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昊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00)
從《九色鹿》看設色水墨畫在動畫電影場景設計中的應用規(guī)律
楊子昊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00)
設色水墨繪畫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我國動畫界對它的設計應用已有過數次成功的先例。如何在動畫設計中更好地應用相關技法,充分體現設色水墨動畫的精神意境,對推動中國特色動畫創(chuàng)作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以經典動畫影片《九色鹿》為研究范例,分析設色水墨畫在動畫場景應用中基本應用規(guī)律。
設色水墨;動畫場景設計;九色鹿
作為傳統(tǒng)國畫的一個分支,設色水墨繪畫在水墨勾線的基礎上加以敷色、皴染、點彩,獲得較單純水墨更為豐富的表現效果,從創(chuàng)作手法上看,它的表現形式又可分為重彩、淡彩及潑彩。以設色水墨作為動畫的一個表現形式,在我國動畫設計史上已有過數次先例,其中尤其以《九色鹿》以作為動畫場景表現手法給人留下最為深刻的經典印象。具體來說,《九色鹿中對設色水墨繪畫技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在《九色鹿》開篇的絲綢之路場景中,設計者在較厚的高麗紙上勾、皴、點、染作畫后,形成了自然的斑駁明暗肌理,在筆法的作用下,顯示出明顯的紙上繪畫感。這種效果的取得,無疑得益于設計者對選紙的講究。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紙張的生產品種繁多,主要材料來源于植物纖維,如竹、木、棉、麻等。由于纖維粗細程度和制作工藝的差異,不同類型的書畫用紙在表面色澤、光感、細膩程度上差異很大,不同的紙張應用在設色水墨畫中,產生的肌理效果也不盡相同。由于《九色鹿》來源于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尤其是外景發(fā)生在絲綢之路上,因此對西域風光的刻畫,需要紙紋肌理厚重粗糙的紙張效果來映襯,設計者選擇在高麗紙,而不是相對來說更加潔白細細膩的宣紙上作畫,是非常合適的。當代制作傳統(tǒng)題材、畫風的動畫影片時,同樣應該從題材類型出發(fā),選擇最適合場景文化氣氛的紙紋肌理表現手段。
另一個方面,在設色水墨動畫電影的場景設計中重視選擇適合的紙紋肌理,還在于在場景刻劃中,紙紋肌理能給遠景畫面帶來強烈的非真實感。在動畫作品表現時,這種由場景刻畫襯托出的虛幻感受,帶給觀賞者一種故事代入和沉浸感,有著強烈的敘事性心理暗示。動畫盡管是一種動態(tài)的視覺表現,但卻得益于紙張肌理和賦彩繪畫的相互結合,有力地暗示出畫面的歷史積淀,給人一種故事表述來源于被歷史所記載的過去,從而喚起沉眠在記憶深處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共鳴。
要做好設色水墨動畫場景設計,必須先了解中國畫構形賦彩的意象表現形式,墨色用于勾線塑形,賦彩技法用于對物象的深入刻畫。優(yōu)秀的設色水墨動畫場景設計雖然是動態(tài)視覺表現藝術之一,但它的表現手法與繪畫創(chuàng)作有很多共通點,尤其在設計關鍵幀、渲染氣氛時,相當多的場景圖設計主要靠鏡頭的移動來體現出時間感和動感,而場景畫面本身是與設色水墨畫一樣是靜態(tài)的視覺藝術。設計者需要在紙面長卷上通過遠近、虛實、高低、濃淡、厚薄等視覺元素的對比,傳遞出場景的空間感和時間感。
構形賦彩基本規(guī)律的應用,在《九色鹿》的場景設計中是非常成功的,設計者通過對敦煌壁畫繪畫風格的解讀,既吸取其基本構圖、造型、設色等設計元素,又將西方油畫技法中的透視學與色彩學手法與之揉合在一起,將敦煌壁畫中平面化、圖案化、裝飾化的表現手法加以當代性的再塑造,注重遠近景物的層次塑造,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既富有傳統(tǒng)重彩水墨韻味,又符合現當代人的審美習慣的設計風格。動畫電影《九色鹿》出現的場景共有十一場,遠遠超過了敦煌壁畫《鹿王本生》中出現的場景數量。設計者通過對唐代傳世卷軸繪畫和敦煌壁畫畫風的深入理解、吸收和轉化,采取用線構形的傳統(tǒng)手法來勾勒場景的基本造型和結構輪廓,采用重彩渲染的手法處理外景和內景的山水、植被、城廓、房舍、家具等等元素。設色豐富飽滿,充分展現出故事展開的歷史環(huán)境背景因素,濃厚的西域風味為故事營造出良好的敘述氛圍。例如故事開始的第一個場景“沙漠商旅”,在《九色鹿》的絲綢之路場景設計中,作者在畫面西部用土紅、深褐渲染數座小山峰,東部山峰和坡地則用土黃、石青等色,隨著鏡頭的移動,暗示出從火焰山到秦嶺山脈的景物變化,手法簡潔而生動。遠景以土黃、石綠、土紅、熟褐渲染出廣袤的沙丘、戈壁和群山的層次感,近景則用淡墨點、線結合的皴染手法,突出沙漠商路的粗糙質感,結合紙紋肌理,令人很快沉浸入引人遐想的絲路文化氛圍之中。
