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軍
摘 要:超優1000是全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選育的水稻新品種。2015年引進試種,結果每穗總粒數297.84粒,實粒數為270.40粒,千粒重25.5g,理論單產1 112.61kg/667m2,實產945.71kg/667m2;該品種株型緊湊,劍葉挺直,抗逆性強,全生育期153d,適合在安慶地區種植。
關鍵詞:水稻;超優1000;引進;試種;初報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04-43-02
超優1000是全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選育的水稻新品種。為摸清該品種在我省種植的適應性和最佳栽培技術,特引進超優1000進行試種。
1 試驗地點及面積
引進試驗安排在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面積0.1hm2。
2 田間管理情況
2.1 整地播種 秧田前茬是冬閑田,4月18日翻耕,在旋田前施48%(16-16-16)復合肥40kg,1d后旋田,4d后做畦開溝,秧田畦寬170cm、畦溝深15cm。4月22~23日曬種,4月25日用咪鮮胺浸種,日浸夜露。4月28日播種,秧田播種量10kg/667m2,大田0.75kg/667m2。
2.2 秧田管理 5月16日秧田追施尿素5kg/667m2,5月20日秧苗噴施三環唑30g、吡蚜酮20g、天分素30g,葉枯唑100g噴施。其他管理與單季稻秧苗管理相同。
2.3 大田管理
2.3.1 耕整 5月17日大田翻耕,每667m2追施48%復合肥40kg、鋅肥1kg、餅肥80kg、尿素7.5kg,用芐嘧磺隆撒施除草。
2.3.2 插秧 5月20~24日人工栽秧,寬行株距40cm,窄行株距20cm,行距20cm。每667m21.1萬穴。移栽時秧苗4葉左右,帶蘗1.2個,總根數15條,基本是白根,莖基寬0.8cm。
2.3.3 追肥 5月30日667m2用尿素10kg、氯化鉀10kg、鋅肥1kg拌丁芐施下;6月20日烤田,7月1日復水;7月14日施7.5kgBB肥,7月20日施高氮高鉀復合肥5kg。
2.3.4 管水 一是薄水插秧。插秧時留薄水層,防止水深浮蔸缺蔸;二是插后5~6d內灌3.3cm水,促進新根發生,迅速返青活棵。三是淺水與濕潤分蘗:做到干濕交替,以濕為主,結合人工中耕除草和追肥灌入薄水0.5~1cm,讓其自然落干后,露田濕潤2~3d,再灌薄水,如此反復進行。四是輕曬健苗。當667m2總苗數達到16萬時開始排水曬田,曬至田間開小裂,腳踏不下陷,泥面露白根、葉片直立葉色褪淡為止。五是有水養胎抽穗。在稻田群體主莖進入幼穗分化2~3期恢復灌水,采取淺水勤灌自然落干,露泥1~2d后及時復灌;在幼穗分化減數分裂期前后時,保持2~3cm水不斷水。六是干濕壯籽。在進入尾花期后至成熟期堅持干干濕濕、以濕為主,達到以氧促根、養根保葉、以葉增粒的效果。
2.3.5 防蟲治病 7月1日結合復水追施農藥氯蟲苯甲酰胺15g、福戈10g、吡蟲啉30g;7月20日再用福戈10g、愛苗15mL、三環唑30g、吡蚜酮20g兌水噴施1次。8月22日,防治條紋葉枯病和條銹病,用藥:阿米妙收、乙蒜素、磷酸二氫鉀、吡蟲啉。8月27日,噴施葉枯靈、賽菌唑、乙蒜素,用量按說明書進行。
3 苗情動態
5月23~24日栽秧,寬窄行拉繩栽插,每667m21.1萬穴,每穴栽種子苗平均1.8個,平均莖蘗苗3.8個。6月20日莖蘗苗18.4萬時烤田,6月25日最高莖蘗苗達26.6萬,7月1日復水時莖蘗苗22.4萬(其中,3葉以下的小分蘗有4萬個,占17.7%),7月5日調查,有效莖蘗苗18.5萬,考田后大田莖蘗苗逐步減少,7月9日水稻開始拔節,其中,第一伸長節間長度在2cm左右,第二伸長節間2~3cm。剝穗,尚未看到穗分化跡象。8月8日平均每667m2有效莖蘗苗為15.9萬,大田開始抽穗。8月15日齊穗。據調查,在分蘗高峰時,每穴有穗22~24個,平均23.5個,667m2莖蘗苗25.9萬苗。但是分蘗成穗率較低,只有62.28%。9月28日收獲。
4 產量結構
據穗期調查,大田667m2有效穗16.3萬,主莖穗每穗粒數在400粒以上,分蘗穗的每穗粒數平均在250粒以上,莖蘗穗平均每穗粒數在280粒左右,平均結實率在90%左右。在收獲之前進行了理論測產,隨機選擇了10塊稻田采取對角線法取樣計算理論產量。結果表明,每667m2有1.119萬穴,每穴有效穗14.42個,每穗總粒數297.84粒,實粒數為270.40粒,千粒重稱量后為25.5g,理論產量
1 112.61kg,八五折實產為945.71kg(見表1)。該品種結實率達到90.78%,比一般品種高5個百分點。2015年9月28日,安慶市科技局、安慶市農委組織有關專家對該田塊進行實產驗收,結果試種田塊的平均667m2實產達到918.5kg,創我地水稻單產最高紀錄,得到了當地農業部門和廣大種糧大戶的一致好評。
5 問題與建議
5.1 分蘗成穗率低,有效穗未達預期目標 該品種前期施肥偏多,分蘗成穗率偏低,只有62.30%;示范片密度只有1.1萬穴/667m2,加上考田不及時和不徹底,導致有效穗數不足。今后每667m2大田密度應達到1.3萬~1.4萬穴,同時要早考田重考田,提高成穗率和有效穗。
5.2 有機肥施用偏多,導致生產成本偏高 示范片平均每667m2施用餅肥80kg,加上前茬小麥青苗1 000kg,導致移栽后發棵遲,分蘗不斷,這也是成穗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另外,每kg餅肥價格2.3元,成本184元,增加了生產成本。今后要適當減少有機肥用量,每667m2用餅肥50kg,同時,適當減少三元復合肥的用量,用等量的商品有機肥代替,降低生產成本。
5.3 調整肥料用量,做到氮肥后移 在肥料使用上,前期肥料夠了但是存在爭肥顯得不足,中期肥料特別是氮肥偏多,導致分蘗較多,后期肥料顯得不足,要增施肥料,特別要增施磷鉀肥根據葉色不同補施適量氮肥,后期施肥要爭取在有穗分化四期以前進行,使用過遲會造成貪青晚熟,對高產不利。引進試驗結果也表明,超優1000的產量在低肥力條件下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在肥力較高的田塊并且后期不能脫肥早衰的情況下能夠奪取較高的產量。在今后的栽培管理上要實行氮肥后移,確保青稈黃熟無病蟲,達到高產不增肥。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