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人物簡介
布賴恩·考克斯,1968年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BBC紀錄片主持人,英國婦孺皆知的科普節目明星。
隨著科學與我們生活越來越密切,那些科普達人也越來越為人所熟知。他們是不是都像《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有絕頂聰明的頭腦、平淡無奇的路人臉、可怕的衣著品位以及與正常人迥異的奇葩思維?
48歲的英國物理學家布賴恩·考克斯打破了人們心中這一刻板印象:他曾是搖滾樂隊的鍵盤手,在樂壇摸爬滾打十幾年;他因主持英國廣播公司(BBC)《太陽系的奇跡》 《宇宙的奇跡》《生命的奇跡》《地平線》等科普節目而俘獲千萬“粉絲”;他言語幽默,外表俊朗,曾入選《人物》雜志“年度百大性感男士”……換句話說,考克斯就是那個——搖滾圈最懂物理的、物理界最會玩搖滾的、科學理性與流行魅力集于一身的“科普男神”。
考克斯出生于曼徹斯特一個普通中產家庭,父親是銀行經理,母親是出納。在私立學校,考克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考克斯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在爺爺家度過的。他的爺爺沒有上過學,第一份工作是棉紡廠的清潔工,但通過自學發明了一種尼龍染黑技術。在爺爺的花園里,考克斯利用廢料,建了一個發電裝置。
D:Ream樂隊,右一為考克斯
考克斯在拍攝紀錄片。
考克斯對物理最初的興趣來源于12歲時讀的一本書《宇宙》,這本探索宇宙秘密的書出自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之手。
2014年,考克斯在智利復活節島。
但最讓考克斯著迷的是搖滾樂。15歲時,他和姐姐去聽杜蘭杜蘭樂隊的演唱會后,立志當一名鍵盤手。1986年高中畢業后,考克斯放棄了學業。身穿黑夾克,不羈的眼神,披散著一頭卷曲的長發——他真的成了搖滾樂隊“無畏”的鍵盤手。在美國洛杉磯,他們在皇后樂隊制作人的指導下錄制專輯;在英國倫敦漢默史密斯劇院,他與巨星吉他手吉米·佩姬同臺……“誰十八九歲,會覺得玩搖滾簡直酷斃了!”
1991年樂隊解散,考克斯回到校園,在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學習,大一就獲得了一等獎。不過這個學霸并不消停,很快又戴著大金鏈子加入“D:Ream”樂隊。上世紀90年代,D:Ream的單曲《越來越好》一度占據排行榜首。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英國大選,工黨選擇了它作為競選主題曲,就在那次,工黨領袖布萊爾當選為英國首相。
考克斯大二時,樂隊獲得了巡演一年的機會。但這次,考克斯選擇了放棄演出,因為他覺得“宇宙奧妙比流行音樂更為激動人心”。1998年博士畢業后,他作為曼徹斯特大學高能物理研究小組的一員,參與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之超環面儀器項目。宇宙從最初的簡單模樣,經過億萬年進化成如今的復雜模樣。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模擬宇宙誕生時的樣子,而超環面儀器則是用來觀測粒子的,幫助人類了解宇宙的簡單模式與運作方式。考克斯的任務就是給宇宙的早期模樣拍照。
搖滾青年考克斯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粒子物理學教授。科研之余,他還教授量子物理與相對論課程。
在日內瓦,考克斯遇到了BBC科學欄目組負責人安德魯·科恩。科恩一見考克斯,就認定他是天生的主持人,于是請他加盟。
此后,考克斯頻頻出現在BBC的節目中。2010 年,他主持的5集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跡》上映,大獲好評。2011年,4集紀錄片《宇宙的奇跡》上映,觀眾超過600萬。2013年,5集紀錄片《生命的奇跡》首播,第一集觀眾便超過300萬,另一部紀錄片《科學百科全書》也非常成功。
宇宙是怎樣形成?它會永遠存在嗎?我們又是如何在茫茫宇宙中形成的?……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解答,在考克斯看來,就是科學“送給人類的情書”。
為了能讓人們理解那些復雜的科學理論,考克斯用各種搞笑的小實驗來做解答。他曾用兒童的吹泡泡器來闡述原子如何結合;他搭乘直升機飛在納米比亞骷髏海岸上空,用地面一望無垠的沙地和沿岸的巨大集裝箱船來解釋“熵”的概念——科學技術上用來描述、表征體系混亂度的函數;在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之一美國死亡谷公園,他用一支溫度計、一把傘和一整罐水來演示如何測量太陽的威力……“我的課程是印象派的,我希望將宇宙的美感性地表達出來,呈現給人們一種簡潔易記的圖像。”
高挑挺拔、知識淵博、言語幽默,觀眾們為考克斯瘋狂;英國物理學會、皇家電視學會先后給他授獎;他秉承的理念“科學是性感的,酷的”也逐漸深入人心。
2013年,考克斯所在的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入學成績大幅度提高,一躍成為英國大學入學門檻最高的物理系,甚至超越了牛津、劍橋等老牌名校,而且入學的女生比例明顯提高。曼徹斯特大學自己也承認,考克斯功不可沒。不過,考克斯不這樣認為,“是科學吸引了學生們”。“如果你把眼睛睜大一點去看科學,包括宇宙、生物、化學、物理、數學、工程等等,你會發現世界有那么多東西可以牽動你的想象力。這可能會改變學生的職業選擇,而不是流行明星。科學太重要了,它必須存在于流行文化中……如果人們可以像享受流行文化一樣享受科學與探索的樂趣,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
考克斯是美劇《生活大爆炸》的“粉絲”,他八卦說自己認識不少和劇中人挺像的科學家,“扮酷和當科學家并不沖突,聰明和有才學本身就是很酷的。”
像考克斯這樣偶像級的科學家,找的伴侶自然也不是等閑女子。他的妻子吉雅·米利諾維奇是美國一檔科學節目的主持人,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她在海底和章魚比劃過“拳擊賽”,也采訪過登月宇航員。考克斯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時,認識了在那里拍紀錄片的吉雅。見多識廣的吉雅一開始并沒有接受考克斯的求愛,但是考克斯很懂得怎樣俘獲妹子的心,“我用酷斃了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郵箱打動了她!”2009年考克斯和吉雅生了一個兒子,男孩的名字中有個“鷹”字——取自阿波羅11號登月計劃的鷹號登月艙。
考克斯自己最想去的倒不是月球,而是更加遙遠的兩個地方:一是木衛二,因為那里是可能找到生命的地外星球之一,“木衛二有廣袤的海洋,充滿鹽水,有很多有趣的地質活動;我們推測那里有熱液噴口,這滿足了生命存在的條件。”另一個是半人馬座星系,“我們已經了解那里的一顆行星了,而且我們確信那里還有更多的行星,所以那里可能有另一個太陽系。”但他并不愿生活在那里,而只想待在倫敦,因為“倫敦有更多好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