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利夏·馬蒂
人生來富有激情,對愛的激情,對藝術的激情,對工作的激情,對運動的激情,激情像是燃料一般能點亮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人生更絢麗多彩,但這些燃料同時也是種危險品。
激情貫穿著人類的歷史,就像1843年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戈爾對它的定義——“激情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真摯情感”,它從古到今都是思想家們探討的話題,如今更是成為了神經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和性學家們共同研究的課題。
“激情”這個詞起初是有負面涵義的,激情的英文passion來自拉丁文中的passio一詞,最早是表示“苦難”和“受苦”的意思。但在現如今,它不再具有單純的負面定義,而被認為是一種猛烈、迅速爆發(fā)、難以抑制的情感,甚至有很多人把激情奉為人活著最大的意義。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教授路易斯·查蘭表示:激情是近代西方學界非常熱門的話題,有很多學者對它下了許多不同的定義,但如今“激情”這個詞在學術報告中已經被“情緒”取代,反而更常出現在流行文化的作品之中,而人們對這個詞的理解也是多種多樣的。
燃燒的激情足球和探戈是阿根廷的兩大特色
情緒很短,激情很長
早在公元前,已經有哲學家開始探索“激情”這座情緒迷宮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激情與快樂和痛苦都有關,有愛情和勇氣這種崇高的激情,也有卑微的激情。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激情需要由理性來引導,因為激情中包含著欲望、恐懼、狂熱、嫉妒、勇敢、喜悅、愛、痛苦、沉重、憎惡和好勝心。但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斯多葛學派卻批判“激情”是一種背離理性和違反自然的精神沖動。而神學家圣奧古斯丁(354-430)則認為激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看它的主觀意圖,如果主觀意圖是好的,那么這種激情就是積極的;反之,如果主觀意圖是不好的,那么激情就是消極的。
每次比賽時,阿根廷博卡青年隊的球迷們都在為球隊瘋狂地吶喊助威。而左圖中的探戈舞者也在他們的舞蹈中表現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激情。
當今時代,在對激情的研究從思想領域發(fā)展到科學研究領域之后,相對應的理論也開始發(fā)生變化。查蘭教授表示:“當‘激情這個詞在心理學和臨床醫(yī)學研究中被‘情緒取代后,學術界對于激情的理解就出現了分歧,因此我和我的研究團隊致力于重新將‘激情這個概念帶回心理學和臨床醫(yī)學之中。”在查蘭教授看來,情緒與激情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概念。激情是一種復雜且一直處于動態(tài)的情感狀態(tài),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和發(fā)展,并帶動著人們一系列的行為舉止,它影響的時間周期較長,而情緒所影響的時間周期較短。另外,激情是所有情緒的主導,愛、痛苦、嫉妒等情緒都可能是受其引發(fā)的。
查蘭教授認為,激情常常能化為一句口號在人們心中盤桓,比如“我要環(huán)游世界”、“我要拯救全世界的窮人”、“我要賺大錢”等等,就像拿破侖征服歐洲的野心就是一種激情,達爾文孜孜不倦地收集物種樣本也是一種激情。
還有的專家認為,激情讓人生有了意義。美國伯爵漢國際大學的教授瑪雅·法雷拉認為,激情是一種有著巨大能量的感受,它源自于人們的靈魂深處,在人們真正明白自己內心所想時才會出現。激情讓人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讓人們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意義。受到激情支配的人們在事情面前,不再瞻前顧后地顧慮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時候做,而是為什么要做,和做完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感受。
法雷拉教授還寫了一本書叫作《激情:我們的情緒之王》,書中提到:如果人們在做一份工作或一件事時能產生激情,就會全情投入,發(fā)揮出自己最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其他潛力,并完全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就像瑞士知名手表品牌斯沃琪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尼古拉斯·海耶克(1928-2010)曾說:“我完全不覺得自己是在工作,每天在公司里的8至14小時中的每分每秒,對我來說都是種享受。”
戀愛是種強烈的化學反應
不僅在做喜歡的工作時,當人們在戀愛時也會覺得時間飛逝。當人們遇見自己心儀的對象時,大腦在半秒之內就能分泌出一些化學物質,讓大腦持續(xù)興奮。美國雪城大學的教授斯蒂芬妮·奧蒂格,對大腦關于戀愛的反應做出了研究分析,最后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戀愛讓大腦產生的化學反應與吸食毒品后大腦產生的化學反應非常相似,當一個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后,其大腦中負責釋放令人愉悅的神經遞質的區(qū)域就會活躍起來,這些神經遞質中包括有多巴胺和后葉催產素等與情感有關的化學物質。奧蒂格教授還補充,戀愛時,大腦中負責心里表象和自我意向的認知區(qū)域也會活躍起來,所以,戀愛對大腦產生的影響甚至比吸毒對大腦的影響更為復雜,這是被科學實驗嚴密論證過的。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生物學教授海倫·費舍多年來致力于研究從科學角度來解讀戀愛,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她發(fā)現,人類戀愛的過程可以根據有機化學的理論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們被情欲籠罩著,此時是由提升性欲的睪丸素占據主導地位,同時還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誘發(fā)人們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出汗變多,相應地也會分泌降腎上腺素來改善人的情緒。
