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勝
(松桃自治縣甘龍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松桃 554100)
水稻機插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張貴勝
(松桃自治縣甘龍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松桃 554100)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對作物種植經濟發展有著廣泛的影響。基于農業機械化發展趨勢下,水稻種植開始引入機插栽培技術,減輕人工種植模式的作業難度。結合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趨勢,本文分析了水稻機插栽培技術的詳細方法。
水稻;機插栽培;推廣;應用方法
水稻種植關系著農業經濟收益水平,引入新技術輔助水稻種植模式改革,有助于實現水稻種植“增長、增收、增益”等目標。相關部門需加強水稻機插栽培技術的指導力度,讓農民及種植戶掌握先進栽培技術,綜合提升糧食作物的種植效益。
隨著農機一體化技術普及使用,我國水稻種植開始采用機插栽培技術,這是利用水稻插秧機完成秧苗定植,實現機械化作業的新農業模式。水稻機插栽培技術具有多方面優勢,不僅提高了插秧工作效率、栽插質量,同時也為大規模種植提供了機械化平臺,這是傳統手工插秧種植不具備的。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戰略的一種方式,對地區局部經濟改革建設發揮了重要意義。
2.1 育秧準備
基于傳統資源利用模式造成的種植問題,要結合高產機制構建水稻機插栽培方案,解決現有水稻利用存在的諸多問題,避免資源利用不當引起的各種問題。目前,在松桃縣采用的都是長40cm、寬30cm的塑料軟盤,軟盤按375張/hm2準備。床土要求細、松、肥、無草籽,1hm2大田要備足床土2250kg,旱地松土、稻田表土均可作為床土。
2.2 苗床制作
栽培保護是農業經濟生態發展的基礎,在維持栽培面積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發揮栽培作用。針對農業水稻種植造成的不利影響,設計機插種植可起到有效的栽培作用。選擇地形平整、地勢高燥、排灌方便、便于運輸的田塊,秧大田比例為1:100。秧田制作應在播種前15~20d進行,以保證在育秧時人員作業在秧板上不留腳印為準。秧田要經過干耕水整,全田平整。
2.3 秧苗播種
各地區要堅持播種創新原則,既要落實好水稻種植治理制度,又要維持開發區域的農作物種植,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對水稻機插栽培系統加強管護,提高其在水稻產量改善中的利用價值,實現水稻種植產量的最優化。把2張秧盤橫向排列在秧板上,以此連片緊密排列。鋪土要嚴格,盤內底土要均勻,底土厚1.5~2.0cm。均勻播種,每盤播種150~180g,可分3次播種。
2.4 秧田管理
農業是我國的主導經濟,發展水稻種植對農民效益增收意義重大,由于早期田間管理力度不足,使得水稻機插栽培尚未達到預期的產量標準。例如,1葉1心前建立平溝水,保持盤面濕潤不發白,調節水氣,以利于盤根;2~3葉勤上跑馬水,移栽前5d控水煉苗。及時追肥,斷奶肥于揭膜煉苗1d后,上水施尿素90kg/hm2,施后及時灑水,防止燒苗。
3.1 大田準備
新時期國家對水稻戰略決策給予重視,要求各地區做好水稻規劃與分配工作,提高水稻種植產量與質量。水稻種植是城市水稻種植的主要來源,其不僅破壞了區域水結構體系的調配方式,也容易引起更多方面的種植災害。因此,以高產機制為指導,不斷調整水稻機插栽培策略,可進一步優化水稻利用體系。大田整地要求達到田面平整,田地軟硬適度,沉實無淤泥干旋水整,以減少整地造成的泥量。整好的田,一般要求排水沉實,沉實時間因田而異,一般為1~2d。
3.2 機插操作
針對水稻機插栽培發展存在的問題,政府部門要發揮經濟調控職能,帶領地區水稻種植產業規劃與轉型,形成更為全面的經濟戰略決策體系,解決“技術難、設備少、種植多”等問題,這是助推水稻機插栽培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其中,在卷秧、運秧時要細心,切忌用力拉扯,以免秧片變形破裂。上機時秧片平放在框內,重疊裝秧的層次不宜過多,插秧機株距和秧爪取秧量要調整到適當要求。
3.3 插秧管理
水稻種植隸屬于國民經濟構成,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現階段水稻機插栽培發展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產業結構規劃與發展不協調,阻礙了地區經濟總收益水平增長。從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必須要加強水稻機插栽培的調控與管理,引導正確的經濟戰略決策。發展水稻種植產業可促進地區經濟的多元化,帶動地區農業經濟效益增收,成為新一輪國家經濟戰略決策重點。
