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集鍵
(湖南省水利廳 長沙市 410007)
湖南省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思考
鄧集鍵
(湖南省水利廳 長沙市 410007)
文章從湖南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探討了節水型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探索提出湖南省節水型社會建設應采取的措施。
湖南 節水型社會建設 總體目標 措施
湖南省降水豐沛,水資源總量較豐,但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農業大水漫灌、工業重復利用率低、居民生活節水意識淡薄、水環境污染防治壓力加大等,使得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大,季節性缺水、區域性缺水、水質性缺水,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1.1 湖南水資源情況
湖南省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受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全省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多雨區徑流深高達1 500 mm以上,少雨區徑流深少于500 mm,全省單位面積產水模數為79.4萬m3/km2,不同地區相差懸殊。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是東部、南部及西北部邊境山區,其區域需水較少,而大量的需水地區是中東北部平原、丘陵工農業發達的地區,但當地水資源相對較為貧乏。同時,受地區季風影響,降水和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每年有60%以上的降水多集中在春夏3~4個月內,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同時年際之間的降水量和徑流量變化也大,造成豐水年雨水過多,產生洪澇,少水年雨水過少,又干旱缺水,甚至發生連年豐水或連年枯水,水旱災害頻繁,給全省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1.1.1 水資源狀況
根據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1956~2000年湖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89億m3,占全國28000億m3資源量的6%左右;全省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 500 m3,比2 200 m3的全國平均水平略高,不足世界人均水平1/3,在缺水線(1 000~3 000)m3的上限。2014年全省水資源總量1 800億m3,比多年平均偏多6.6%。
1.1.2 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2014年,總用水量332.4億m3,水資源利用率(河道外用水量占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比例)為19.7%,其中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大河流分別為24.9%、17.2%、10.0%、11.5%。四大河流中湘江的利用率最高,沅江的利用率最低。
1.1.3 水質狀況及態勢
2014年在全省主要江河上布設水質監測站240個,監測河長8 928.2 km。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采用單因子法分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進行評價。Ⅱ~Ⅲ類水質河長,全年期為8 724.7 km,占總評價河長的97.7%;汛期為8 805.5 km,占總評價河長的98.6%;非汛期為8 495.4 km,占總評價河長的95.3%。流經城鎮和鄉鎮工礦企業江段區域的水質相對較差,主要污染項目為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揮發酚等。湖南省水資源公報公布的2010年和2014年全省河流水質評價狀,在評價河段,河流Ⅴ類水質河段長度有明顯減少趨勢,
相應的Ⅱ、III類水質河段長度有明顯增加趨勢。說明湖南省大部分河段,水質狀況有變好的趨勢。
1.2 存在的問題
1.2.1 總體缺水形勢未得到有效緩解
湖南省降水豐沛,水資源總量較豐,但區域性、季節性缺水問題依然嚴重,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降水的時空分布與需水的時空分布不一致;供水工程的分布不均;部分已建工程配套條件差;局部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需水要求不合理等。
湖南省城鎮化進程呈快速發展趨勢,2014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9.6%,預計2020年,將可能達到53%;2030年,將可能達到55%以上。與城鎮化發展相對應的是城鎮人口的大量聚集,城鎮生活用水總量不斷增加。同時,居民生活和居住條件的改善,公共設施的完善,造成人均用水定額不斷提高,而且對公共設施和生態用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 水資源質量總體仍有惡化的趨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建供水工程涉及的移民、環境保護等問題也越來越復雜,供水工程建設的成本和難度越來越大。同時部分區域水污染嚴重,水生態與環境形勢嚴峻。此外,由于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較低,大量廢污水未經處理(2009年工業廢水總排放量96 396萬t,其中未經處理的排放量為8 337萬t)直接排入江河湖庫,許多河段遠遠超過水體的納污能力,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若不加快治污進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將對湖南省的生態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1.2.3 水資源浪費仍嚴重。
對比全國平均水平,湖南省現狀用水效率仍然較低。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是用水的第一大戶,但農業用水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農業用水絕大部分為農田灌溉用水,主要由各類水利工程供水,形成分布于全省的大、中、小型灌區。據分析,湖南省現狀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87,部分地區灌溉單位用水量偏高,仍存在大水漫灌現象,而全國平均水平為0.52,較湖南省高出0.03,差距較大。
城鎮生活用水一是供水跑、冒、滴、漏現象仍比較嚴重,據統計,湖南省現狀城鎮供水漏損失率為16.2%,略高于我國平均水平16%;二是節水器具、設施仍然較少,2014年全省節水器具普及率僅70%。
同時用水效率較低,全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為160 L/d,大大高于其它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條件遠高于湖南省的其它地區,說明存在明顯的用水浪費。湖南省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回用量極少,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
1.3 全社會節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保障國家水安全治水新思路,把水資源管理保護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新高度。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用水量需求將不斷增加,在湖南省水資源總量1 689億m3(多年平均)中,扣除最低生態環境需水要求和人類難以控制利用的洪水,水資源開發潛力十分有限,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492億m3(P=90%)。雖然湖南省部分地區尚有一定的開源潛力,但開發難度較大、成本較高。
國家給湖南省規定了一條不能逾越的紅線指標:湖南省用水總量到2030年要控制在360億m3,也是湖南省水資源管理的“控制紅線”。目前湖南省實際用水總量已達332.41億m3,剩下的空間只有27.59億m3,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經逼近上限值。當前,湖南省正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用水需求持續增長,防洪要求不斷提高,排污壓力日益增大,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我們必須采取強有力的剛性措施,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以盡可能少的水資源消耗和水環境代價,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扭轉水資源供需日益緊張的被動局面。
2.1 指導思想
湖南省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指導思想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水安全問題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對節水的新內涵,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保障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發揮規劃引導作用,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以建立和完善節水市場調節機制為抓手,以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體系、節水工程體系、節水標準和科技創新體系和社會行為規范體系為重點,以全國和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
為切入點,綜合采取法律、經濟、工程、行政等措施.全方位、多層次推動水資源的節約使用和高效利用,全面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管理體制與機制,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2 總體目標
