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麗沐格 (內蒙古師范大學 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 010000)
神似
——中國庭院住宅設計與賴特住宅設計的比較
澈麗沐格 (內蒙古師范大學 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 010000)
文章從歷史中搜尋賴特與中國文化之間有直接聯系的證據,將中國庭院住宅與賴特住宅設計進行對比,指出賴特住宅設計中秉持的設計原則很大程度上源自中國文化。最后以小見大,指出跨文化和歷史的建筑環境研究可以獲得對于當代設計有價值的知識。
中國庭院式住宅設計;賴特住宅設計;比較
中國庭院式住宅設計與賴特住宅設計,二者都是為尋求私密,具有藝術性,和自然和諧的居所的富人而實際建造的。中國的和美國的住宅都旨在幫助居住者營造一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居所,在這里能夠進行富有藝術情趣的日常活動以及特別的娛樂活動。對這兩種住宅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結果。筆者研究賴特的建筑很長時間,并且走訪過中國蘇州大部分的庭院,也參觀了那里很多的鄉村。
這樣的走訪經歷使筆者想去探尋賴特建筑與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之間是否有直接的聯系。在研究前無法確定地說賴特住宅建筑與中國私人庭院住宅之間確實存在直接聯系。然而,這兩者不僅都基于相似的設計原則,而且有一些跡象表明這兩種住宅形式不像它們看起來的那樣孤立。也許賴特曾經到過蘇州并且他從中國庭院形式借鑒了一些內容,進而將自己類似的想法融入到建筑中。
1900年代,美國社會中充斥著歐洲文化,對于亞洲文化美國人知之甚少。他們所了解的亞洲文化都來自書籍和進口的商品。幾乎沒有人有機會出國去看遠方的世界,甚至不會走出自己的出生地。而賴特是非同尋常的,從他的職業生涯開端起,他就被歐洲以外的文化吸引,他排斥歐洲文化,認為美國應該發展一條屬于自己的建筑道路。歐洲以外的文化對賴特思考美國建筑的形式問題影響很大,尤其是亞洲的藝術和建筑。
一次難得的機會,賴特受邀參加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一次國際展覽。其中一個展館是日本的建筑師設計的。這是賴特第一次接觸真實的亞洲建筑,而不只是建筑的圖像。他對日本建筑的內部結構裸露在外的形式印象深刻。1905年賴特第一次出國的經歷就是去日本的旅途,他帶回了大量的建筑圖像和一組日本建筑的模型。1912年他第一次被委任設計位于東京的皇家酒店,在設計酒店期間他花費長時間留在日本?;谶@次經歷,日本的藝術、設計以及理念貫穿于他的職業生涯。他甚至用紅色的方形形狀與他的名字首字母結合的形式簽名,類似于亞洲傳統印章的形式。筆者認為賴特的眼光從日本延伸到了中國。一些事實也表明他曾經走訪過中國。
基于上述事實,我們現在對中國私人庭院住宅和賴特住宅設計進行比較。美國學者提出了一些關于賴特建筑設計上的完整性的原則,筆者認為這些原則是賴特吸取了中國庭院住宅的整體性原則。
原則一:建筑始于自然并一定要與自然和諧。
賴特住宅建筑中的核心觀點就是建筑始于自然,他認為人是建筑的裝飾物,并且是作為建筑整體中的裝飾物。
原則二:建筑形式應該給生活以道德和精神的啟示。
賴特提出人是有內在精神的,這種內在代表著人的最佳品質。他認為建筑應該以物質的形式呈現人類追求生活的理想,因此,建筑必須體現人的精神。在自然中,陽光可以傳達這種內在精神。賴特認為在建筑中將陽光作為設計元素加以應用,將會傳達這種內在并激發人積極向上的生活追求。所以,他在建筑住宅設計中將陽光作為重要的設計元素運用并強調光影的千變萬化。西方學者認為這幾個原則是賴特住宅設計的主要設計原則,這些原則與中國傳統庭院住宅所用的方法相似。
