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理平
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效果分析
劉理平
目的 研究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70例腹股溝斜疝小兒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3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的手術方案,觀察組采用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方案。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治療有效率、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情況以及患兒或家屬對治療的滿意率。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8%,對照組為8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4.6±1.6)d,術后并發癥4例,對照組分別為(7.2±2.3)d和17例(1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或家屬對治療滿意率為96.3%,對照組滿意率為8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療效佳,愈合快,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滿意率高,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切口;不縫合;小兒;腹股溝斜疝
[1] 許海俐,高祥華.胃癌患者血清骨橋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4):3324-3325.
[2] 張培龍,連金山.胃癌、大腸癌患者血清骨橋蛋白的檢測[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30(6):80-81.
[3] 于海東,辛華,王英,等.胃癌患者血清中骨橋蛋白和CD44v6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6):648-650.
[4] 周文斌,白明,金陽,等.動態檢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前后血清骨橋蛋白水平的臨床意義[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8,20(3):190-192.
[5] 張忠,王旭光,李敏,等.聯合檢測血清骨橋蛋白和MG7抗原在胃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4-256.
[6] 周琳深.血清骨橋蛋白濃度對胃癌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17(6):484-485.
[7] 肖錦華,胡紹碧,孫鈞銘,等.胃癌患者血清骨橋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8,21(5):463-464.
[8] 陳靜,莫育芹,磨勇,等.聯合檢測血清OPN及CEA在胃癌篩查中的價值[J].西部醫學,2013,25(12):1835-1836.
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常見的外科疾病,多為先天性,且男性患兒居多,年齡越小發生嵌頓的概率越大,手術治療是其最有效的治療方法[1]。以往多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的手術方案,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患者及家屬對手術切口的大小以及外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恰恰體現了這一優勢[2]。本研究選取本院分別用傳統手術方法及小切口不縫合方法治療的270例腹股溝斜疝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小切口不縫合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報道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于江西省彭澤縣中醫院接受治療的270例腹股溝斜疝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35例。其中:對照組男101例,女34例,單側129例(左側49例,右側80例),雙側6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6.21±2.12)歲;觀察組男98例,女37例,單側126例(左側43例,右側83例),雙側9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6.13±2.34)歲。所有患兒經過輔助檢查(X線,B超或者CT)確診。2組患兒在性別、年齡以及斜疝的位置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135例患兒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的手術方法。具體方法:全麻插管,體位:仰臥位,常規消毒,在腹股溝外環口體表投影沿皮紋作3cm左右橫切口,鈍性分離直至外環口處,于精索內側暴露疝囊并將其剝離至高位,結扎之后再貫穿縫扎疝囊,還納睪丸至陰囊中,最后逐層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及皮膚。
觀察組135例患兒采用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方法。具體方法:全麻插管,體位:仰臥位,常規消毒,于恥骨上方沿皮膚橫紋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長度約1.5cm,尋找外環口,鈍性分離直至進入腹股溝管,在精索內側顯露并橫斷疝囊,然后遠端曠置,于近端向上游離至內環口處高位結扎,再貫穿縫扎疝囊并剪去多余組織。檢查無出血點后還納睪丸至陰囊中,縫合皮下組織,然后用組織鉗將皮膚切口對合良好并夾閉,用輸液貼粘牢,最后無菌輔料加壓包扎[3]。
1.3 觀察指標 統計并記錄2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情況以及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
1.4 療效評價標準[4]顯效:患者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以及腹股溝疼痛癥狀消失;有效:患者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以及腹股溝疼痛癥狀減輕;無效:患者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以及腹股溝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或者加重。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對比 觀察組治療顯效83例,有效49例,無效3例,治療有效率為97.8%;對照組治療顯效70例,有效51例,無效14例,治療有效率為89.6%。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P<0.05)。
2.2 2組患者滿意率的對比 觀察組患兒或家屬對治療滿意的為130例,滿意率為96.3%;對照組為110例,滿意率為81.5%。觀察組患兒或家屬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0,P<0.05)。
2.3 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4.6±1.6)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0%(4/135);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7.2±2.3)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6%(17/135)。觀察組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及比例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常見的外科疾病,占全部腹股溝疝的95%左右,且男性居多。由于發育過程中,右側睪丸下降的時間晚于左側,因此右側發病多于左側,小兒發病原因主要是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疝囊經腹壁下動脈外側的內環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皮下環進入陰囊[5]。小兒年齡越小,其發生嵌頓的概率越大,一旦嵌頓,可能會發生腸梗阻甚至腸壞死等嚴重并發癥[6]。因此盡早手術是小兒先天性腹股溝斜疝的主要治療方案。腹股溝斜疝的傳統治療方法為疝囊高位結扎術,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病人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方法暴露出其手術切口大,恢復時間久,切口影響美觀等一系列缺點[7]。而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治療則體現出其優勢,切口長度約1.5cm,縮短近一半;切口不縫合而是直接用組織鉗對合,輸液貼粘貼,無菌敷料包扎,傷口愈合快,不拆線;切口為橫切口,與皮紋方向一致,因此術后小或無明顯瘢痕[8]。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8%,滿意率為96.3%,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的例數及比例分別為(4.6±1.6)d和4例(3.0%),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腹股溝斜疝患者,與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相比,采用小切口不縫合手術治療可以提高療效,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增加患者的滿意度,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梁斌.腹膜前間隙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腹股溝斜疝修補術式的臨床對比[J].當代醫學,2013,19(12):73-74.
[2] 余強.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8):200-201.
[3] 歐小勇,王家文,韓麗娜.下腹部小切口經腹疝修補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對比研究[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6(4):969-971.
[4] 孔德建.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150例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2):126.
[5] 梁斌.腹膜前間隙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腹股溝斜疝修補術式的臨床對比[J].當代醫學,2013,19(12):73-74.
[6] 韓曉軍,歐揚,蘇梅,等.經內環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115-116.
[7] 李美玲.常規切口、小切口與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護理研究[J].工企醫刊,2013,26(4):290-292.
[8] 楊樹留.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25):53-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15
江西 332700 江西省彭澤縣中醫院(劉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