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聊城市外國語學校
利用勒溫的群體動力學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劉鵬
聊城市外國語學校
在勒溫的理論中“心理場”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吸收了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將其運用到心理學中。我認為教室也是個“場”,存在個體間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每一次的教育活動都構成了一個濃郁的情感場,教師在情感場中是情感力的主導力量,教師要有吸引力,不僅僅是講授內容上的吸引,還有語言、行動、感情、情緒等的吸引。只有幾個學生認同的“場”是小場,只有全班同學都參與,“場”才會越來越大,教育氛圍也就會越濃厚。
群體動力學;情感共鳴;教育氛圍;影視作品
勒溫的群體動力學中有關于群體心理的表述,群體心理的構成主要有群體歸屬心理、群體認同心理、群體整體心理、群體結構性心理。其中認同心理是指個體對組織目標的認同從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個體之間相互接納,成為彼此的伙伴,滿足彼此的需要。這一心理狀態可產生肯定性的情感,成為客觀目標的驅動力。沒有對班級的認同就不會有為班級爭榮譽的動力。群體心理影響下的不同團體氛圍會讓個體產生不同心理氛圍,良好的團體氛圍讓人舒服、激昂、進去就會感受到和諧共生。特別是團體中領導人的氣質往往影響整個團體的氣質,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我發現班主任的氣質往往影響班級的氣質,如果班主任比較嚴肅,他所帶的班級就比較內斂;如果班主任比較活躍,班級也會活力四射。不同班主任帶出不同的班級氣質,但不管什么氣質,只要能有激發心理和聚合心理,有上進心、有競爭性,并且不斷提升凝聚力量,班級就會進步,也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與“共鳴”和“情感共鳴”有關的詞語還有“共感”、“共識”“認同心理”等,這些都是共通感的表現。朱小曼教授在《情感德育論》中講到,共通感是人們由于對某種道德現象有相似的解釋、相似的理解而產生的同感和共鳴的情感體驗。她認為德育過程中產生共通感是最重要的情感效應。德育的基本任務是幫助受教育者將外在于自己、客觀既定的、社會通行的道德規范體系內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感情。在直接的情感交往中,共通感是通過表情、體態、聲調上的情感傳遞、情緒感染、移情以及經過模仿、強化、從眾等心理機制產生的。在間接的情感交流中,社會的律令、規范及各種道德評價則是通過媒體、輿論、習俗,攜帶著濃郁的情感色彩引起人們的認同和共鳴。我把兩個“三年級八班”放在一起比較,通過模仿的心理機制產生共鳴,讓學生確定我們的角色身份,我們是優秀的班集體。讓所有的同學對我們班級產生認同心理,達到我們的目標。在拔河之前看《亮劍》,主要是通過情緒感染的方式,讓學生對我們自己班級和對手的競爭有認識,激發斗志。
在勒溫的理論中“心理場”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吸收了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將其運用到心理學中。我認為教室也是個“場”,存在個體間的相互吸引和排斥。每一次的教育活動都構成了一個濃郁的情感場,教師在情感場中是情感力的主導力量,教師要有吸引力,不僅僅是講授內容上的吸引,還有語言、行動、感情、情緒等的吸引。只有幾個學生認同的“場”是小場,只有全班同學都參與,“場”才會越來越大,教育氛圍也就會越濃厚。
說到教育氛圍,莊子對教育氛圍的營造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他是情景設置的高手,他喜歡在每一篇文章的開始設置情景。莊子的教育觀、知識觀更傾向于真實的社會生活,而不是書本和課堂。教育氛圍的營造更多地體現在軟環境營造方面,更多地體現為道德、品德、精神、情感、文化等方面潛移默化,教育目的的隱蔽性更強。借助對影視作品的欣賞,分析作品人物的行為,營造產生共通感的良好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最好的方式是情感交流,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是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教育不能缺少感情,沒有感情就沒有教育,與學生共鳴,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所以我們應當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形成情感共鳴。依靠影視作品中情感共鳴對廣大中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媒介教育的一種。在現代社會各種媒介中有很多關于中學生們生活的不同展示,我們可以看到新聞中的中學生形象、電視中的中學生形象、雜志中的中學生形象、網絡中的中學生形象。這些形象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家長和老師要加強引導教育,我對選的影片進行了刪減,只給學生播放積極的片段。在青春期階段,中學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相對較少,而獨處的時間增多,青少年自身還要明辨是非善惡,看到影視作品,要善于從中汲取有用的部分。
在一些反映中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片中,學生們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吸取有用的東西,提升自己,是影視作品對學生的共鳴。其實對我們教師來說,也應該學會對影視作品中的精華產生共鳴,那樣我們也受益匪淺。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影片中一些積極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比如在《十八歲的天空》中,有個片段是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做成志愿表,我就用這種方式,讓我們班級的同學也寫了自己的短期目標和人生志愿表,貼在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我知道了教育者要有耐心,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有時候調皮的孩子可能是更有靈性的孩子。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
中學階段各科課程根據新時期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了新的課程目標。其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關注的是學生這一完整生命個體的整體生存質量,引領學生追求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人的全面發展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的一個基本命題,道德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文,是以對人性的充分信任與期待為基點的。我們今天談的情感共鳴問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他們什么,以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而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提倡和鼓勵。
[1]朱小曼.情感德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馬周周.莊子教育學[M].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
[3]邵天琦.淺談班級認同心理及其形成[J].衛生職業教育.2006.(03)
[4]劉強.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成長——新課標下情感共鳴原理在初一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2.(10):170-172頁
[5]李永生.共鳴與共進---新時期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嘗試[J].教學與管理.1990.(08)
劉鵬,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市外國語學校教師,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全日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