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杰
1.搞好入學教育
通過入學教育提高學生對初高中銜接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緊迫感,消除松懈情緒。主要應做好四項工作:(1)給學生講清高一數學在整個中學數學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2)結合實例,采取與初中對比的方法,給學生講清高中數學內容體系特點和課堂教學特點;(3)結合實例給學生講明初高中數學在學法上存在的本質區別,并向學生介紹一些好的學法,指出注意事項;(4)請高年級學生談體會、講感受,引導學生少走彎路,盡快適應高中學習。
2.摸清底數,規劃教學
在教學實際中,一方面通過進行摸底測試和對入學成績的分析,了解學生的基礎。另一方面,認真學習和比較初高中教學大綱和教材,全面了解初高中數學知識體系,找出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區別點和需要鋪路搭橋的知識點,使備課和講課更符合學生實際,更具有針對性。
3.立足于課標和教材,尊重學生實際,實行分層次教學
高一數學中有許多難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如集合、映射等,對高一新生來講確實難度較大。因此,在高一數學教學中,放慢起始進度,逐步加快教學節奏。在知識導入上,多由實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識落實上,先落實課本,后變通延伸用活課本。在難點知識講解上,從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實際出發,對教材做必要的層次處理和知識鋪墊,并對知識的理解要點和應用注意點做必要的總結及舉例說明。
4.根據學習的難易度調整教學內容
學習的難易度,對于學習初中數學知識而言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初中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直觀性較強的知識易于理解掌握,而抽象性概念和公式較難以理解往往死記硬背,難以提高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因此,先直觀后抽象,先分析性認識后綜合性認識,先化繁為簡、再由簡到繁,依此教學策略可以有效改進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內容。
5.采用互動啟研教學法
高中數學中的“互動啟研教學法”以數學教學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為著眼點,立足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以溝通、互動、啟發、研究為特點,旨在構建新型的數學課堂。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教學方法的運用者,所以教師的觀念和行為直接影響教學方法運用的效果。啟研互動教學法對教師有如下要求:一是樹立新型師生觀,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建立相互信任、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以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新角色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二是真正理解學生,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未知、未能和未有,了解學生的認知程度、接受能力、學習動機及興趣愛好等,才能進行有效“啟發”。三是善抓“啟發”時機,能夠于教學的關鍵點、疑難點、銜接點、含蓄點處啟發,于思維受局限時、疑惑不解時、有新發現時、躍躍欲試時啟發。四是恰用“啟發”方法,適時“進退散斂”。華羅庚說過,復雜的問題要善于“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訣竅。在達到基本目標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多想一步,養成“進”一步思考問題的習慣和不斷探究的精神。“散”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同中求異”、“正向求反”、“多向輻射”,培養創造性思維結構的重要組成要素——發散思維(又叫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斂”就是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表象發現本質,從紛繁的思路中發現共性,培養收斂思維(也稱聚合思維或集束思維),訓練學生在已有的眾多信息中尋找最佳解決問題方法的思維能力。
6.利用思維導圖
高中學生為了應付數學,必須對所學的所有知識點加以自如應用,而應用的前提就是要把所有學過的公理定理推論概念記住,而且是理解式的記憶。思維導圖在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學習和接受,如何使復雜的思維變簡單,讓思維充分地發散、有效地收斂,特別是數學領域中的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靈活應用?思維導圖雖然有用,但是會畫導圖了,不一定能出成績,后續動作更重要。學習數學必須經歷“學習理解—做題鞏固—總結歸納”三個階段。導圖在“學習理解”“總結歸納”中比較容易操作。這兩個階段導圖最大的作用是幫助梳理記憶脈絡。而要提高解題能力,必須學會對題型進行總結,前提是在做過大量題目后。高中學生學習任務重,老師可以在這方面進行研究,做一些有關題型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習。
7.高三教學要注重知識拓展和遷移能力的生成
布魯納的認識發展理論認為學習本身是一種認識過程,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認識的生成過程。其程序是:人們通過已知的內部認知結構,對獲取的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儲存,從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最有效的舊知識吸納新知識,使新、舊知識在頭腦中產生交叉、切合,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和形成新的聯系,促使原有知識結構不斷分化和重新組合,由此獲得新知。可見,拓展和遷移知識的能力是學習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拓展和遷移知識的能力,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追根求源”“溫故知新”,開拓思路;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對知識的分析、判斷、選擇和運用,把握知識的內涵。這樣,才能從“已知”向“未知”擴展,從“過去”向“未來”遷移,從模仿替代向創新求異發展,從而引導學生實現將已有的知識點建構成完善的認知體系——實現對知識的理解、運用、拓展和遷移。變式教學是培養學生拓展和遷移知識及能力的有效方式。變式教學是對教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化,以暴露問題的本質,揭示不同知識的內在聯系及差異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獨到功效是從數學的“基本型、基本法”入手,著眼培養學生基礎“雙基”和思維能力,提高應變能力。從歷年高考試題來看,多數題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綜合性強的題目略高于教材。因此,復習中老師應立足于課本,精選典型例題、習題,通過“變數、變式、變圖、變法”,構造一系列變式,充分運用各種變式進行挖掘、延伸、改造,用問題編成變式題進行教學,注重剖析“破題思路”,優化課堂結構,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充分暴露思維障礙,展示知識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應變能力和思維品質,從而提高復習效率。其效果遠勝于“沙里淘金”打疲勞戰的“題海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