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
四川音樂學院
淺析鋼琴新作《禪云—磬音》的意境美
卓然
四川音樂學院
鋼琴曲《禪云—罄音》是現代鋼琴作品,模仿古曲旋律調式的寫作手法,采用了中國作品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方式,營造了極富禪意的音樂意境。依據中國傳統文化中佛教禪宗法器罄的聲音,且借用鋼琴演奏豐富的技術表達和歐洲器樂多縱向層次的泛音效果將此曲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審美意趣。因此,音樂的意境也構成該鋼琴曲所獨有的藝術美,本文將從該曲標題和全曲各段落的音樂效果來系統全面的進行探索其曲子的意境之美,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審美和宗教音樂美學價值。
鋼琴曲;禪音;意境美;宗教音樂美學
意境,中國文化史上最為中心甚至最有世界貢獻的一部分。這似乎也是中國人心靈中一直在研尋的方面,這樣的尋找也沁透在中國藝術各種方面。鋼琴曲《禪云—磬音》無論從題目到演奏的內容,始終都滲透著這樣超脫世俗般的意境之美,這也使演奏者和聽眾都能結合自身的音樂體驗從而產生一種更為深刻的審美再創造。然而,在我國中國現代鋼琴作品的研究中,還大量停靠在對于演奏技術的探尋和鋼琴教育教學的摸索中,且對作品的藝術美學角度的分析還較匱乏。因此,本文將從此美學的角度去探尋該曲更為橫向的藝術價值以及更為縱向的音樂意義。
《禪云—磬音》,禪,佛教中高深且不可言喻的靈境,自始迦葉尊者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禪一直以其獨特的了悟方式,侵染在中國這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統之中。磬,是佛教中一種神圣的器物,只園圖經中說:“佛衣服院,阿難所止,常護佛衣。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以黃金縷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聲聞三千世界。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因以其獨特的聲響效果,來助使其修習人更加快捷的明了覺悟,從而達到更加圓滿的修行無我境界之中。
因此,選題其潛在寓意也是極其高深的,作者明了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教義之后體認到自己心靈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然而,作者的妙意卻是用法器磬的發聲所產生的物理效果的動,來反襯禪的靜,顯得極富哲理。我們知道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因而,題目當中淺看“禪”和“磬”二字都會帶聽眾進入超曠和空靈之中,讓人突感此處寂靜。中國的鋼琴音樂發展也是曲折不斷,由于本身國家文化背景的制約,作曲家們很難去創造打破其固有思維模式的藝術新作,這也使作品風格都較為局限。然而作品《禪云—磬音》的完成,一方面從藝術價值來看,給中國的鋼琴作品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另一方面更看出當代人在這日新月異的快節奏中對于內心“解脫”音樂的需求。因此,這樣的音樂如磬的回響一般,時刻洗滌著我們內心的繁雜,從而讓內心達到“入世常出事,居塵不染塵”的空靈境界之中。
此曲雖用西洋器樂鋼琴進行演奏,確不失中國作品的氣韻。因為鋼琴作為歐洲器樂之首的優勢,以其自身寬域的音響效果和極其豐富的泛音聲響,為這樣的宗教風作品添上了一番獨有的意趣和色彩。如同用西洋餐具品嘗中國傳統菜肴一般,味道未變卻更顯氣質,反讓菜多了一番姿色。整個音樂作品由36個小節構成,簡短但卻精致。最大的特點是節拍的變化,和聲上講究四度排列,對聲音效果的強弱的表現要求極高。最為典型的是貫穿全曲的低音聲部,因為所有的八度技術都在小字三組甚至更低,這樣的渾厚低音響起,如同老磬聲起,沉穩幽長,讓人不敢動其聲色,反倒有種肅靜之感,作者這樣的妙用如同佛教中醍醐灌頂一般讓人瞬間突感甘露灑心,幽靜自在。恰契合這佛教中自足圓滿,純真樸實的生命本然。這樣看似簡單的審美體驗其深層次的藝術意境便如同禪宗公案“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一般提倡心靈溝通,要求會心體悟,體驗禪悅,這樣的悅,是一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意境之美。其次,此曲另一妙處在使用鋼琴特有的泛音效果之上,作者很智慧的抓住低音渾厚的聲效會產生更加幽長的泛音特點,大量的借用泛音來展現“曲徑通幽的”禪味。不難發現這樣的用法與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中“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有異曲同工之意。作者借用這樣的余音,來烘托出當下的靜,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間一切的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禪悅的境界,這便是全曲一直所契合禪宗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境之美。
鋼琴作為漂洋過海而來的外來器樂,沒有學者能想到它能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如此迅速的生根發芽,并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回首鋼琴在中國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它以其絕對的包容性和感染力很快與中國的音樂作品而“聯姻”,誕生出符合中國文化氣質的藝術新作。這樣的結合也促使著當代人再一次對于“母題”文化的探尋和思考。然而,鋼琴新作中宗教音樂的產生,有種特定的機緣,由于在這物欲興盛而心靈匱乏的大環境之下,這樣的音樂產生如沐春風。從這里不難看出,宗教音樂的美學價值不僅局限在作品的表面技術層面之上,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宗教,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給人以心靈的寄托,它所帶來的價值不緊是為這樣的音樂提供素材,更深則是讓宗教思想得以更為廣泛的傳播,正如《樂瓔珞莊嚴方便晶經》中所說“若有眾生樂向鼓,貝,箜篌,簧,笛,歌舞,音樂等樂,大德須菩提,我隨如是諸眾生等所有希望,所求所樂一切給與,然后勸發無上道心。“這也構成了宗教所需要的宣教度人之用。因此,現當代的宗教音樂新作更應該思考作品的長遠價值,更體現于作品本身的藝術美感的同時還應該挖掘其作品本身的更為深刻的美學價值,這也給予了我們創作者更為重要的文化使命。
[1]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禪境的表現
[3]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銷魂化魄的自然之韻
[4]黃宗賢.《從原理到形態—普通藝術學》
卓然(1991-),男,漢,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四川音樂學院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