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象身處“英雄輩出”的年代,剛剛聽完一個英模事跡報告會,尚未擦干被聲情并茂的演講激動的淚水,又被帶進另一個如泣如訴的動人故事中。英模人物走馬燈似涌現(xiàn)的結(jié)果是走馬燈似地被遺忘,人們還來不及記住上一個英模的名字,整個記憶空間又被下一個閃光的名字占據(jù)。
當然,也有一些英雄是注定要永恒的,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消失,也不會因情勢變遷而變化。焦裕祿就是這樣一個經(jīng)得起時間的淘汰,也經(jīng)得起環(huán)境變化考驗的英模人物。當我們學(xué)習(xí)完一個個英模事跡,而又一個個遺忘他們的時候,焦裕祿卻牢固地留在我們的腦海里,刻進我們的記憶中。
按照時下“以GDP論英雄”的標準,焦裕祿在他為官的那個“一窮二白”的蘭考縣也未必做出了多少驚天動地的“政績”,是什么讓焦裕祿成為那個時代的“英模”并且穿越時空,以至“永恒”?在筆者看來,無非兩條:一是胸懷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實踐黨的宗旨,活生生地詮釋了一個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二是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zé),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努力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是這兩種高貴品質(zhì),讓焦裕祿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精神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并且得以代代相傳。
“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歷來是士大夫們的高尚追求,也一向被視為為官者的崇高境界。剔除其封建糟粕的東西,無非也就是兩條:一曰忠誠,二曰愛民。其實,焦裕祿又何嘗不是如此?就算在今天,在這個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二十一世紀,人們對官員們的要求,充其量還是兩條:一是忠實于自己的信仰、理想和事業(yè)并為之不懈努力;二是盡可能地以民為本,全身心地為老百姓謀更多的福利。今天的為官者,只要做到了這兩點,其形象自然就高大,就一定經(jīng)得起“武裝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民眾用最現(xiàn)代化的“武器”對你進行全天候、多角度的監(jiān)督。
或許,這就是我們今天重新提起焦裕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