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業瓊
1.在區分形近字、同音字的教學中抓住教學難點運用影視資源
低年級學生知覺的分析綜合水平不高,在知覺一個新事物時,往往出現兩種傾向:知覺事物較強的部分而忽略了事物的整體;或者粗略地知覺事物的整體而忽視了組成整體的一些重要細節。再加上有些漢字字形相近,在區分辨認時,學生往往因為觀察不仔細而發生形近字混用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對這些形近字的區分比較,通過點明字形上的差別之處,用強烈的色彩加以強化,使之醒目,再通過意義上深層次的比較區分進一步明確差別。比如“喝”和“渴”兩個字字形相近,意思都與“口渴喝水”有關,且在同一課中出現,導致學生區分不清,經常出現“口喝”“渴水”等錯誤。在教學中我播放動畫烏鴉口渴的畫面,它腦中想著水,詢問學生:你知道烏鴉怎么了嗎?“它渴了。”板書“渴”。動畫繼續播放,它找到了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動畫給予學生較強烈的刺激,明確這是兩個部首不同的字。然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想想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夠分清這兩個字,經過思考、討論,大家認識到“喝水要用‘口,所以‘口字旁的字是‘he”。通過一系列的強烈刺激、意義區分、強化練習,學生們對這兩個字字形、用法上的差別之處有了明確的認識,從而減少了形近字混用現象。
漢字是表意文字,聲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語素常常要用不同的字表示,于是出現了很多“同音字”。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音同、意異的同音字區分不清,聽到一個讀音,想到一個與此音對應的漢字,不管意思是否恰當拿來就用,出現了同音字混用的現象。其主要原因還是對字意理解不透,但對低年級的學生講理論色彩較深的意義上的區分,他們不太能聽懂,只有采用淺顯通俗的動畫視頻講解,加以相應的區分練習,才能在運用中感悟意思,加深理解。
2.閱讀教學要大刀闊斧“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當做教學的例子,教材內容只是幫助學生實現三維發展目標的一種載體,學生通過學習,能舉一反三,由此及彼。閱讀教學所承載的任務是多方面的、綜合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閱讀總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教會學生閱讀。閱讀教學閱讀與一般意義的閱讀有什么區別?語文教育專家田本娜教授這樣形象地解釋閱讀教學的兩個回合過程: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回歸到語言文字,即這樣的思想內容是由怎樣的語言文字表達的。一般閱讀只完成第一個回合就可以了。我校摸索總結出四讀法:一讀,掃除文字障礙,概括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主旨;二讀,梳理文章脈絡,把握突出寫作特點;三讀,抓重點語句,體會含義;四讀,仿、練、拓展。實踐“用教材教”的理念。語文學習,首先關注的應該是教材的語言形式。語文教學需要解決的不僅是理解課文內容(這是“教教材”),更是研究如何運用一定的語言形式表達一定的內容,并有效實踐運用。如果把文章作為語法分析的對象進行解讀,就毫無價值,浪費生命;只有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解讀文章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才能學到活的語言知識。
3.關于小學作文
3.1小學作文兒童化,作文題材必須來自兒童的體驗和發現。日本生活作文教育運動早期代表人物小砂丘忠義認為:“以自己的眼、耳、心來反映,只有這樣,自己產生出的思想、感受才有發自內心的喜悅。”體驗和發現觸及自身的經驗世界,兒童的認識質量才會有質的提高,因為這樣的體驗和感知具有了“反思的意識”,已經和兒童內心深處的某些特質聯系在一起了。加拿大著名學者馬克斯·范梅南說:“事實上生活體驗確實與我共在,因為我能夠以反思的形式意識到它,從一定意義上講,我直接占有它,就像它完全屬于我一樣。它只有在思想中才變得客觀具體。”教師要以“兒童為本”,鼓勵并指導他們在生活中體驗和發現屬于自己的習作素材。教師要懂得欣賞兒童化原初體驗,善于辨析兒童化的生活發現,教師的“慧眼”在保持兒童作文題材本真狀態過程中始終起著點撥、辨別、贊賞、矯正的關鍵作用,成人傾向的油脂粉墨和陳腔老調,若有教師“慧眼”濾選則只會消失殆盡。
3.2教師要努力創設誘人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每一個句子、每一次談話之前,都是先產生語言的動機。”“即我為了什么而說”,這一活動是從哪些情緒的誘因和需要的源泉而來的。口頭語言的情境每一分鐘都在創造者每一次舌頭的轉動、談話和對話的動機。只有當兒童自然地說話,由于內心的誘因而需要說話的時候,才能最有效地發展語言能力。可是傳統的作文教學忽視這個心理學的規律,它往往出一些“成人化”的題目,讓小孩子學講大人的話。學生寫不出只好硬寫,久而久之,就會“談文色變”,視寫作為苦差事。筆者認為,要使學生有話想說,首先必須創設寫作的情境。如果作文題目來源于學生生活,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那么學生由于身臨其境、體會真切而躍躍欲試。寫作起來就會認真觀察,積極思維和大膽想象。以詞匯為例,他們如果想千方百計地說明一件感興趣的事,就會“動員”所有的“詞匯儲備”,從小說、報紙甚至歌詞、臺詞中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語言材料。學生們興致勃勃,教師讀了他們的文章也會情趣橫生。
3.3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可感可點的事物。學生總是抱怨自己的生活很單調,除了做作業外就是玩電腦。其實,學生可支配的自由時間不少,特別是小學生,貪玩是他們的天性,很多同學會參加一些活動和比賽,同學之間也會有不少奇聞逸事,特別是那些調皮搗蛋的同學,他們身上的故事更多,所以,同學們的生活看似風平浪靜,實則風起浪涌。只要有生活,就不乏習作的素材,關鍵是學生總是忽視這些生活細節,覺得這些日常生活小事情微不足道。也許他們的眼睛看到過這些事,耳朵聽到過這些事,但沒有激起一絲浪花。沒有觸動過心靈的事情很容易被忽略。懂得觀察生活是一方面,學會感受生活是 另一方面。往往內心有所感觸時,人自然集中注意力,花費心思關注事物,觀察事物。特別是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易于情緒波動,喜怒無常。因此,教師要善于叩開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交流情緒情感,然后刨根問底,進一步引導學生留心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