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一些先進的教學理論、多元的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學策略逐漸被引進課堂,使語文課堂教學發生很大的變化。但高耗低效仍然是語文學科教與學中最突出的問題,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必須確立正確的教學觀。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的智者。
教師要具有深厚的語文素養。教師的學識影響教師對文本情感體驗的程度。語文教學可以說是情感的傳遞,每篇優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再現,教師從文本閱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再把這種情感體驗傳遞給學生。巍巍的《我的老師》提出:“她愛詩,并且愛教我們讀詩。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她教我們讀詩的情景……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可見教師必須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深入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做到情滿于胸,把作者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讓教師情、作者情、學生情融合為一體,為學生與文本對話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
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恰當敘寫,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有助于教師思考計劃和實現課程目標,也有助于評價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在更新觀念、熟知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教學目標,體現目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保證課堂教學的全面性和針對性。確定有效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目標展示。要體現知識的聯結,引導學生回憶舊知,引發新思考。其次,導學達標。注重學生的興趣激發。最后,反饋檢測。既包括知識上的,又包括能力上的。
開展多側面、多層次的語文教學研究。在當前的語文教學研究中存在一種現象:就語文談語文,就語文教學談語文教學,就語文教學研究談語文教學研究,始終以語文的眼光看待語文、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學研究。有研究者認為這種語文教學研究都是基于“學派立場”的,即“我以為,我們以為”式的研究,研究者的特定立場往往限制研究者的視野。語文教學要從種種觀點、多側面、多層次地展開研究,同時又必須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例如,有學者用“現代解釋學”這個“他者”對語文教學進行研究,認為現代解釋學視野下的語義教學研究有三種取向:學生知識經驗積累的研究、學生良好語感養成的研究和建構對話型課堂教學的研究。還有學者把語文教學研究放入教學論的視野中,認為語文教學研究必須關注教學論和課程論的發展。
引導學生寫“注釋”,關注那些最有表現力的字詞。“注釋”就是對文中那些較生僻、較為重要的字詞注音、解釋。這通常是閱讀的第一步,是真正的欣賞開始之前必須完成的工作。在文學欣賞中,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發現那些最有表現力的、更形象生動的詞句,并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知識儲備給這些詞句作出恰當的解釋。這里特別要注意兩點:一是那些看起來很好懂的卻又很容易理解錯誤的字詞;二是那些含義豐富的“典故”。容易讀錯或理解錯的“字詞”,尤其需要老師提醒甚至講解。如李白《靜夜思》的“思”就應該讀“si”,意思是“愁緒”、“思愁”;白居易《琵琶行》中“弦弦掩映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中的“思”,以及古詩題目《秋思》中的“思”都應該這樣“讀”才更好。又如杜甫《登高》中的結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其中的“苦”,與“新”形成“對應”,是副詞,意思是“非常”“極”。至于那些包含了“典故”的詞句,更是我們在閱讀中要高度重視的,因為這樣的詞句常常蘊含更豐厚的意蘊,寄托了作者的深隱情懷。比如閱讀《竇娥冤》,必須全面深入地理解“望帝啼鵑”“萇弘化碧”“六月飛霜”等“典故”的豐厚意蘊;讀李商隱的《無題》就應該了解“莊生夢蝶”、“良玉生煙”、“青鳥”、“蓬山”等典故的意思。當然,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有些“典故”并不是很容易“辨別”出來的,常常需要以大量的閱讀經驗形成辨別力。
文言文教學要從情感美的角度選取切入點。在浩瀚的古老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猶如。片片飛花別勝景,詩詞歌賦留香千載,宛若“朵朵彩云無限情”。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情激情,一朵感情的浪花激起無數漣漪,可引導學生走進作品進行細致的閱讀,喚起學生與諸子百家、文人墨客同喜同悲的感動,撥動學生與千古圣哲、世代人物共樂共怒的情懷,啟發學生領會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從而接受美的陶冶。
教師要掌握科學的作文評改流程。理想的作文教學應做到“六有”,即有作文教學計劃、有與課文教學相結合的訓練序列、有指導、有批改、有講評、有要求學生寫后記的安排,將作文教學計劃落到實處。在“六有”中有選擇性地確立班級作文教學訓練重點,依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評改,深入分析作文訓練目標達成情況和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多樣化點評、講評,促進學生明確寫作的努力方向。
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教師有效的教學啟發。啟發,就是點撥、疏導、激發等。通過啟發,將當前情景與過去經驗及兩種不同的現象或任務聯系起來,使學生思維變得更順暢、更準確、更深入。有效的教學啟發,要講求適時適度《論語·述而》篇所言:“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待學生出現“憤”、“悱”之后,教師才能實施啟發;“舉一隅”而不能舉一反三,這時教師“則不復也”,意思是說也不必多講,要求學生自己再學再思,待又出現“憤”、“悱”之后,教師才啟發,強調教師適度啟發。顯然,教學啟發應發生在思維凝滯處,出現在認知疑惑時。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教師有效的教學啟發。啟發,就是點撥、疏導、激發等。通過啟發,將當前情景與過去經驗及兩種不同的現象或任務聯系起來,使學生思維變得更順暢、更準確、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