根據 《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和用水效率紅線控制指標的要求,結合湖南省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通過建立健全監督考核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促進用水總量的控制和用水效率效益的提高。
到2020年末,湖南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重點地區河段和重點湖泊水體質量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體功能狀況得到改善。具體節水指標為:用水總量控制在359.77億m3,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2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0 m3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0%;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4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90%以上;全省城鎮供水管網平均漏失率降至10%;節水型器具普及率達到90%。縣級行政區節水型社會建成率達到60%,地級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
3.1 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水價和水資源稅費改革、健全水資源節約集約使用制度、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和水生態補償制度等改革措施。要求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要素,節水型社會規劃的編制,從更廣泛的視角審視節水工作,按照“空間均衡、系統治理”的要求,統籌謀劃節水治水興水管水各項工作,把“節水優先”放在治水興水的首要位置,減少取水,為生態留出基本水量,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3.2 具體措施
根據湖南省的地域、產業結構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特點,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引領,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流域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質量的全面提升。在需水方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調整生產力布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高效節水產業抑制需水增長勢頭,以適應較為不利的水資源條件。在供水方面則是協調各單位競爭性用水,加強管理,并通過工程措施改變水資源天然時空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的被動局面;在排水方面把節水與治污結合起來,形成保護水環境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3.2.1 農業節水措施
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用水量約占總用水量的60%,2014年湖南省節水灌溉面積33.608萬hm2(504.12萬畝)占灌溉面積319.66萬hm2(4 794.92萬畝)的10.5%,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噴灌(5.31萬畝)和微灌(1.26萬畝)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僅占灌溉面積的0.13%,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節水仍有較大空間。
農業節水要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在經濟發達地區,要與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適應現代化農業對水利的要求。對滲漏嚴重、渠坡不穩、影響輸水能力的渠道,要進行硬化防滲處理。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以及茶、果林等因地制宜的采用噴灌、微灌技術。水田地區要普遍推廣淺、濕、曬控制灌溉技術。
農業節水應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為核心。結合新農村建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優化配置水資源,加快建設高效輸配水工程等農業節水基礎設施。對現有大中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推廣和普及節水技術,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地區以及生態脆弱地區發展節水灌溉和開展早作節水農業示范試點。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田間節水改造力度,大力發展旱作節水。積極推行村鎮集中供水和農村生活節水。
3.2.2 工業節水措施
工業節水方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升級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重點抓好取水量占全省工業總取水量80%以上的火電、冶金、化工和煤炭等高耗水、高污染行業企業的節水技術改造。對于新建、改擴建項目,優先使用先進的節水設備,應堅持節水工藝、節水設備與建設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運行,并要求達到先進節水水平,以提高工業用水的利用效率和技術水平。
3.2.3 城鎮生活節水措施。
城鎮生活節水發展既有水量問題,也有水質問題,促進節水需求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水量而言,城鎮生活用水雖然占全省總用水比例不大,但供給量集中,水質要求高,水量增長快,因此在一些水資源缺乏或水質不好地區,解決難度較大,節水顯得尤為必要。從水質來講,城鎮生活污水不經處理隨意排放也是造成水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城鎮生活用水本身看,管理的加強、水價的調整、節水設施的建設推廣、供水管網設備的更新和改造等,都會對城鎮節水產生影響。
3.2.4 城鎮污水治理及工業廢水治理的措施
城鎮污水治理方面,要擴大或新增污水處理工程,進行污水管網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造污水處理廠,在重點鎮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規模達l0萬m3/d,爭取實現2020年底,全省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
建設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工業廢水治理方面,對在湘江流域規模以上企業及萬元產值取水量超過該行業清潔生產標準的企業組織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建設節水工業園區示范工程。在湘江流域針對高耗水、排放量大的火電、焦化、煤化工等重點行業創建節水型工業企業,更換設備、改進生產工藝,使廢水處理及回用率達到上述污水治理要求。
3.2.5 非常規水源利用措施
根據湖南省自然情況和水資源特點,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逐步提高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水平,將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提高區域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重點加強城區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的投入,在有條件的區域發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3.3 加強宣傳教育以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和環保意識
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需要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一要進一步提高公眾對水情的認識,深刻認識到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增強節水意識。二要鼓勵社會公眾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規劃、政策制定,主動配合實施創建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區、節水型企業。三要倡導文明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強化自我約束和社會約束。每個人都應當形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同時要對浪費水、污染水的不良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湖南省水資源現狀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是促進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建立節水型社會,促進湖南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更加趨于科學合理,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及納污紅線控制的重要舉措。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能夠在控制無度開發利用水資源,實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將經濟發展用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
2015-10-19)
鄧集鍵(1982-),女,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水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