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寧 尤 達 (南京藝術學院 210013)
改編經典 改變一切
——網絡文學藝術中孫悟空形象的顛覆
肖 寧 尤 達 (南京藝術學院 210013)
自從古典名著《西游記》問世起,孫悟空已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藝術形象,也成為中國最為經典的文學形象之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孫悟空形象卻被不斷顛覆。本文試圖通過孫悟空形象從文學作品到網絡文學藝術,所經歷的一系列衍變,來分析網絡時代這種顛覆背后所折射出的時代文化精神內核。
網絡文學;孫悟空形象;顛覆
莎士比亞名言:“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這個莎翁筆下的王子,成為西方美學精神的一種象征。前不久,中國版的動畫片《大圣歸來》上映,片中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悟空》讓人久久難忘,這首歌的最后是這樣寫的:“一千個人的心里有一千個孫悟空”。雖為仿寫莎翁的名言,卻說到問題的實質。孫悟空形象的確如同哈姆雷特一樣,長久以來成為中國“一種帶有哲學或美學意味的象征和積淀。”
從元朝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算起,至今的七百余年歷史,孫悟空的形象一貫以個性張揚、桀驁不馴、英勇好斗、詼諧幽默著稱,與長久以來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中庸與溫良恭儉讓五德背道而馳。這一切使得孫悟空形象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中,最具深厚文化意蘊的一個。
隨著互聯網的盛行,網絡文化開始大行其道,這種極具碎片化、互文性、解構性的傳播載體,使得以孫悟空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諸如杜甫很忙、三國殺等等,一系列古典文學人物形象徹底得以顛覆。而這場顛覆盛宴的起源,來自于網絡文化最早的一種表現形式——網絡文學。這是網絡傳播個性化的集中體現,且實現成本相對略低,因此對于孫悟空形象的顛覆力度是最大的。
元朝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是“現存時代最早的唯一整劇傳世的取經題材作品”,孫悟空的形象完全是一只妖猴。出場就自稱“魔君”:“喜時攀藤攬葛,怒時攬海翻江。金鼎國女子我為妻,玉皇殿瓊漿咱得飲。”其大鬧天宮完全是為了一己私欲;西天取經則完全是被迫的,是一種技不如人的無可奈何,且西行路上好色、吃人的妖性不改。
到了吳承恩先生的《西游記》,孫悟空形象已然得到大大的改觀,應該說可能正是吳承恩對孫悟空的偏愛,使其形象從妖到人,進而成神。《西游記》第一回便極盡筆墨描繪了一塊仙石,為孫悟空的誕生造勢,點名這只石猴的神奇之處。這哪是石猴啊,分明就是神猴。而且要為這只神猴多加助力,于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如意金箍棒”等一一應運而生。到了大鬧天宮,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字字珠璣,言之鑿鑿。西行取經這只神猴除了與唐僧間割不斷的師徒情之外,“見性明心參佛祖,功完行滿即飛升”,其誠心誠意可見一斑。到了最后與其說“斗戰勝佛”是孫悟空功勞的體現,不如說是吳承恩完成妖猴封神的最后一筆。
《西游記》成書之后,明末清初董說的《西游補》,以及作者不詳的《后西游記》《續西游記》,繼承了吳承恩的神猴一說,此后歷經數百年,孫悟空形象雖屢有爭議,但大多停留在出處、來源等之爭,如胡適和魯迅先生的孫悟空形象來源之爭;季羨林先生對此的再考證等等。對其形象本身的再塑造,文學方面并無大的爭議,畢竟孫悟空形象已然深入人心。倒是歐美、日本的相關電影有些對其徹頭徹尾的改造,但到了國內大多是一笑了之,只當是鄙夷外邦哪懂我泱泱大國文化。
1995年元旦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游》上映,最開始的幾年并未引起太多的關注。畢竟孫悟空的形象在那,這是神,哪能有人的七情六欲呢?因此《大話西游》在當時是被當成喜劇片看的,和庸俗、吵鬧這樣的字眼聯系在一起,甚至有專業人士認為“只能算是文化垃圾”,與之相伴的是票房慘淡、獲獎無門等等。直到1999年開始被極度熱捧,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文化標識。此時正值互聯網在中國興起,一個價值顛覆的時代正在到來,大眾社會心理開始表現出一種“后革命”時代的典型癥:“消解、戲謔和顛覆一切宏大敘事,抗拒任何以集體、國族名義裹挾個人特性的意識形態宣教,排斥過于沉重的精神訴求,告別嚴肅,轉向滑稽和玩世不恭,質疑、嘲諷曾經主導社會的一切道德的美學觀念。”
《大話西游》的成功使得孫悟空形象開始發生顛覆,“使得本已暗流洶涌的價值顛覆傾向匯集成一股席卷社會的解構風潮”。而放大這種顛覆的則是網絡文學。網絡文學,以網絡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本文特指在互聯網絡上發表的文學作品。其大體從1999年開始伴隨著互聯網的火熱而出現,是網絡文化最早的一種體現。
《悟空傳》,作者今何在,2000年在網絡上出現后引起廣大網民的閱讀高潮,享有“網絡第一書”的美譽。這是最早關于孫悟空形象顛覆的網絡文學,同時也是網絡文學最早的代表。書中對于孫悟空形象的顛覆在于,使其從神到人。《悟空傳》中的孫悟空是個悲劇英雄,對命運的不停抗爭引發了通篇不斷的思考。全書通過現代人的眼光,去解讀孫悟空形象,在這個英雄主義代表人物身上注入時代性和悲劇性,以諷刺當今社會。“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其實思考本身,不就是人區別于神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嗎?
