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平 (安丘市景芝司法所 262119)
群眾文化藝術的創作現狀及對策研究
王太平 (安丘市景芝司法所 262119)
群眾文化藝術是一門流傳于廣大群眾中的文娛活動,其能夠調劑人們的情感,促進群眾關系和諧發展,對于建設和諧和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中,筆者就將針對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就如何有效繁榮群眾文化藝術創作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以期為廣大藝術工作者和群眾文化單位的創作實踐提供參考。
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對策
群眾文化藝術具有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社交功能,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消除溝通隔膜,對于調和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近年來,群眾文化藝術創作事業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迅速發展,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探索優秀的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創作出了一大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為繁榮我國文化藝術市場,傳承民族歷史文化精髓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然而,我們也應認識到,現階段群眾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數量與創作質量雖然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也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必將會影響群眾文化藝術事業長遠、健康的發展。本文中,筆者就以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為切入點,從政策支持、獎勵制度、意識培養、加強合作等方面對新時期搞好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具體對策進行分析,旨在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提供借鑒。
目前,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群眾參與熱情較高,但還是難以改變群眾文化藝術作品產量少、水平低的尷尬局面。具體來講,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群眾文化藝術作品差異性大,總體質量較低。就目前來看,參與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人員既有文化館、藝術館的專業人士,又有許多民間藝術團體,還有一些愛好藝術創作的個人,他們在理論知識、文化素養、思想觀念、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也就反映到了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從而直接導致了我國群眾文化藝術作品創作水平參差不齊,總體質量不高。
二是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帶有明顯的業余性。上文提到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主體包含民間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體,還包含文化藝術愛好者,這部分人并非專業人士,他們大多沒有參加過正規的學習與訓練,加之創作背景、生活閱歷差異性較大,其所創作的作品也帶有明顯的業余性。這些作品的靈感來源是人民群眾的工作與生活,文藝愛好者們通過自身所學對素材進行了藝術加工,并用各種文藝形式表現出來,雖然貼合百姓現實生活,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但仍然不能滿足文化藝術的標準要求。此外,業余創作者們并非專職從事文藝作品創作,其創作時間有限,創作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這些都不利于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長遠發展。
三是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具有區域分散性,個人感情傾向嚴重。群眾文化藝術的創作者來自不同的省份、地區,從事不同的行業,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往往同所在地區有較大聯系,這導致作品的表現形式、表現內容差別較大,呈現出較強的區域分散性。加之,創作者受到個人想法、觀點、愛好以及生活背景、職業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創作也帶有濃厚的個人感情傾向。
現階段,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產量低、水平低的現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講,造成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國家對群眾文化藝術的扶持力度較小。目前,國家投入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經費總量偏低,人力、物力等資源配置不合理,部分省、市、縣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區域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但投入的經費遲遲得不到有效跟進,文化藝術的資源扶持力度遠遠落后于地區財政增長幅度,這直接導致了參與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人才缺失,有能力的優秀創作人員缺乏藝術創作的熱情。
其二,公共文化機構未能起到主導作用。各省、各地區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群眾文化藝術的創作中未能有效發揮主體帶頭作用,部分縣、市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甚至多年閑置,很少組織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全國辦得較好的公共文化機構數量很少,大部分機構面積小、檔次低。除此之外,公共文化機構的人員素質和人員結構也有待提升,創作人員老齡化嚴重,藝術理論素養不高,加之公共文化機構不能找到商業化結合的有效途徑,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常年面臨經費拮據的尷尬境地。
其三,群眾文化藝術的需求同社會需求不匹配。群眾文化藝術是一門面向大眾的文化藝術形式,但細分之下,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群眾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也不一樣,這就需要創作者們根據群眾的精神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地創作。然而,就目前來看,與接受群體審美需求相吻合的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理念尚未形成,文藝作品缺乏吸引力,加之城鄉文藝創作差距持續拉大,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的推進陷入瓶頸期。
群眾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必須引起各方的重視。一方面,社會要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公共機構、專業人員、民間團體還要攜起手來,互相合作,共同做好群眾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與推廣工作。具體來講,當前一段時期內做好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增加公共文化藝術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給予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必要的資金支持。各級政府應進一步推進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群眾活動中心的建設,投入資金解決現有公共文化藝術機構面臨的設施陳舊、人才短缺問題,幫助他們吸納地區優秀的文藝創作人才,打好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基礎。
二是建立并完善獎勵機制,激發優秀人才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意識。以往的群眾文化藝術創作人員既沒有必要的物質獎勵,又沒有適當的精神獎勵,優秀人才對于文藝作品的創作熱情被打壓,創作數量和質量受到影響。為此,我們要在文化系統內部建立一套獎勵機制,鼓勵優秀的專業人員開展創作,一方面可將其創作的數量、效率、質量與先進工作者、優秀青年等名譽評選掛鉤,另一方面可將其貢獻與績效聯系起來,給予他們額外的物質獎勵。
三是建立精品意識與整體意識。群眾文化藝術的創作人員要樹立精品意識,將作品的質量放在首位,認真觀察并記錄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主動迎合百姓的審美,力求創作出能夠引發百姓共鳴,同時又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積極向上的作品。此外,創作者還要精選作品的表現方式,如在戲曲之鄉則以戲曲作為群眾文化藝術作品的主要形式,在民歌之鄉則考慮將民歌作為作品的主要表現形式,同時,創作者還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融入一些潮流性的內容與形式,以此提高群眾文化藝術作品的傳播率。
四是增強各部門、各團體的協作意識。省、市、區、縣鄉、村鎮等各級文化機構要加強橫向與縱向合作,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展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創作人員之間也要多學習、多溝通,汲取優秀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經驗,擴大視野、豐富想法,力爭創作出更貼合百姓生活、更符合百姓審美的優秀作品。
群眾文化藝術創作是我國文藝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機構、民間團體要對此提起重視,努力解決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提升文藝作品的質量,以實際行動為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貢獻一份力量。
[1]黃偉鵬.淺談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音樂大觀,2013(11).
[2]楊惠.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青年文學家,2013 (4).
[3]胡磊.大眾的懷舊情結與文化消費[J].科技傳播,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