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熱提·麥蘇木 (新疆烏魯木齊市藝術劇院 830002 )
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對比探析
艾熱提·麥蘇木 (新疆烏魯木齊市藝術劇院 830002 )
眾多少數民族即便共同聚居我國新疆地區,相互間也有許多的文化往來,卻也擁有各不相同的音樂風格。文章通過闡述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表現手法展開探討,旨在為如何實現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對比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表現手法
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西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維吾爾、漢、哈薩克等多個世居民族,這些民族即便共同聚居此地,相互間也有許多的文化往來,卻也擁有各不相同的音樂風格1。由此可見,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對比展開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顯示意義。
(一)維吾爾族
新疆少數民族中以維吾爾族人口居多,維吾爾意指“聯合”“協助”。維吾爾族人民多聚居于新疆天山南路塔里木盆地局部的不同綠洲及天山背部的部分地區,信仰為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有著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且有著極其豐富的音樂資源。自題材方面對維吾爾族民間音樂開展劃分,包括有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民間歌舞音樂以及綜合性大曲木卡姆等。
(二)哈薩克族
哈薩克有著“避難者”的含義,哈薩克族多聚居于伊犁州,巴里坤縣及木壘縣,信仰為伊斯蘭教。哈薩克族傳統音樂分別有民間歌曲、民間器樂及民間說唱三大部分。其中,民間歌曲多表現于與牧業生產相關的歌曲,好比牧羊歌、牧馬歌及奶幼畜歌等;民間器樂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種類豐富,包括打擊樂、吹奏、彈撥等,主要代表有冬不拉、達布勒、柯爾那依及斯布斯額等;民間說唱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現今共計有約60部敘事長詩流傳下來,包括鐵爾麥、達斯坦兩個種類,均通過冬不拉伴奏,且以自彈自唱為主。
(三)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意為“草原人”“四十個部落”。柯爾克孜族人民多聚居于克孜勒蘇州,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柯爾克孜族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及說唱音樂三個部分,其中民歌可劃分成達斯坦、烏落泔及也爾三類,該民族音樂與其自身民俗密切關聯,不僅有呈現畜牧生產景象的歌曲,還有反映社會社會民俗民情的歌曲,還有凸顯薩滿巫師驅邪治病的一系列歌曲。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藏族的《格薩爾王》及蒙古族的《江格爾》被稱作我國民間三大史詩2。
(四)其他民族
新疆其他少數民族同樣具有豐富的音樂資源,好比錫伯族音樂體裁之一的罕杜春為錫伯族人民與漢族人民往來時所學曲調基礎上創造形成的自身民族戲曲,此外錫伯族的撲蝶舞、田野歌也頗具民族特色;聚居于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蒙古族人民流傳著一種稱作“浩林潮爾”的古老長調,一人獨唱兩個聲部3。
(一)旋律表現手法
在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進行欣賞過程中,首要吸引人之處為相關源自不同少數民族音樂的旋律表現手法。就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而言,旋律有著跌宕起伏不定的表現,且存在發型線條這一明顯特征。這些旋律表現手法上升經由跳進,將自身轉至高音區,后續循序降至低音區收尾,于此期間,基于級進添加甩音,產生總體逐步降低的趨勢,同時局部有一定升高情況的表現。再就是,大量引入模仿、重復、呼應等旋律發展方式,引導旋律轉化成樂段,它們大部分具備方整性、對仗性。音樂表現過程中,有時歡快激進,有時委婉肅穆,表達了對家鄉、民族、愛情等的無限摯愛之情。憑借此類民族特色的旋律線條,方致使聽者可逐步感受到音樂內容的感染并沉浸至其中,體會到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有別于其他地區名族音樂的獨特地方。
(二)節奏、節拍表現手法
在新疆少數民族音樂中,節奏多樣化、節拍強調重音,進一步產生了力度層面的有效對比。就新疆少數民族器樂創作而言,既有均分律動表現手法,又有非均分律動表現手法。前一種節奏、節拍表現手法中,往往整部曲調中連貫著固定節奏,而該種節奏有著各式各樣的專稱,可達100余種。這一系列固定節奏多運用手鼓、納格拉鼓演奏,時而會引入其他樂器演奏。后一種節奏、節拍表現手法中,新疆少數民族音樂存在大量以散板為主,混合節拍、散拍子時有出現。
(三)調式表現手法
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受到來源于周邊各個國家地區音樂體系的影響, 諸如伊朗體系、歐洲體系及蒙古利亞體系等,基于此形成了諸多的調試表現手法,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調試表現手法主要由一系列二度音程組合的四音音列。在伊朗體系調式的影響下,其屬于新疆少數民族音樂中極具代表性、極其重要的一種調式體系,調式種類多種多樣,調式復雜不一。具體而言,其中主音的選取通常源自對新疆少數民族廣泛運用的撥弦樂器的提煉,并與其外弦定弦音形成統一;然后是調式、調性時常轉變,于一首樂曲中同時出現,產生鮮明對比。在歐洲體系調式的影響下,則主要為小調及和聲小調,時常還會出現多里亞,混合利第亞調式。受蒙古利亞體系調式的影響下,主要選取四度-五度調式,且主要為宮調式,以外調式鮮有運用。
(四)曲式表現手法
就西方音樂風格而言,不管是哪一種曲式表現手法,均呈現出“呈示—發展—再現”的曲式結構。然而在我國新疆少數民族音樂作品中,為人們所熟知的則為另一種曲式,也就是木卡姆曲式,代表作品有《十二木卡姆》。此類獨特的曲式,在新疆少數民族中,不僅被采用于維吾爾族,還同時被采用于蒙古族、哈薩克族以及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伴隨著歷史發展時代變遷,各個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此類木卡姆曲式表現手法逐步轉變成涵蓋了諸多民族傳統的民間歌舞音樂、古典歌曲及民間敘事歌曲的結構形式。該種曲式表現手法不單單是一系列音樂文化之間交融、影響的產物,還是對各個民族進一步認識音樂帶來的良好契機。
總而言之,新疆是我國西部眾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不僅有著鮮明的地域風情,還有著各少數民族獨特的音樂風格。經由對音樂作品中一系列基本音樂元素開展分析,可有助于更進一步區分有著鮮明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并且,對于進一步認識、表現以新疆為代表,涵蓋其他各地區不同民族音樂風格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注釋:
1.雷嘉彥.回顧近二十年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3):47-57.
2.孟媛媛,宋梅.塔里木大學學生關于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認知情況的調查報告[J].黃河之聲,2014(11):26-27.
3.滕麗民.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對比研究[J].北方音樂,2014 (11):22-23.
艾熱提·麥蘇木,新疆烏魯木齊市藝術劇院樂隊,80年代新疆藝術學校畢業,國家二級演奏員,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