設色水墨繪畫的色彩,并不強調對物象光源冷暖色調的拘泥,而是在重視對固有色的描繪的前提下,大膽追求對象征、意象性心理感受的描寫,因此在設色上具有相當的主觀性。應用在動畫場景的設計中,恰好與動畫對于特殊的、自成一體的風格追求相適應。在設色水墨動畫中,“彩”的主觀性色彩表達意義是十分有利于動畫意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的。深厚的文化積淀,使中華民族對色彩的認知有著獨到的理解力,氣氛的營造常通過和諧的色彩節(jié)奏和韻律來展現,悅目的視覺效果和視覺沖擊力無論是水墨勾線還是填彩敷色,中國畫都能通過筆墨運用達到對客觀形象的主觀表現。對筆鋒的正、側、順、逆、藏的把握,行筆時的提按轉折和勾皴點染,既形成了中國畫的特有文化氣質,又能對動畫電影形成整體風格氣韻有著強大的作用。動畫藝術追求的恰好不是逼真的還原性寫實,而是具有高度的虛擬性,其風格與情趣的展現,正需要一種經過提煉的統(tǒng)一視覺風格來表現,使觀眾的視覺達到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意境交融,從而產生深刻的藝術體驗。
以《九色鹿》中表現的沙漠中的暴雨場景為例,當鏡頭切入畫面時,大幅面的天空呈現出灰藍色,沙丘和山脈也加深了灰色度,繼而在天空的部分應用淡墨皴染出風云變幻的情景,隨著鏡頭的推移,一種大雨將至的壓抑氣氛油然而生。這種對自然景物瞬間變化的精確捕捉,得益于彩與墨構成的形、線、色要素的合理安排對豐富情感記憶的生動還原,它是非寫實的,然而極其生動與簡潔,達到以情寫景的感人藝術效果。再如對九色鹿生活的環(huán)境的刻畫,畫面色彩明度、飽合度較大,顯示影片對善與美的正面強化。對城市和皇宮的外景描寫,設計者使用了大量的土紅色來表現城廓的繁華富庶,與沙漠中的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顯示出故事敘述重心的轉移。在表現國王與王后秘談的深夜皇宮內景時,畫面除了應用大量敦煌壁畫中的裝飾紋飾元素外,對墻壁、屏風、帷幔的處理,使用了大量深黑、石青、石綠、赭石設色,濃麗的色彩,既與皇宮的環(huán)境相應,明度上相對的深暗,又顯示出人物內心的陰暗??傊饔^性的色彩表達技法的應用,有力地推動了《九色鹿》表現善惡、美丑較量,懲惡揚善、向往光明自由主題的呈現。
靜態(tài)和動態(tài)場景元素的相互結合,是動畫影片推進敘事發(fā)展和視覺生動感的重要基礎。動態(tài)性是積極呈現場景環(huán)境線索的推進點,設色水墨動畫場景設計中,利用動、靜視覺內容的多層疊印和視角移動技術,合理地為塑造角色、推進敘事,創(chuàng)造生動、真實、鮮明的視覺感受創(chuàng)造條件。設色水墨動畫的動態(tài)場景設計的優(yōu)勢,是能利用生動的動態(tài)筆觸效果和色塊渲染效果的變幻,以簡單的手法制作出生動、層出不窮的畫面視覺效果。在《九色鹿》影片開始不久后的暴風雪場景中,設計者運用粗放的圓形墨線刻畫龍卷風,在畫面前景中迅速移動著卷入卷出,輔以成排的淡黃色、白色曲線、直線的隱現,顯現出雨雪前大風狂卷的氣候特征,在表現九色鹿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環(huán)境時,林中色澤鮮麗的花、草、樹木分為遠、中、近多層,隨著九色鹿的行走步伐,前后場景中的動態(tài)元素錯落交匯又漸次分離,顯現出令人愉悅的視覺變化。弄蛇人最后溺水身亡時,青碧色的水面上,設計者用白色的動態(tài)色塊和線條、圓圈表現水的飛濺和起伏,與人物在水面上的掙扎相互結合,體現出人物內心的心虛恐懼。其簡潔而出彩的動態(tài)性場景元素的設計應用,至今在設色水墨動畫中仍是一個經典范例。
應用設色水墨繪畫技法,來增強動畫作品的場景設計視覺感染力,彰顯民族風格和民族氣韻,是中國當代動畫設計者所應共同思想的課題。對設色水墨繪畫的動畫場景制作應用,不應僅是感性的自覺,更應有深入的理性維度探索,以期從表象的張力中,創(chuàng)造出具有豐富傳統(tǒng)視覺意蘊的新作品。
[1]馮健男.從場景設計談動畫片《九色鹿》的誕生:緬懷錢家駿先生[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6).
[2]鄒瓊輝.動畫場景設計方法研究與應用[J].藝術教育,2009(4).
楊子昊,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動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