《嘻游記》,作者王冰,2002年完成,是以無厘頭方式的喜劇手法編寫的對話體小說。全書發揚周星馳喜劇風格,將輕松詼諧發揮到極致。“拜托,《西游記》你沒看過么?內定我是主角啊!”“你知不知道達爾文啊!你聽沒聽說過進化論啊!你們一個個都是我變的!不要這么囂張嘛!” ……書中孫悟空的形象與其說是神,不如說是個愛說笑話的人,想盡方法逗讀者一笑。
《朱雀記》,作者貓膩,2006年問世,孫悟空只是其中的配角,擔任主人公人生導師的角色。在書中被描繪成時尚潮流的辦公室老頭,初見徒媳,變化成一身西裝革履,儼然一副男方家長模樣,甚至還把金箍棒掰成戒指送給男女主人公。這哪里是神,分明是普通的市井小民。
此外,關于孫悟空戀愛的網絡小說比比皆是,《悟空,咱們戀愛吧》《白骨精與孫悟空的愛情故事》《超級大圣之悟空傳奇》等。其中孫悟空的戀愛對象多多,有妖怪有神仙有佛祖,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這種極度賦予孫悟空以情感訴求,雖為惡搞,卻可以看出作者們企圖顛覆其本來形象,完成由神到人的轉變。
隨著網絡文學不斷深入人心,經濟效益開始凸顯,導致寫手們大量涌現,創作主題也相應多元化,與之帶來的是對于孫悟空形象顛覆力度的不斷加大。
《西游:降魔篇》,作者今何在。這是一部根據電影《西游降魔篇》改編的網絡小說,是電影的放大版。由網絡大神今何在在原電影劇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改編后創作而成。孫悟空的形象在電影中已然是大BOSS,絕對的反派。延伸到小說中更是被進一步放大,五百年妖性不改的魔王孫悟空詭計多端,四處興風作浪。孫悟空形象從人到妖,再次被徹底顛覆。
如果說《西游:降魔篇》顛覆的是孫悟空的惡,那么網名為雙魚座的兔子寫的《魔女孫悟空》直接改變了猴子的性別,綽號“空空姐”的美少女孫悟空同學,帶領唐僧、豬八戒、沙和尚西游取經。這的確很難讓人接受,一向男兒氣十足的孫悟空改變了性別,這哪還是人,分明是人妖啊。
《極惡西游記》則顛覆力度更大,描繪了楊戩與悟空的愛情故事。這種被稱之為耽美小說的作品有著相當的受眾人群,能否接受姑且不論,論妖性尺度之大恐怕當年的《西游記雜劇》也無法望其項背吧。
據考證,吳承恩先生前后歷時七年完成全本《西游記》,因自身人生境遇加之對孫悟空的喜愛,使其形象從妖到神。在之后的百年時間里,戲曲、評書,以及近代電視、電影無數藝術形式在《西游記》的基礎上加以演繹推廣,孫悟空神猴的形象得以深入人心。然而網絡文學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便完全推翻了對孫悟空形象的設定,從神到人,再從人到妖。應該說這種顛覆正是網絡文化的集中體現,孫悟空形象只是其中的代表,一系列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都紛紛遇到這種境遇。而且網絡文學只是一個開端,與之相對應的微電影、網絡動畫、網絡游戲等等都在網絡文學的基礎上進一步顛覆與解構。
面對這種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們其實大可不必痛心疾首。一方面網絡文化有其自身的運營規則,清網行動一直在繼續,無底限的網絡文學在不斷被清理;另一方面顛覆本身歸屬于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日本關于幕末英雄的顛覆與重建一直盛行,這些原本屬于阻擾歷史進展的反派角色一躍成為英雄。我們應該相信以《西游記》為代表的傳統文學自身魅力已被歷史所證實,小小的顛覆不會影響傳統文學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正是因為熱愛,才會出現大量的顛覆,孫悟空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1]石麟.孫悟空形象的多層文化解讀[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8 (3).
[2]薛梅.由“妖”到“人”——《西游記雜劇》與小說《西游記》之孫悟空形象比較[C].《2005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暨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成立20周年慶典專輯》,2005.
[3]曲春景,張衛軍.從顛覆到重建——西游降魔篇對大話西游的反轉見證對核心價值的訴求[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
[4]王冰.《嘻游記》,網絡小說.
肖寧,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與數字媒體藝術教育。
江蘇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孫悟空的嬗變——新媒體傳播下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顛覆研究》(2015SJB219);系列論文之一,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