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璐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文化傳播系 451464)
武漢歷史街區保護建筑再利用的研究
——鄱陽街江漢村建筑改造設計
紀 璐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文化傳播系 451464)
城市的發展是人類文明和歷史文化的延續,現今,在全球一體化的驅動下,武漢老城正在經歷由傳統向現代化快速轉型的過程,在這個急速發展的過程中,老城與新區之間的城市功能需要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才能始終保持城市的整體活力不斷加強。漢口作為英租界,保留了大量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存,筆者選擇鄱陽街江漢村進行調研,對其入口處建筑進行改造設計,在此過程中,創作此文。文章闡述了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出了保護與再利用的策略,將既有的文化資源根據具體條件適當賦予其一定的新功能,將歷史街區營造成富有活力的城市文化核心區。
歷史街區;保護建筑;再利用
1987年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寫道:“所有歷史街區(具有歷史積淀的城市社區),不論是長期逐漸發展起來的,還是有意創造的,都蘊含了歷史上各種各樣的社會表現。這些社區除了它們的歷史文獻價值作用之外,還體現著傳統城市文化的價值。這些文化財產無論其等級多低,均構成人類的記憶。”由此可見,歷史街區及歷史建筑是構成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舊城改造、新城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盲目的照搬照抄西方的先進經驗,使得許多代表著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筑和文化消失殆盡,形成現在鋼筋混凝土高樓鱗次櫛比、毫無地域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象,人類千百年來積攢的文化底蘊正在受到破壞,城市靈魂正在受到威脅,人們記憶中多彩的城市特色在逐漸消散。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世界上很多名城之所以具有極大的魅力,無不是歷史演進、文化積淀的結果。
(一)文化背景
江漢村地處漢口租界區內,屬高等里分式住宅建筑群。1936年由王雙畢、鄭碩夫等9業主投資興建,由盧鏞標建筑事務所設計,是當時武漢最新型的里弄住宅。9棟房屋按主巷直通城市道路,街道式布局,弄門采用牌坊式,1993年被武漢市人民政府評為武漢優秀歷史建筑。此外,江漢村一帶有諸多承載歷史記憶、時代背景、文化交融的歷史街區及建筑,這些街區與建筑具有強烈的歐式古典建筑風格,體現了當時獨特的城市文化風情。
(二)建筑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歷史建筑均遭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壞,由于缺乏政策性引導,現任建筑的主人對房屋進行隨意拆改和搭建,在破損的建筑外墻刷紅漆,或者填補一些與原建筑風格相去甚遠的現代材料,使得歷史街區內統一的建筑風格被破壞。
還有些開發商為了一己私利在歐式古典風格的街區興建了若干棟現代化高層建筑,如江漢村和上海天主教堂之間建起的聲直大廈,和周邊建筑風格極不協調,天際線的統一輪廓被高樓大廈打破,歷史文脈被切斷。還有的破壞就是來自于五花八門的招牌、廣告等商業因素。房主或承租者,在屬于自己的建筑外安招牌、做廣告、貼裝飾,但是沒有相應的法規來限制,于是乎大量尺寸夸張、色彩花哨、造型怪異的廣告、門頭招牌泛濫成災。
(一)法律法規的相對滯后
城市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制約和解決,如何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化進程中保護城市歷史建筑,使其不受侵蝕和破壞,武漢市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相對滯后,還沒有一部完整的、規范的地方性法律來進行指導和約束。
(二)公眾意識轉變難度大
目前,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已經很普及了,大眾都知道文物的價值以及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還是空白。歷史街區與文物保護不同,它是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活動空間,見證了人類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我們要從延續城市歷史文化脈絡的角度來保護、合理地利用它,讓這些歷史建筑以新的面貌融入到現今人們的生活中,還要“以人為本”,從重視市民生活環境的角度來考慮,因此保護工作相對于推倒重建來說,難度更大,費錢費力。
(三)開發建設的經濟利益誘惑
由于江漢村處于漢口江漢路步行街一帶較為繁華的商業區,此區域內人流量大,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相對集中,因此,歷史街區的開發經營具有較高的回報率。另外,這些歷史建筑往往破敗不堪,基礎設置差,整修起來難度較大,再加上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于是,在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下,地方領導和主管部門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這些保護建筑不聞不問,沒有盡到保護的職責。
歷史街區的建筑保護要從全局出發,根據武漢歷史街區建筑的文化資源及特點,通過實地考察與分析,筆者對江漢村的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提出以下發展策略:
(一)歷史建筑的整體保存或局部保存
歷史街區設計的目的并不是推倒重建,而是盡量做到保持歷史原狀,以求如實反映歷史遺存,使重要的歷史建筑在現代生活中能夠繼續發揮效用。對傳統風貌保存較好的建筑群,采取整體保存的方式,對個別構件加以更換和修繕,保證其內部與外部風貌都具有原真性的特點。
