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婷
摘 要:該文分析了當前形勢下環境信訪的主要特點,并從控源治本、創新理念、建立機制及加強領導等4個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處理對策。
關鍵詞:環境信訪;特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04-78-03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etition in Current Situation
Lu Wenting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rie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petition i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four aspects,such as controlling the source and root,innovating concept,establishing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etition;Characteristics;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以及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及維護自身環境權益的意識明顯增強,環境信訪工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分析研究當前環境信訪的特點及處理對策,對于改善民生、提升環保部門形象、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當前形勢下環境信訪的特點
2.1 環境信訪總量呈上升趨勢,潛在的環境問題不斷顯現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往往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高發期、污染糾紛的高發期。雖然局部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因此環境信訪總量仍呈上升態勢。同時,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開始暴露,大城市和城市群的霧霾天氣等新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因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如變電站、垃圾焚燒場建設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上升趨勢明顯,突發環境事件處于高發期,重特大環境事件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2.2 群眾對環境問題關注度不斷增強,重復信訪、越級信訪、集體上訪現象普遍 環境保護與群眾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對政府民主決策、依法行政、信息公開的要求不斷提高。作為環境污染影響最終承擔者,出于維護自身利益和力量抗衡的要求,就容易形成利益結盟,通過群體性行為來要求污染主體進行賠償或要求政府予以幫助解決[1]。而不少基層環境信訪的機構和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各項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化解矛盾糾紛的力量薄弱,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群眾的迫切需要,造成環境信訪問題累積或者矛盾激化,從而引發重復信訪、越級信訪和集體上訪事件,使得環境信訪問題的解決更加困難。
2.3 以環境污染為由謀求其他利益的信訪事項增多,增加了信訪問題的復雜性 現階段,利益多元化且各種利益相互交織,因土地糾紛、債務糾紛、勞務糾紛、行業競爭或其他個人恩怨,反復投訴,要求環保部門處罰企業的信訪事項增多。這些利益驅動型信訪事項背后的原因、關系十分復雜,增加了信訪工作的難度。另外,環境信訪問題往往牽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由于受職能范圍、技術力量、資質等因素限制,現有執法手段單一、薄弱,缺乏綜合性執法、整治力度,缺乏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震懾力。相關部門若沒有采取有效監督措施,單靠環保或某一部門很難圓滿解決問題[2]。
3 環境信訪問題處理對策
3.1 控源治本,掌握信訪工作的主動權 信訪問題產生的源頭在基層,要將信訪問題從準、從速解決,就必須認真扎實地做好信訪基層基礎工作,控源治本,務求將問題解決在基層,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一要抓預防,認真排查矛盾糾紛。在制定經濟、社會、財政、能源、農業、交通、貿易和其他政策決定時更系統地考慮環境問題,以及這些領域的政策對環境方面產生的影響,做到將這些因素充分結合起來,使出臺的政策更加科學,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3]。定期開展環境信訪穩定形勢分析研判,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信訪問題的事前防范上,掌握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群體動向,進一步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及時發現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做到環境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化解、不累積、不上行,避免形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二要抓基層,做好初信初訪工作?;鶎迎h保部門是環境信訪接訪處訪的重要陣地,環境信訪的初信初訪一般都發生在縣級環保部門,甚至發生在環保部門駐鄉鎮的機構[4]。因此,要切實發揮基層環保部門第一道防線作用,將環境信訪調處工作列入個人考核內容,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與評先創優、職務升遷掛鉤,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全面提高他們處理初信初訪的能力。對機構健全、各項制度落實、信訪秩序良好的基層環保部門,提出表揚;對信訪總量居高不下的,約請當地政府分管領導和環保局長座談討論,分析情況、研究對策、提出要求、明確責任。三要抓源頭,加強環境監督管理。一些環境信訪問題產生的原因往往在于職能部門的工作不到位。因此,職能部門要嚴格環境準入門檻,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制定嚴格的環境準入條件。對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要求的項目,對選址、布局不合理的項目,對有可能影響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的項目,對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的新增污染項目,一律不予審批[1]。把信訪調處工作和日常環境監管緊密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進行突出環境問題整治的專項行動,排除環境隱患,打擊環境違法排污企業,解決環境信訪熱點和難點問題[4]。
