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穎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進展
冉穎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類視網膜血管增生性病變,也是兒童致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及時的診斷及治療可以有效抑制病情的惡化。閾值期或閾值后期是疾病治療的主要時期,若錯過適當的治療時機則可能引起較多的并發癥以及較高的手術風險。目前主要采用激光進行治療,不僅操作簡單,也具有較好的療效。本次研究主要是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影響因素以及治療措施進行綜述分析,加強疾病的認識,從而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治療進展
視網膜病變可使早產兒出現弱勢、斜視等并發癥,也可引起視網膜脫落,導致永久性失明,對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有嚴重的影響。據相關資料統計,發展中國家ROP的發病率可達到6%~18%[1]。早產、出生重量過低以及不合理的氧療等均屬于視網膜病變的高危因素,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生兒監護技術也不斷增強,對該病的治療也達到了較好的控制效果。
據相關報道調查可知,體質量低于1 500 g的新生兒或孕周在32周以下的早產兒具有較高的視網膜病變發病率,歐美國家占比10%~34%,在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兒中,美國與英國的致盲率分別達到了13%、3%,而墨西哥的占比最高,達到62%[2]。莒瑞紅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因素及其病變轉歸的臨床研究》中對957例體質量低于2 000 g、孕周低于37周的早產兒進行了研究,其中可見8.99%的視網膜病變發生率[3]。根據病情的發展程度,可將其分為Ⅴ期[4],Ⅰ期:在視網膜內的無血管區與血管區之間存在清晰的分界線;Ⅱ期:在病癥的擴散下分界線逐漸變寬,并形成嵴;Ⅲ期:形成新的血管,嵴伴隨視網膜的纖維化出現增生病變;Ⅳ期(Ⅳa期、Ⅳb期),Ⅳa期:存在部分脫離的視網膜,但并未累及黃斑;Ⅳb期:存在部分脫落的視網膜,并累及黃斑;Ⅴ期:視網膜完全脫落。部分早產兒可能會在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自行消失,然而不及時進行診斷及治療則可能導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而出現完全性的視網膜脫落。一般情況下,Ⅰ期及Ⅱ期的患兒無需進行專門性的治療,只需對其進行持續性的觀察[5]。
2.1 藥物治療 早期在對視網膜病變進行治療時,大部分臨床學者認為手術治療會對患兒的視野造成一定的損壞,導致視力逐漸下降。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研究,可采取精氨酸-谷氨酰胺、曲安奈德以及GM 6001等藥物進行治療[6]。Mintz-Hittner等學者通過對11例22眼視網膜病變的患兒給予0.625 mg貝伐單抗,可見病變成功消退,視網膜軸位的血管也恢復正常,且未見任何不良反應。美國休斯頓大學通過選取2008~2010年的150例視網膜病變患兒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對玻璃體腔注射貝伐單抗較光凝治療具有更好的療效。
2.2 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將攜帶目的基因的載體導入機體內,避開免疫系統后,進入到細胞膜內,并將目的基因插入靶細胞的DNA內[7]。通過控制蛋白的表達水平達到視網膜病變的抑制效果,使其在高氧環境下突然性缺氧時不會出現血管增生。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時,基因治療較適用于早期的預防,其適用性較為有限,且仍有諸多問題未能解決。
2.3 手術治療
2.3.1 冷凝治療 CRYR-ROP小組于19世紀80年代對病情發展至閾值期的患兒進行了對照試驗,納入標準為視網膜脫離,且累積黃斑,晶狀體或視網膜褶皺出現纖維增生,視力下降,低于0.1,治療組采用冷凝治療措施,3個月后不良視網膜結果的比率21.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3%,隨訪15年后不良視網膜結果的比率3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1.9%,不良視力結果44.7%也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4.3%。可見冷凝治療在視網膜病變的閾值病變時期對視網膜周圍無血管區域進行連續性的治療,該治療措施可成功抑制50%的患兒發展至Ⅳ期或Ⅴ期[8]。
2.3.2 光凝治療 ET-ROP研究小組通過對高危閥值前期的視網膜病變患兒采用激光干預,結果顯示不良視網膜結果由15.6%下降為9.1%,不良視力結果由19.5%下降為14.5%。早期進行激光治療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視網膜結果以及不良視力結果的發生率。有研究發現,在功率<500 mV的二極管激光環境下,可將激光點控制在1 500個以內,此時可造成更低的視網膜出血率,減少鞏膜的滲漏,有效規避了冷凝治療后的并發癥,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2.3.3 鞏膜扣帶術 若視網膜病變于閾值病變階段未得到有效的治療,導致病情擴展到Ⅳ期或Ⅴ期,則具有較高的視網膜脫落的危險性。此時可采用鞏膜扣帶術進行治療,該手術治療措施可起到緩解視網膜牽引的作用,從而使其恢復視網膜下液吸收的效果,達到視網膜復位。同時,鞏膜扣帶術還可抑制病情進一步惡化至Ⅴ期。在對早產兒進行視網膜病變的手術治療時,一般很少單獨選用鞏膜扣帶術,可聯合玻璃體切除術對其進行綜合治療。
2.3.4 玻璃體切割術 玻璃體切割術一般適用于鞏膜扣帶術失敗或病情發展至Ⅴ期的患兒,該手術可分為閉合式和開窗式兩種,可成功進行視網膜的部分復位,但無法達到正常的視網膜功能。在所有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兒中,大約有50%的患兒仍然存在視網膜脫落的可能,即使通過手術治療,也無法恢復正常的功能。
綜上所述,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可能引發較高的致盲率,使其具有較差的生存質量。在對其進行治療時,可根據病情的發展程度以及所處時期給予藥物治療、冷凝治療、光凝治療、鞏膜扣帶術治療以及玻璃體切割術治療等,手術治療雖然可達到解剖復位的效果,然而視網膜功能的恢復卻不夠理想,因此,需對該病進行早期的診治及預防,在充分了解ROP的發病機理以及誘發因素后,于早期制定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
[1] 歐陽麗娟,皮練鴻.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治療研究進展[J].激光雜志,2015,14(2):135-138.
[2] 杜安杰.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機制和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2, 18(14):2231-2233.
[3] 楊小紅,郭瑞,尹東明,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率和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9):1536-1539.
[4] 王雨生,張自峰,李曼紅,等.西安地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的初步結果[J].中華眼科雜志,2010,46(2):119-124.
[5] 儲昭節,王雨生.我國大陸地區近20年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概況[J].中華眼科雜志,2012,48(2):179-183.
[6] NICU早產兒用氧及ROP防治現狀調查組.16家三甲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用氧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現狀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3):167-171.
[7] 李娜,張國明,譚文靜,等.超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2,28(1):41-44.
[8] 劉三梅,鐘捷,趙秀娟,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6):673-67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05
內蒙古 014010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第三職工醫院眼科 (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