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男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250100)
新媒體催生的碎片化閱讀與傳播
劉亞男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250100)
隨著新媒體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碎片化閱讀與傳播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否認它給我們帶來的便捷與娛樂,但同時更要警惕它對我們思想的麻醉。
新媒體;碎片化;麻醉;信息素養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5年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了6.49億,全年共計新增3117萬網民。而其中手機網民的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新增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比重由2013年的81.0%增加到85.8%。2105年1月28號,企鵝智酷發布了首份《微信平臺數據化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微信這個誕生于2011年的即時通訊軟件,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平均每天打開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戶達到55.2%。
這兩組數據直觀的宣告了互聯網時代和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我國的網民和手機互聯網用戶,已經成了新媒體發展的主力軍,既是參與者又是受眾。而這個聲勢浩大的人群催生了信息傳播和發展的新趨勢,即碎片化傳播。
碎片化,指的是信息以部分和碎片的方式進行傳遞,這種碎片化既體現在傳播形式上,也體現在傳播思維上,更代表了傳播理念、接收方式、閱讀習慣甚至是營銷策略的碎片化與多元化。碎片化閱讀本質上屬于新媒體的一部分,是指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電子書、網絡、微博、微信等電子終端接收器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
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平臺是最典型、最常用的碎片化信息集散中心。微信所具有的即時性、共享性、高互動性的特點使信息得以瞬間傳遞并高效分享。其信息閱讀平臺是以個體為中心,以朋友圈為構成部分。在這樣的一個圈層內,信息發布者之間有較高的認知度和熟識度,信息也具有較高的隱喻性和暗示性,因而其意義生成無需過多的文字表述。正是基于對閱讀信息的表述要求降低,微信信息便生成了相對簡短的信息模式,這就是碎片化形式的信息傳播。而微信平臺中公眾訂閱號以二級界面的形式推送信息,其內容就相對有所深化、文字表述也較長,但為了迎合微信平臺碎片化閱讀的語境,訂閱號也在不斷調整內容和形式從而滿足讀者的碎片化閱讀需求。
受眾在各種媒體渠道中獲取的信息是不計其數的,但是其選擇、獲取和閱讀信息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傳播者會盡力做到言簡意賅,力求在有限的文字內容中傳遞更多的信息。如此追求速度的傳播環境,決定了新媒體的傳播內容顯然不能像傳統媒體那樣悠長平靜,而必須以一種更加簡短碎片的方式進行傳遞,這就是碎片化傳播。
碎片化傳播表面上得益于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但本質上是社會碎片化或者多元化的一個體現。主要是由于價值體系的多元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各種社會思想、價值觀一直處于碰撞激蕩的過程中。一些過去被壓抑在邊緣地帶的價值觀開始漸漸地得到了關注甚至認同。人們對主流價值觀的態度漸漸變得多元起來。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使得傳統的權威不再受到大眾的膜拜,人們對其產生的懷疑或者抗拒引發了自我權利意識的成長。主流價值觀仍然有其外在的話語權,但是卻失去了內在的感召力。人們看待不同事物甚至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視角,感受也會產生差異。每一種價值觀都要尋求表達宣泄的途徑,基于新媒體的碎片化傳播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碎片化傳播如此流行,與其自身的優勢是分不開的。
第一,時效性強。這一點是從傳播者、訊息、受傳者三個方面共同實現的。從傳播者方面來說,碎片化傳播使不同的主題可以同時發布信息,而且可以進行自發的即時互動。而發布的信息大多只是與事件同步的即時公開的切片運動幀狀態的信息,而不是總結性報道,節省了時間進程與傳統的采、編、播的時間差。而受眾也可以進行即時反饋。
第二,趣味性強。時代發展的節奏加快,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嚴肅信息越來越失去了市場,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渴望一些趣味性來調劑自己的生活。而其趣味性的關鍵在于給予了用戶更多的自主性。
第三,接近性強。新媒體充分尊重了不同用戶個性化、定制化、分眾化的需求,并對其進行明晰地信息接收與推送。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是主動接近的,而不是傳統媒體的代民發言。同時草根話語成為主流,縮短了新聞與草根的距離。
當然,碎片化傳播與閱讀給我們帶來的 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在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1948年合著的年的《傳播研究》一書中,針對傳播的負面效應,提出了“社會麻醉”,成為闡述傳播負面功能的經典理論。
第一,碎片化閱讀使人們在短時間內接受了大量信息,一定會導致注意力分散。這種閱讀使人們無需高度集中精力就能獲取碎片化的信息,久而久之,讀者就會失去長時間關注某一信息的能力。最終導致無意識的浮躁心理,長文的閱讀能力下降。就如《信息煙塵》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戴維·申克所說的:“我們享受了超級鏈接狀態的種種好處,但碎片化、壓力和注意力渙散也將如影隨形。”
第二,淺層次接收信息導致思維積極性下降。美國科技作家卡爾認為:“我們犧牲了深度閱讀的功能,變成了只是信息的解碼者,形成豐富的精神鏈接的能力被擱置。”碎片化閱讀的模式下,我們閱讀速度和獲得信息量是成正比的,但是思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長時間以一種簡單的方式獲取淺層次的信息,必將導致思維的惰性。
第三,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錯覺使人的社會參與性降低。微信、微博中的閱讀與轉發,讓人們對社會的參與方式由身臨其境的線下,變成了互聯網中的線上參與,這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參與社會的假象和錯覺,從而降低了參與社會的實質行動和積極性。
作為大學生和年輕人,我們是新媒體最經常的使用者和碎片化閱讀的主力軍。我們在享受碎片化閱讀帶來的便利與趣味的時候也必須警惕碎片化傳播對我們的麻醉。我們應該能更多的靜下心來,學習更多的系統化知識或是把讀到的碎片化知識系統化,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1]陳奕,凌夢丹. 微博“碎片化閱讀”的傳播麻醉功能解讀[J]. 編輯之友,2014(5).
[2]張文亮,蔣秋子,尹一村. 大學生碎片化閱讀行為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四川圖書館學報,2015(6).
[3]孫夢嘉,金君. 新閱讀時代下碎片化閱讀現象研究[J]. 戲劇之家,2015(7).
[4]董莉莉. 自媒體時代碎片化閱讀的利弊分析[J]. 出版廣角,201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