第二階段,則從情欲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吸引力。此時登場的就是苯乙胺了,這種神經遞質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并在大腦中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對人們情緒的反應和喜怒哀樂的感知能力造成影響。與此同時,苯乙胺還能使大腦進入深度認知的模式,將欲望轉化為其他更深層次的情感。
第三階段,大腦中后葉催產素的水平也會升高,后葉催產素被譽為“愛的激素”,在大腦中的下丘腦處合成,在兩人確定親密關系的最后階段起到關鍵作用,能夠促進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系,處于懷孕期、哺乳期和性高潮的女性能分泌出大量的后葉催產素。在這個階段,抗利尿激素和血清素的水平也會升高,其中抗利尿激素是一種與親密關系有關的激素,而血清素是一種與情緒有關的神經遞質。在這個階段之后,建立一段持久而穩(wěn)定的戀愛關系所需的基本化學元素就都已具備了。
嫉妒和吃醋就是典型的負面情緒,它會讓人失去理智。
愛上刺激攀巖是一種具有相當高危險性的運動,但并不妨礙有無數人為它著迷。如照片所示,一位女攀巖愛好者在徒手攀爬香港的某座山。盡管有很多人不能理解,這項運動這么危險為什么還有人喜歡,但對于攀巖愛好者來說,危險的刺激令他們樂此不疲。
相戀久了會感到厭倦?
相戀一段時間后,很多伴侶們會感到曾經的激情在不斷褪去。對此,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弗朗西斯·莫雷羅博士表示,激情確實可能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人們不可能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永遠充滿激情。也有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抑郁癥可能會導致人們失去戀愛的激情。但就兩性關系而言,無論在肉體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激情都是至關重要的。莫雷羅博士認為,相戀時間越長,情侶們就越應該在兩人的相處過程中保持激情。比如一起回憶往昔美好的事情,一起嘗試新的餐館,在生活點滴之中創(chuàng)造激情。
那在相戀很長時間后,情侶之間還能重新燃起激情嗎?莫雷羅博士認為可以,只要一段關系還不至于走到盡頭,兩人之間曾經存在過戀愛的激情,那么這份激情就能夠被重新點燃。她說,無論相戀多久,伴侶之間都不能忘記取悅對方,要在心中時常掛念著對方,偶爾在生活中為對方制造驚喜,也要學會享受平淡的生活。
激情的陰暗面
激情除了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陰暗的一面。如果陷入激情的漩渦無法自拔,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還有可能影響到健康。研究證明,很多精神類疾病都和激情失控有直接的關系。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所有的激情都是致病的。雖然心理學家們不完全贊成他的觀點,但他們也認為一旦激情失去了控制,確實會導致很多精神疾病。美國飲食失調協會的盧瑟·馬克斯醫(yī)生指出,厭食癥就是由于患者對于某種不健康飲食習慣的激情失控而導致的,這種失去控制的激情可能會導致患者喪命。
查蘭教授表示,神經性厭食癥就是一種表現為進食障礙的心理疾病,患者以女性居多。這些患者起初是對節(jié)食減肥有著狂熱的激情,最終卻演變成了這種可能致命的心理疾病。西班牙圣卡羅斯醫(yī)院的何塞·路易斯·卡拉斯克醫(yī)生認為,有很多病態(tài)的觀念和行為都與我們的激情失控有關,激情失控可能會演變成癡迷、偏執(zhí)和狂熱,讓人失去理智。
失去控制的激情
卡拉斯克醫(yī)生還表示,失控的激情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傷害,比如出現性格突變、喪失理智、極度抑郁和癡迷上癮等癥狀。人們可能將過度的激情投射在一個人身上也可能是投射在一件事上,與對事物的激情失控相關的病癥有網癮癥和盜竊癖等。
網絡成癮癥是指上網者長時間、習慣性地沉浸于網絡世界,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偷竊癖則表現為患者反復的、難以克制的偷竊沖動,他們偷竊并不是為了獲得錢財,而是通過偷竊這一行為本身尋求快感。這兩類病癥的患者都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內心被上網或是偷竊這種強大的欲望驅使,如果不能達成就會感到焦慮、空虛、抑郁,這種失控的心理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與個人的激情失控有關的病癥中就有人們不太熟悉的自卑癥。自卑癥患者總是將各種消極的評價留給自己,對自身的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為自己的過錯和不滿產生煩惱和自責的情緒。他們把自己當成假想敵,認為自身有很多問題,總是習慣性地將各種負面的情緒投射在自己身上。但幸運的是,目前這些病癥都可以通過藥物手段和心理治療結合的方法解決。
最后,無論是戀愛的激情,對藝術的激情,對事業(yè)的激情,我們在享受這些激情給我們帶來幸福和美好的同時,也要小心不要讓它們失去控制。要合理地控制激情,而不是讓這些激情吞噬了自己,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編譯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