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璇 宋道春 (紅河學院 661400)
淺談哈尼族的服飾圖案審美
華 璇 宋道春 (紅河學院 661400)
哈尼族一個是聚居于我國西南地區和云南省周邊的一個古老的民族。長期遷移的歷史,眾多復雜的支系,獨特的文化習俗,和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造就了哈尼族獨具特色的服飾圖案。而對于一個至今為止只有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來說,服飾上的圖案也就成了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的重要手段。而本文也將從哈尼族的兩個不同支系的服飾圖案來進行闡述,分析和比較其獨特的審美內涵與內在聯系。
服飾圖案;審美;文化內涵
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哈尼族民族元素在建水紫陶產品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服飾圖案,通常是指與服飾相配套附件上的裝飾性紋樣。狹義上來理解就是服飾上帶有的色彩造型和紋樣,廣義上來說就是泛指服飾上所有存在的裝飾物。
哈尼族服飾圖案是指在我國西南邊陲地區少數民族中哈尼族服飾上的造型色彩和紋樣。從圖案類別上來說,因為哈尼族眾多復雜的支系,長期遷移的歷史,每個支系的服飾圖案也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但仔細觀察和研究之后會發現,在這些不同的背后也能找到其共通之處。總的來說,哈尼族的服飾圖案可以大概分為幾何形圖案、鳥獸圖案、文字圖案、和民俗圖案等。
(一)幾何形圖案
提到幾何,相信人們都不會陌生。幾何形圖案也是人類最古老最傳統的圖案之一。它一般是由點和線等單一元素構成。造型簡潔,結構明朗暢快。一般來說都是把從自然和現實生活中得來的幾何形經過加工,巧妙的排列成有秩序和規律的圖案。稍微進行下修飾和改觀就能成為理想的服飾圖案。而縱觀到目前為止所保留下來的所有哈尼族服飾圖案,幾何形毫無疑問是使用最廣,數量最多,變化種類也是最豐富的。幾何形圖案也遍布在哈尼族所有的支系中。深深的影響著哈尼族的服飾文化。它也代表了哈尼族日常生活的總結。表現了哈尼族人民平淡、天真的性格特征,和對自然之美的純真追求。而在幾何形圖案中一般最為常見的就是直條紋、方形紋、和菱形紋。直條紋是哈尼族服飾中幾何形圖案中最為常見的,主要運用在卡多支系和切第支系之中。直條紋一般出現在哈尼服飾中的衣袖和前襟上。按有一定規律的方向和位置排列,一般分為粗細等寬和粗細穿插兩種。粗細等寬的直條紋一般出現在前襟和后背相對來說面積較大的位置,而粗細穿插的直條紋一般都在袖口、褲腿等環形易于裁剪的位置。方形紋也是最為常見的,一般出現在服飾中的帽子和腰帶部分。相對于直條紋來說,方形紋的造型就要顯得更加豐富和多變一點。根據服飾上的具體需要進行相應的變化和處理。可以變成實心方形紋或者空心套疊的形態。菱形紋就是幾何形圖案中變化最為豐富和視覺沖擊力最強的一種紋飾。主要運用在云南省綠春、元陽、金平一帶的哈尼族服飾中。主要裝飾在袖口和褲口的位置。哈尼族服飾中的菱形紋一般都不是以單一的存在,而是通常與其他元素的圖案一起進行排列和組合來構成的。例如在菱形紋中加入直條紋,或者加入方形紋來構成連續不間斷、完整性的服飾圖案。菱形紋色彩較為艷麗,多采用紅色、綠色等視覺沖擊力很強的顏色。
(二)文字圖案
哈尼族雖然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民族一直在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來充實和裝飾自己的服飾文化藝術。在這種背景下就產生了文字圖案。哈尼族服飾中的文字圖案形態都很簡潔,但都意義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在文字圖案中最為常見的是回紋和萬字紋。回紋又叫回字紋,顧名思義就是來源于漢字中的“回”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回”字因為筆畫連續回環,因而被賦予了“生生不息,人生圓滿”的寓意。回字紋在僾尼支系服飾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哈尼人民在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將回字紋分為單回紋和連續回紋兩種。其中單回紋一般都作為獨立使用,單獨出現在頭巾等主體裝飾物上。而連續性回紋由于造型連綿,不太受使用區域限制,一般出現在領口、袖口等邊角性裝飾部位。萬字紋和回性紋一樣,造型都來源于中國漢字中的“萬”字的形象。曾被作為護身符來使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萬”字有長壽、吉祥等美好的寓意,哈尼族借鑒了這一傳統文字并進一步進行了組合和改變,多出現在服飾中的圍腰、圍裙和袖口的位置。