4.1 水漿管理
水稻是人類社會長期生存的保障,產量高低是影響資源利用價值的關鍵指標,對區域農作物種植發展具有重要性意義。基于高產機制改造下,水稻機插栽培方案設計更加多樣化,要結合地區水種植實際情況提出改造方案,利用不同水稻種植處理形式達到種植目的。機秧秧苗個體水,機插后應及時灌水護苗,防止日曬傷苗;活棵前,既不能斷水,也不能深水淹苗。機插秧苗分蘗起步遲,來勢猛。因此,當總莖蘗數超過適宜穗數的1.1~1.2倍時,就要排水輕擱,控制分蘗。
4.2 施肥管理
水稻機插栽培關系著農作物種植產業發展水平,對地區經濟戰略決策具有重要性意義。水稻是社會現代化建設重點工程,搞好水稻開發與分配機制,對社會主義改造具有保障性作用。在肥料運籌上,應采用“攻前、保中、穩后”的施肥策略。底面肥和分蘗肥要重施,用量可占總用量的65%左右,一般施標準氮肥600~675kg/hm2。鑒于水稻機插栽培技術對種植改造的指導,要重視水稻開發與整理工作,總結水稻分配與利用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對策。
4.3 化學除草
“高產”是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等元素用于栽培工程,水稻高產機制是對水稻種植進行綜合處理達到種植效果,進而實現水稻高產、優質等目標,減少了水稻浪費情況。栽培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重視栽培面積保護政策的穩步執行,才能實現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也是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重點內容。通常,機插水稻行距寬,苗體水,前期群體發展慢,有利于雜草生長,因此特別需要做好化學除草工作。一般在整地上水后4~7d內除草,并保持3~5d的水層。
4.4 蟲害防治
由于地區條件的差異性,國內部分地區水稻機插栽培模式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產業結構不協調而出現多種發展問題。為了避免水稻機插栽培對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地方政府要學會總結水稻種植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符合地區戰略規劃的改革模式,及時解決水稻機插栽培遇到的相關問題。其中,蟲病害是水稻種植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常見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藥劑及防治方法與手工栽插水。
總之,農業種植機械化發展趨勢下,倡導機插栽培技術的普及化使用,實現了水稻種植優質、增長等目標。由于機插栽培是水稻種植新技術,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前期育苗、種植施肥、機械操作、田間管理等方面內容,為水稻生長創造有利的作業環境。同時,健全水稻種植管理機制,不斷優化秧田間的綜合管理模式,是提高水稻產量及質量的關鍵措施。
[1]張翼翔,張鑫,周建華.機插早稻中早39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03).
[2]張子艷.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的應用推廣[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02).
[3]沈才標,劉靜靜.缽苗機插技術在雜交水稻上的應用探索[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02).
[4]張繼紅,高健.關于水稻運苗機普及推廣問題引發的思考[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6(04).
[5]吳昭雄,秦建巍.水稻播栽機械化技術推廣實證分析——基于湖北省26個糧食主產區的調查[J].農業工程,2016(02).
S233.71
A
1004-7344(2016)16-0211-02
2016-4-15
張貴勝(1963-),男,土家族,貴州松桃人,高級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