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過一則故事。說有一個官員死后見到閻王,自稱生前是一個好官,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清水,沒有任何貪腐和過失。而當閻王問他有什么作為時,他卻無言以對。于是,閻王怒斥:“你身為官員卻求全自保,該辦的事情不辦,該斷的案子不斷,該上報的問題不報,豈不是負國負民?要是這樣,我們還不如在公堂上立一個木偶,它連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還廉潔嗎?要知道,無功就是過,不干更是過。”
聯想到當下,近幾年因為厲行“八項規定”和紀律作風整頓,有很多干部出了事兒——有的因公務接待,有的因公車私用,有的因協調矛盾不力,輕則被批評、通報,重則被處分、免職。于是,一些人便從這些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訓”——寧可不干事兒,也不能出事兒。干了事兒別人不一定知道,可一旦出了事兒,馬上就會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笑料。這樣的心態,就像傳染病一樣在干部隊伍中蔓延,說干事兒風險大,嫌費力不討好,轉化到行動上就是等待、觀望、謹慎、小心,安全第一,作為第二。
毋庸諱言,不干事兒和不作為已經嚴重制約了改革進程。你不推,我就不動;你不找,我就不辦。奮進的氣氛、創新的舉動漸漸少了。如果說貪腐是官員的致命傷,那么“怕出事兒而不干事兒”的心態就是慢性病,長此以往,誤國誤民。
解開“怕出事兒而不干事兒”的心結,首先要分清干事兒和出事兒的界限,給干事兒的人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當年武松打虎,在上山之前喝了十八碗酒,屬于“醉打”,還打折了一根哨棒,屬于“損害公物”。要是這樣苛刻要求,恐怕就沒有人去打虎了。這就需要在法律和黨紀范圍內允許“試錯”,并健全相應的容錯機制。因為干任何事情,都會有代價、有成本、有不可預見性。要想讓干部們干事兒,就得允許他們敢嘗試、有失誤。
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也要擺脫“無過就是功”的誤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把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群眾測評有機聯系在一起。嚴格運用考核結果,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如果只看其“有過”還是“無過”,“無過”就提拔,“有過”即閑置,那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導致更多的人不干事兒。
要解開“怕出事兒而不干事兒”的心結,還要將群眾的有效投訴、輿論的正確監督,作為考核黨員干部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倒逼干部主動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