(三)民俗圖案
所謂“民俗”是指一定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中形成的同性行為模式。民俗圖案的形成是物質生活的需要。哈尼族服飾圖案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屬于民俗圖案。例如我們最為常見的三角紋、漩渦紋和折線紋圖案等。這些看似簡單的紋樣其實都來源于哈尼族的神話傳說中。被賦予了獨特的寓意。這樣一來這些紋樣就不再是簡單的圖案,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的民族符號。三角紋一般運用在婦女的服飾上,多出現在上衣中的前襟和腰帶部位。而且哈尼族還喜歡在三角紋上用銀進行裝飾。雖然三角紋在圖案結構上很簡單,但是在哈尼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代表地位,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三角紋在哈尼人民心中代表著他們世代賴以生存的梯田形態,有著形似的特征。也表達了哈尼族對梯田文化的崇拜和敬仰。折線紋的造型也很簡潔,主要裝飾在上衣中的袖口、腰帶上。相比較三角紋來說,折線紋在色彩上都采用紅、白、綠、黃等較為艷麗的顏色。每一條折線的顏色都不一樣,折線與折線之間的顏色差異也很大。折線紋來源于因為哈尼族是一個長期遷移的民族,因為哈尼族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所以為了記錄和表達在遷移過程中所遇到的艱辛和曲折,就用折線紋來進行記載。折線紋在一定程度上表達的更多的是哈尼人民對祖先的一種崇拜和懷念之情。漩渦紋的造型比較獨立和圓滿,近似圓形,主要裝飾在腹部位置。漩渦紋一層相扣著一層,中間沒有間隔,交錯著進行裝飾。非常大方和美觀。漩渦紋在哈尼族文化中代表著生命永無止境,生生不息的意識形態。具有吉祥圓滿的寓意,傳達著哈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一般都會在盛大節日上使用。
(一)僾尼支系
僾尼人的服飾圖案是哈尼族中一個最具有特點的支系,他們絕大多數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附近。與所有哈尼族一樣,僾尼人也崇尚黑色,服飾的顏色也大都以黑色和青色為主,但在普通的黑色和青色上,僾尼人用繡線和銀泡等創造出了近千種樣式各異的圖案。從根本來說,僾尼人的服飾圖案更具有西南少數民族的裝飾服飾特點,造型上偏于粗獷豪放型,更多的注重裝飾效果,色彩上表達的更為熱烈。善于運用點、線、面的結構特征。但和西南少數民族喜愛象形圖案的特點不同的是,僾尼人更偏愛抽象的表達方式。沒有具體的實體的傾訴對象。大多為很難捕捉具體含義的圖案。就這一點來說,就是僾尼支系與其他支系較為明顯的服飾圖案區別。雖然僾尼人的圖案很難呈現出具體實物性的表達,也裝飾在服飾的不同位置。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一個圖案都可以作為一個單元方框內的獨立體來使用,方便作為兩次或者多次性進行使用,整體圖案呈現出近乎整齊規則排列的形式。這些服飾上的圖案以一個固定不變的形式進行連續性的重復排列,讓這些圖案看起來像棋盤那樣方整和規則。可能僾尼人設計的圖案會給人一種比較死板,過于規矩的感覺,但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圖案色彩的選擇上卻是依照設計者本人自己的意愿和審美來進行隨意搭配,沒有固定的模式和規則。如果你單獨對其中的一個圖案進行分析和觀察,那么你就會發現圖案的設計者在對色彩的選擇上是很感性的,與對圖案的排列呈現出的方整和規則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極端。僾尼人的圖案都很抽象,完全不像別的支系那樣直接從某種自然形態中的動植物中或者神話傳說中衍變而來。僾尼人還擅長運用中心對稱的設計手法來設計服飾圖案。例如文章開頭介紹過的菱形紋,就是僾尼人運用中心對稱最為成功的例子,每個單獨的菱形紋像棋盤一樣整齊規矩的排列好,根據設計者自己對于顏色的喜好來設計。除了點線面和對稱手法,僾尼人最讓人們嘆為觀止的要數用各種線構成的圖案。這些圖案有的被用來表現當時的生產生活環境和狀態,有的被用來表現當時祖先們遷徙時的艱難困苦的道路。全部圖案都是用線構成,但要傳達的意思都各不相同。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圖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連綿不絕,都呈現出多次連續性的重復狀態,僅僅只是依靠線條顏色的變化來傳遞出圖案背后的深層次含義,這種表達方式在圖案設計上是很難的,因為整體服飾圖案都是一種抽象的表達,雖然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這些圖案也在用另一種記載方式記錄著僾尼人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
