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曉龐 (廣東美術館 510105)
淺談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特色
涂曉龐 (廣東美術館 510105)
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特色是指潮汕地區民間文化藝術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于其它地域的文化藝術形態和特征。由于歷史過程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潮汕民間文化藝術作為地域文化形態而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特征。
民間文化;藝術特色;潮汕地區
潮汕人有三大特點:一是“精細”。潮汕人很勤勞,不管做什么事都很專心細致。如:在農業耕作方面,所謂“種田如繡花”,足見農業耕作之精細;在雕刻方面,所謂“刻木石如微雕”,足見工藝之精雕細琢;在飲食方面,所謂“工夫茶”,足見飲食之精工考究。二是“精明”。精明主要體現在經商上。潮汕人善于經營,不論在海內外,還是在哪個角落,到處都可以看到潮汕人經商的足跡。隨著大批成功潮商的涌現,潮汕人因此贏得了“東方猶太人”的美譽。三是“務實”。潮汕人為了拓展生存、發展空間,勇于面對現實,勇于冒險、開拓,勇于抓住發展的契機。潮汕民間文化藝術是潮汕人深入生活、辛勤勞動的成果,它體現了潮汕人的價值觀念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如:在木雕工藝中,民間藝人不僅通過龍、鳳、白鶴、魚、蝙蝠以及松、竹、牡丹等圖案的的刻畫來表現“龍鳳呈詳”“松鶴延年”“吉慶有余”“幸福安康”“榮華富貴”等主題,而且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技巧和強烈的民間美術感染力。
在中原文化入主潮汕地區之前,潮汕早已有一個百越文化的存在。隨著中原文化的滲透和影響,百越文化被逐漸吸納和轉化,并以變異的形態遺存于中原文化主體之中,實現了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歷史性兼容。但是,潮汕民間文化藝術仍保留百越民族古老文化的某種特質。如清朝中葉以前潮人中盛行祀蛇的特殊風俗,便是越人圖騰崇拜的遺風;潮汕地區人民敬事鬼神特別虔誠隆盛,一年到頭祀祭時節的日子多不勝數,正是古越人“信鬼而好祀”的泛靈傾向的延續;從潮汕民俗中表現出來的“觀戲童”與英歌舞等舞姿形態,也應與越族祖神——青蛙圖騰崇拜有關。隨著對外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潮汕地區的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為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開放融合提供了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中原文化雖然是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主體,但是,相對潮汕地區來說, 中原文化乃是移民文化。中原文化進入潮汕地區后,其價值觀念和文化習慣等同樣受到挑戰和考驗,在變異的過程中實現了與當地文化的大融合。兼容、融合成為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的優勢和特質。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路交通條件,潮汕地區早在唐宋時期就已有相當規模的外貿活動;進入明代之后,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對外商貿更為發達。潮汕文化與海外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躍。雖然當時朝廷將民間海外貿易列為厲禁,但潮汕商民堅決抵制,沖破海禁,甚至發展為規模巨大的武裝海商集團,與官府兵戎相向,并在南澳建立了牢固的貿易基地,四方商客紛至沓來。潮汕民間文化藝術因此不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具有國際性。由于這一部分文化影響主要附著于發達的物質形態,借助經濟強有力的支持,顯示出居高的優勢和廣泛的滲透力,因此成為構造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活躍因素。由華僑帶來的海外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其主體是經過揚棄改造的潮汕文化,同時還有被帶往僑居地的其它地區漢文化,這種綜合多元的文化對本土潮汕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推動潮汕工商業的繁榮、教育的發展、宗教的復興和旅游業的崛起等。因此,在分析、評價潮汕民間文化藝術時,不僅要有歷史觀,而且要有國際觀。
潮汕地區向來人多地少。生存空間狹迫,潮汕人的遷移流動的習性,樹立了“徙才會大”“納才會強”的發展觀,肯定了縱橫發展、不拘一格、不囿舊俗、廣采博納、拿來我用的文化發展觀。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潮汕人容易接納新事物。不管敬神待人,還是接物處事,都表現出熱情、開放、兼容和務實。不拘囿于正統正宗的邊陲意識以及移民的歷史記憶,更加強化民族的特性和務實的趨向。越人自古有經商傳統。范蠡歸隱之后成商賈之祖陶朱公。唐宋之后,潮地商貿一直非常活躍,經商之術也與務實精神相通。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必須熱情、開放,接納各方人士,必須不斷遷徙,尋找新的商機。由于生活多轉徙流動,事機多變化起伏,故對于傳統習俗以不執不拘為善。商貿之發達,物產之交流,人員之往來,使潮汕人信息靈通,見多識廣,生活和思想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故對于外來文化少抗拒,多寬容,以便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潮州窯出土的高鼻卷發瓷西洋人像和一批瓷哈巴狗,造型生動逼真,據專家推斷,這些是當地民間藝人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為出口而特制的。民間許多藝人存在競藝的傳統意識,他們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藝,一旦聽說哪里有好的工藝創作,都會不辭勞苦地前往觀看、學習,甚至偷師學藝;一旦聽說哪里有工藝大師,都會想方設法前往拜訪,拜師求藝、廣采博納蔚然成風。不拘一格不僅表現在文化工藝方面,而且在宗教方面也可見一斑。如碣石玄武山的釋道匯流便是潮汕文化善綜合變通以求適者生存的突出例證。建于明初的玄武廟,順明朝信道之風,供奉北極玄天上帝。至清代,朝廷重佛抑道,于是玄武廟又遵旨在真武座前增設釋迦牟尼佛。一般潮汕人也并不分釋道而崇拜,一視同仁,同供同祀。
潮汕地區在百越未被漢化之時長期處于自治或半自治狀態,即使在漢化的過程中,也不斷發生抵制抗拒斗爭,這使百越民族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在長期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潮汕地區形成了品類齊全、自成系統的文化藝術體系,潮劇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有自己的音樂——潮州音樂。潮州音樂的主要樂器是二弦、二胡、揚琴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它源于當地民歌、歌舞、小調,并吸收弋陽腔、昆腔、秦腔、漢調、道調和法曲諸樂的素材,兼容并蓄,具有古樸典雅、優美抒情的特點。四是有自己的建筑風格。潮汕農村傳統民居是嶺南古村民宅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它的突出特點就是極其注重客廳和房間的布局以及建筑的裝飾,這與潮汕人熱情好客、追求休閑生活和文化品味有關。這些建筑以“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名稱來命名,生動形象地表現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和特色。五是有自己的代表性工藝美術。潮汕工藝美術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作品豐贍,成就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有木雕、陶瓷和潮繡抽紗、泥塑和木偶等。
潮汕民間文化藝術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盡管充滿濃郁的地域色彩,但它又絕然不同于以地域為絕對特征的一般的地方文化,而是帶有國際意義的群體性文化。這種特點與它融合、開放的歷史有關,與民間藝人深入生活,善于博采眾長、提高自我有關。全面認識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特色,有助于我們掌握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規律,有助于我們欣賞、評價潮汕民間文化藝術,有助于推動潮汕民間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