以及暗示、引導被拍攝者進行“表演”。尤其是現代觀眾自我意識的提升和強調,加上各自學識修養的不同,攝制工作者在攝制的過程中只需要真實的、完整的、客觀的、典型性地做好影像記錄,盡可能少地代替觀眾進行主觀判斷和事實闡釋,而是設置開放式的思考拓展內容,由觀眾自己進行解讀和領悟。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影像這種多角度、多層級的記錄方式在保護、延續、傳播等方面獲得了更廣闊的存續方式和傳播拓展空間,尤其是可以以數字技術為手段,以互聯網、手機、電視等為載體,進行最大范圍的傳播,這對于正逐漸喪失生存土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和關心成為了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即使不能阻止其萎衰消失,但是通過影像技術也為其留下了完整客觀的影像標本,為相關的研究工作留下重要依據。如韓國亞太無形遺產中心樸原模先生所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可以在其傳承斷絕后作為復原工作的重要依據2。”
注釋: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9
2.樸原模.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程與數碼檔案的構建[J].河南社會科學,2009(7):22-25.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樸原模.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程與數碼檔案的構建[J].河南社會科學,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