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阿壩師范學院 623002)
王建民古箏作品中的音樂色彩研究
楊 靜 (阿壩師范學院 623002)
在本篇文章當中,首先針對王建古箏作品的藝術特點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以王建民的古箏作品作為例子,分析其古箏作品當中的音樂色彩。希望憑借對王建民先生作品多年的研究經驗,給予從事古箏作品創作的相關人士一定有價值的幫助。
王建民;古箏;藝術特點;音樂色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度,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當中,中國人創造出了許許多多能夠演奏出動人音樂的樂器,古箏便是其中的代表。古箏憑借其細膩、典雅的音色,受到了世界范圍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并且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古箏曲創作大師,其中王建民先生的作品憑借其豐富的音樂色彩,在業界廣受好評。本文將王建民先生的古箏作品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分析。
(一)時代感強烈
盡管作為樂器的古箏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但是直到現在,人們依舊不斷在對古箏作品進行創新,使其作品含有強烈的現代氣息,王建民先生的古箏作品便是其中的代表。它的作品往往是將原有的古箏作品進行創新,使其富有時代意義。王建民先生始終認為:藝術的魅力不但是因為其自身特有的表現形式與獨有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藝術可以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創新。簡單的說,創新是所有藝術生命的源泉,而王建民先生也始終踐行著這句話。
例如:在王建民先生的作品《楓橋夜泊》當中,王建民先生巧妙的將傳統古箏聲樂素材和西方音樂進行了融合,在重視古箏特有的節奏韻味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新思想。該作品因為西方聲樂元素的加入,使得該曲的表達效果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二)民族情感濃烈
盡管王建民先生在其古箏音樂作品當中,十分大膽的使用了西方音樂的元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王建民先生的古箏作品當中,無論怎么進行創新與改進,其作品始終飽含強烈的民族情感,這也是王建民先生古箏作品當中重要的靈魂。王建民先生認為:自己在進行古箏音樂創作的過程中,使用西方音樂元素所產生的民族化問題,始終處在激烈爭論的局面當中,但是藝術的創作是不能離開借鑒與創新的。因此,在我的作品當中,不但學習和尊重傳統,還大膽的選擇外來文化進行借鑒,但作品的內核始終與中華民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事實上,王建民先生的古箏作品的確如此,例如在其古箏作品《長相思》當中,王建民先生受到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詩歌《長相思》的啟發,在古箏曲的引子部分使用了同樣是中國古典樂器的琵琶曲《春江花園夜》,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陜北民歌旋律,這樣的韻律極好得展現了詩仙李白內心中的苦悶和矛盾,讓該首古箏樂曲在剛開始就出現了很強的戲劇類氣氛,展現出古箏所特有的韻律節奏,人們在聆聽該首古箏曲的過程當中,可以感受到王建民先生所賦予該曲特有的人文情懷,并彰顯出古箏這一樂器所特有的音樂表現力。
又例如在王建民先生的作品《幻想曲》當中,他選擇了云貴地區的民族音樂作為古箏曲的創作素材,并在其作品當中展現出苗族飛歌所特有的韻律風格,在對該古箏曲進行欣賞的過程中,聽者在感受古箏特有韻律的同時,還可以感受到云貴地區所特有的民族音樂特點,這也不失為對古箏樂曲的一次大膽創新。
(一)旋律與音高
通過對王建民先生的古箏作品與其他傳統古箏作品進行對比發現,在傳統的中國古箏樂曲當中,聽者感受到的往往都是五聲化的韻律,而五聲化韻律也逐漸成為了我國古典古箏樂曲的代名詞。王建民先生在其古箏作品中,勇敢的將傳統進行了大批,自己在開展古箏樂曲創作的過程當中,大膽使用民間聲樂元素,使人們對古箏音樂產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如在王建民先生的作品《戲韻》當中,其引子與散板段落當中,聽者可以明確的感受到在琴碼左邊部分進行了無確定音高的運用,在琴碼左邊區域演奏和指尖敲擊琴板、手掌拍打琴弦等特殊音色使用以及古箏中泛音、勾、劈技法等進行交錯使用,這種彈奏方式,使得原本較為單一的古箏音色變得更加多樣化,同時對于戲劇中人物的情感也可以更好地進行表達。
(二)節奏當中的色彩
在古箏的演奏過程中,針對節奏節拍的把握是衡量古箏彈奏技術的重要標準,由于節奏的變化不但與演奏者的心理變化和技術掌握能力有關,還會讓人們在對音樂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對其中心思想的理解產生偏差。而王建民先生則反其道而行之,巧妙使用在古箏演奏過程中節奏的變化,由此使得古箏曲目能夠達到不一樣的演奏效果。
例如:在王建民先生的作品《蓮花謠》當中,使用了5/4拍和6/4拍進行交替演奏,并在此過程當中使用含有新疆地區音樂節奏特點的韻律,進行節奏的切分。在演奏過程中,其自身就會發生節奏重音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加上5/4拍(1+2+2)、(3+2)和6/4拍(3+3)的節奏進行組合,這使得節拍在橫截面與縱截面上都出現了節奏的錯位,由此使得古箏樂曲的節奏展現出更加具有多樣化的色彩。
王建民先生的古箏作品在當前具有時代性的意義,這主要展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在音樂特征上,王建民先生敢于對古箏樂進行大膽創新,并借鑒西方聲樂文化的經典,再有就是在聲樂色彩上,王建民先生善于使用多樣化的彈奏形式,對古箏樂進行表達。同傳統古箏樂曲進行比較,王建民先生的古箏作品往往能夠表現出更加多樣性的情感,這為我國古箏樂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王安潮.現代語境下的箏曲音韻構造——王建民古箏音樂創作的技術與理念述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2).
[2]魏軍.一場跨越千年的“憂愁”和“情思”——淺析王建民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的藝術價值[J].音樂創作,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