3.2 創新理念,抓好信訪工作的重點環節 信訪工作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是我們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一要在暢通信訪渠道上下功夫。完善“12369”投訴熱線、網上投訴信箱、領導接訪和下訪等多種渠道,以方便群眾不同層次的信訪需要。對外公布環境信訪機構的通信地址、接待地點、投訴電話,對有聯系方式的信訪事項,要將辦理結果及時反饋信訪人。情況較為復雜的,短期內不能調查處理完畢的,應當向信訪人通報階段性進展。對涉及人員比較多、易引發不穩定因素的匿名投訴、網上熱炒的信息,也要調查核實,并在村委會、居委會或者社區張貼通報或在媒體上發布公告,要對公眾關心的問題做出回應,不能將信訪事項“石沉大海”。二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切實把解決問題的工作做實做細。在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前,要深入實際,做好全面細致的調查了解工作。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明確信訪訴求的性質,確定其訴求是否合理;明確解決問題的措施,形成較為詳細的處理方案;明確工作責任,將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問題處理結束后,要做好跟蹤回訪,認真檢查處理意見是否落實,群眾是否滿意。針對環境信訪積案,要運用信訪案件調查處理、復查、復核的“三級終結制”逐一化解,最大限度地推動“案結事了”,減少信訪“存量”。三要在探索信訪工作的有效方法上下功夫。信訪工作要堅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結,可導不可激”的原則,具體要做到“四宜四不宜”,即工作方法上宜細不宜粗,耐心細致,周詳縝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歷史遺留問題宜活不宜死,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因時因地因情解決問題;對已發生的集體上訪宜化不宜激,耐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想方設法理順群眾情緒,緩和矛盾,防止事態擴大;重大信訪問題處理上宜準不宜急,摸準情況,吃透政策,妥善處理,不留后患??傊ψ龅椒椒ú贿^頭、人員不滯留、矛盾不激化、事態不失控。
3.3 建立機制,提高信訪工作的質效 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內在要求,是提高環境信訪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關鍵。一要建立健全信訪工作綜合協調機制。對重大疑難信訪事項及時召開聯席會議,充分發揮信訪部門的綜合協調作用,有效整合管理資源,建立上下聯動、左右協調、運轉高效、綜合施治的工作機制,形成做好環境信訪工作的強大合力。對超出環保部門職能的問題,及時向政府報告,請其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采取聯合督查、專項督查等形式,解決農作物(養殖物)損失鑒定、住宅搬遷、承包地置換等民生問題。二是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調解機制。按照“調解先行、司法為末,中貫行政、仲裁”的原則,構建以人民調解為基礎、行政調解和訴訟調解為補充、司法審判為保障的機制[5]。對于群眾投訴的污染問題的處理,在糾正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的同時,多做廠群糾紛的調解工作。在充分調解以后,仍達不成協議的,引導群眾走訴訟渠道,并為遭受到實際損害的群眾提供必要的技術、法律支持,把群眾維權行為引導到法制軌道上來。三要建立健全信訪工作責任追究機制。各地對本轄區的信訪事項要負全責,確保不出現進京非正常上訪,確保不發生有嚴重影響的環境信訪事件,避免被新聞媒體披露和曝光。對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處置不及時并造成嚴重后果的有關人員,要依法依紀追究責任。將環境信訪工作與各地年度評先和生態城市、模范城市、優美鄉鎮村評比以及環保上市核查工作結合起來,落實一票否決,督促各地政府和有關單位高度重視環境信訪工作。
3.4 加強領導,著力構建信訪工作新格局 切實加強對信訪工作的領導,是做好新時期信訪工作的根本保證。一要在完善信訪工作體制上下功夫。一把手和分管領導都要切實把信訪工作擺在重要位置,閱批人民來信,接待來訪群眾,定期聽取信訪工作匯報,分析信訪形勢,及時研究解決信訪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地環保部門要設立專門的信訪工作機構,由專人負責扎口信訪工作,配備必須的辦公、接訪場所、設備、車輛及經費,通過強化機構建設,進一步理順信訪工作體制,為信訪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條件。二要在落實領導責任制上下功夫。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信訪工作由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一崗雙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對于重復信訪、越級信訪、集體上訪等重大疑難信訪事項,由環保局領導按照分工和職責,實行定領導、定措施、定時間、定責任,包調查、包處理、包穩定的“四定三包”責任制,解決和答復群眾提出的問題。三要在加強信訪干部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培養和建設過硬的信訪干部隊伍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基本條件。加強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提高整體素質,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信訪干部隊伍,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強調解方式方法的訓練,努力做到“來有問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和“面龐笑、態度好、說話甜”,尊重當事人雙方的意愿,不能采取壓服的辦法、暴力的手段[5]。加強業務培訓,關心信訪干部的成長,重視對信訪干部的培養、使用和交流,提高在各種復雜情況下分析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
4 結語
環境信訪工作是環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做好環境信訪工作,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是環保部門履行職責、重視民生的體現,也是檢驗環保部門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志。相關部門應認真運用好環境信訪這面鏡子,透過信訪查找工作不足,維護群眾合法的環境權益,創建更加適宜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費勇,陳凌霄.淺談當前環境信訪糾紛新特點、成因及對策[J].三峽環境與生態,2010,32(5):57-59.
[2]孫志國.環境信訪案件產生原因及對策探討[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1(5):70-72.
[3]王勇.我國環境信訪的現狀與問題[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4(2):1-4.
[4]陳興玲,李少平.環境信訪成因分析及處理實踐探討[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2,25(2):54-58.
[5]張旭紅,劉波,陳芳. 關于科學構建“大調解”格局的幾點思考[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0(4):29-3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