江漢村屬于里弄式建筑,此次改造設計中,主要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格局,嚴格把握街巷的空間尺度,只是在建筑外立面上做文章,使舊建筑有新感覺。例如,拆除一些亂搭亂建的棚子和招牌,使江漢村的建筑輪廓更加清晰,建筑整體得到保護,使該建筑具有整體性和原真性。
局部保存主要是針對一些已經被毀壞的歷史建筑,我們已經無法將其復原,只能將其局部保存并加以修整,例如在江漢村改造設計中,故意保存了一些破舊的墻壁,使建筑看起來更有歷史的滄桑感,仿佛時刻提醒市民不忘那段歷史。
(二)歷史建筑的改造利用與藝術化處理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基礎設施落后,江漢村的許多房屋已經擱置許久無人居住,在此次改造中,對建筑物內部的部分格局和配套設施做較大的改動。例如,將擱置已久的房屋中的隔斷墻打通,設計成咖啡廳和陶藝館,同周邊的江漢路呼應,帶動消費,有了其商業價值。
在建筑外觀設計上,整體設計為灰色磚墻,與周邊整體建筑風格相融合,局部配以紅磚點綴,穩重中又不失現代感。另外,在建筑外墻的陽角部分均用齒狀的邊線裝飾,這個設計的構思來源于江漢村原有的建筑風格,在改造設計中提取這個設計元素并將它重新組合設計,使舊的元素有了新感覺,成為本次設計的一個亮點,該設計傳承了江漢村原有的文化特色,是在恢復建筑原貌的基礎上的更新再利用。
(三)以設計提高歷史建筑的環境品質
設計是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以美為最終目的。設計需要滿足人們具體的、日常的城市生活,促進公共活動的開展,同時還要著力改善建筑及周邊的環境條件,積極在新與舊之間創造新的關聯性。江漢村的主巷尺度較窄,只容許兩三人并肩穿過,私密性很好,但它又可以直通城市道路,與周邊道路的聯動性也很好。基于以上特點,我們在巷子中設計了咖啡廳以及公共的休閑區,周圍開敞空間與此處的私密空間相對比,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
另外,改造中還規劃了陶藝吧、展覽館、小酒吧、咖啡廳等一系列商業空間和小景觀區,這些都帶給江漢村這個歷史建筑新時代的時尚氣息,通過設計使建筑本身周邊的環境得到改善,符合現代都市人對環境品質的要求。
(四)加強歷史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聯性
歷史街區的建筑再利用一定要與周邊環境相適應,它不應該是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而是應該吸引公眾的參與,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地標。
城市歷史街區的最大價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價值,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雖然新興商業服務設施在不斷發展,但這些歷史建筑則永遠是文化之根源所在,因此,江漢村的改造設計整合了一系列的文化資源,形成與江漢路步行街有機接軌的文化軸線。江漢村文化與商業的結合,具體體現為文化產業的商業化,例如,本此改造中規劃了陶藝館、展覽館、特產及藝術品商店,游客在感受其獨特建筑風格的同時,能夠體驗或購買文化產品,這樣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又充分體現了歷史建筑再利用的價值。
(五)激活歷史建筑的自身價值
歷史街區的建筑現狀除了環境差,設施落后外,還有商業服務功能弱化,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價值已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和再利用,并不是為了旅游開發而做的景點建設,而是要通過歷史建筑這一載體,促進老城區的和諧發展,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使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為當今所用。
江漢村的功能定位為旅游、商貿、展示三者結合,在服務市民,聚集人氣的同時,還能為老城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強老城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實際的民生需求,讓市民充分享受到歷史街區建筑再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人民成為保護的主體,逐步形成全民參與保護歷史建筑的良好氛圍。
通過這些改造的手法和措施,將江漢村這個快要被人們遺忘的歷史建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機和活力,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建筑上的視覺享受,更重要的是透過建筑所看到的歷史文化的積淀,中國的舊城改造才剛剛開始,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歷史建筑,選擇符合這些建筑自身特點的方式來進行改造,為我們的后人留下更多豐富的文化資源。
[1]陳宇.建筑歸來舊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精品案例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
[2]李植斌.城市形象理論與設計[M].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6.
[3]張復合.中國近代建筑研究與保護[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
[4]吳良鏞.北京舊城和菊兒胡同[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5.
[5]朱鐵臻.城市發展戰略[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6.
[6]王駿.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編制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1998(3).
紀璐,碩士研究生,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景觀規劃與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