(二) 奕車支系
奕車支系,多數分布在紅河縣大羊街、浪堤、車古三個鄉。眾所周知,哈尼族的支系種類豐富,分布較廣。而在這眾多支系中,當推哈尼族中的奕車女子的傳統服飾最具有特色。 你可以在奕車女子的服飾圖案中看到農耕文化的復述和再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達出狩獵、游牧、農耕文化的歷史縮影,奕車女子大都多偏愛銀飾裝飾,在銀飾品上都有魚、螺螄的圖案,這種服飾圖案就生動的反映出哈尼族世代賴以生存的梯田的相關信息。在奕車女子的繡花腰帶上都繡有精美的圖案和花紋,而所繡的圖案不是其他支系所常見的文字圖案和幾何形圖案,大多是錐栗樹和萬年清樹,因為錐栗樹和萬年青樹是奕車人的寨神樹。傳達著奕車人祈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意愿。奕車服飾中除了可以看到農耕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發現奕車人的多神崇拜文化。相對于其他支系而言,奕車人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哈尼族支系,他們深信“萬物有靈”。因為奕車人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族群,特別崇拜與農耕文化有關的自然事物。而表達對這種文化崇拜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它表現在服飾圖案中。所以在繡花腰帶上繡的錐栗樹和萬年清樹、河流、小溪的圖案,都與哈尼族崇拜河流、樹神、水神密不可分。因為奕車人相信把樹神、河神依附在他們的傳統服飾中,能保佑他們終年無災無害,具有庇護保佑之意。奕車女子的傳統服飾圖案,表現內容主要是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等吉祥物,表達奕車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萬物神靈的崇拜。
本文通過對哈尼族的僾尼支系和奕車支系的服飾圖案進行分析比較。可以發現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僾尼人的服飾圖案在造型上更偏重于粗獷型,注重裝飾效果,善于運用點線面的表現手法,圖案的表達更偏向于抽象型,擅長用中心對稱的手法繪制圖案。而奕車人的服飾圖案更偏向于對農耕文化的復述和再現,腰帶上所繡的螺螄、魚等都反映出他們世代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但拋開這些不同,你就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共通之處。例如僾尼人喜歡用線的表達形式來繪制成圖案,來記錄當時他們祖先的生產生活狀況,或者用簡單的線條來反映梯田對于自己民族的重要性。每一組線條圖案所要傳達出含義都不一樣。而奕車人喜歡把有農耕文化的圖案裝飾在自己的服飾上,因為奕車人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族群,銀飾品上的魚、螺螄、三角都能生動的反映他們的傳統文化,錐栗樹萬年青也都能表現奕車人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他們喜歡把自己的傳統文化中的圖形衍變成圖案裝飾在自己的服飾上,表達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其實,不論是哪一個支系,總的來說,哈尼族的服飾圖案都是作為一種文字符號。承擔了記錄語言和傳遞信息的功能。每一個圖案的形成都凝聚了哈尼族先民無數的情感與智慧。即代表了哈尼的文化又傳承了民族精神。服飾上圖案造型的各異和顏色的運用都能夠直接反應出哈尼族的審美情趣。圖紋中的三角紋、折線紋也能反應哈尼人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一種返璞歸真的質樸感覺。
我認為在現代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當我們在研究這些古老的少數民族的象形符號圖案時,體會到的不僅僅是哈尼族服飾圖案帶給我們的直觀視覺享受和簡單的符號性質的傳遞,更能加深我們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1]白永芳.哈尼族女性傳統服飾及其符號象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5.
[2]毛顯麗.淺談建水紫陶造型設計的創新與發展[J].紅河學院學報,2015(6).
[3]梁爽.黑料青花掛土釉和刻填詩文筆筒的“工藝”創新融合[J].大眾文藝,2014(13).
[4]馬貴中.哈尼族色彩審美文化探析[J].大眾文藝,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