假定賴特確實到過北京,很容易推想他會走訪一些重要地區的建筑,尤其是鄉村建筑。學者認為走訪的地區包括上海、蘇州地區。由于他對開辟一種新的美國建筑設計風格的濃烈興趣,以及對于亞洲文化的興趣,他深深被中國私人庭院吸引了。
另一個重要的證據證明賴特與中國文化有聯系的是賴特的自傳,和與他建筑有關的理念。賴特對日本作家岡倉天心的兩本書非常熟悉—《東方的理想》、《茶之書》。《茶之書》對賴特意義重大,因為它為賴特提供了一種關于空間與形式的思考方式。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老子通過一個水缸的比喻闡述了他對空間的觀點。賴特對老子的比喻很熟悉,并且在建筑上應用了這個概念。也就是他所說的建筑的有效性在于其內部空間,而不是屋頂和墻,不是建筑本身。和老子所說的水缸的功能性在于它圍合的空間而不是水缸本身的觀點如出一轍。這種理念是賴特處理建筑的核心方式。因此,可以說賴特處理建筑的方式是源自中國文化。在他的晚年,他承認了當他發現他關于建筑空間的觀點在幾千年前老子已經提出來時,他很失望。他是一個驕傲的人,他更愿意相信這個觀點是他首次提出來的。然而他接受了這個事實,并且相信他會比老子的貢獻更大,他將老子的觀點融入了建筑。
原則三:建筑不是墻和封閉的空間而是室內外空間的聯系。
基于老子關于容器空間的重要觀點,賴特認為建筑不僅是墻、天花板,而是室內外空間的聯系。建筑師為人們建造的是空間體驗。人們通過在空間中穿行來感受空間,而不僅僅是看著它。因此一座建筑必須組織好空間,這樣人們在空間中才能感到舒適,感到齊全的功能以及精神上的鼓舞。建筑就是將空間和物質材料組織在一起,必須盡可能地拓展使用空間,而不是將它約束在方形的空間內,而這樣的方式恰恰是美國建筑安排空間的傳統方式。
對賴特來說,這意味著削弱墻分割空間的作用。他通過削弱拐角處的墻來實現,這樣墻就成了屏風,這種屏風可以是不透明的木材,也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是格狀結構。這樣內部空間就獲得了向外延伸和向內收縮的雙重自由。這種做法建立起了室內外環境的聯系,內部與外部的界限就變得模糊,甚至房子的地板經常延伸到屋外的露臺。一種流動空間的新形式就形成了。
原則四:材料應表現其自然品質。
一種材料不應被加工成另一種材質的形態。賴特非常喜愛天然材料,如天然的木材和石材,因為這樣的材料可以使建筑與自然建立一種直接的聯系。他提倡采用能使建筑成為它所在環境中的有機部分的材料。他認為建筑中的材料應裸露在外,并可以為建筑提供審美價值。
原則五:圖案和裝飾應出自結構,結構本身就是裝飾。
本文旨在說明跨文化和歷史的建筑環境研究可以獲得對于當代設計有價值的知識?,F在、過去和未來有著不可分割的延續性。我們今天遇到的挑戰并不完全是和過去不同的,因此,研究歷史建筑可以讓我們看到將人們的需要,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理想轉化為建筑形態的不同方式。雖然技術會與時俱進,但是將這種無形的文化理念轉化為具體形態的基本設計過程是不變的,因此觀察發生在過去的設計可以得到能用于當代設計的理念。
比較在非常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發展出來的建筑環境也同樣是很有教育意義的。所有不同的文化對居住環境有著獨特的概念并在建筑中得以體現。在對人與住宅形態的關系的跨文化的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用來滿足這種關系的不同方法和思路。把人與住宅形態的關系的研究限制在一種文化里會妨礙我們了解解決這一問題無限多的可能性。同時跨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向我們揭示人類需求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