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摘 要: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絲綢,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瓷器,如果讓中國再向世界遞交一張名片的話,那么這張名片該怎樣寫呢?文章介紹了《古代手工業的進步》課堂設計。
關鍵詞: 古代手工業 青花瓷 民間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
趙亞夫教授在“歷史教學設計”課中提到:依照現代教學設計理念,一是不能平鋪直敘各知識點,要求依照核心目標探究核心知識;二是歷史情境必須有助于核心意識的養成,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必備條件。下面我談談對高中歷史必修二第2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這一課的課堂設計。
一、本課導入
好的導入可以點題、凝神,本課以視頻短片《青花瓷》切入,其目的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優美的歌曲和畫面中體會到古中國的先進和美麗,并且帶著這樣的感情學習下面的內容。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環節,呈現了課程的三維目標和關于手工業的概念。目標的呈現在于使學生知綱明目,而手工業這個概念的呈現,則是對歷史知識的一次求真、求細、求準,這是從理論角度對本課內容的一次簡略闡述,可謂教學過程中的“靈犀一點”。
第二環節,對官營手工業這一部分的設計處理。官營手工業的發展脈絡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比較容易得出,官營手工業的特點是通過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重點是對學生對官營手工業發展表現的介紹。
冶金業這部分,教師出示曹操、劉備、孫權兵器圖片導入,接下來是學生(孫奇彬)介紹冶金業的發展歷程和表現,并且重點介紹越王勾踐劍和著名的煉劍師歐冶子。聽完學生的介紹,教師再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古代冶煉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制瓷業這部分和冶金業的設計脈絡大體相同,也是教師導入——學生介紹——世界地位這樣的三部曲。在這里(許秀娟)學生不僅介紹了古代瓷器的發展概況,而且加入了一些小故事印證中國瓷器的影響,很有創意。此模塊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出示了一個“微鑒寶”欄目,這一活動的設計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當堂檢測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三大沉船事件的引入是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以今帶古,引出古代中國瓷器在當時的影響。
絲織業的導入比較詩情畫意,是引入了《孔雀東南飛》中的一些片段描寫,跟冶金業和制瓷業的設計脈絡相同,學生(張春元)重點介紹了黃道婆,很生動吸引人。這一模塊在世界地位這一塊渲染的要多些,比如西方對“賽里斯”的稱贊、想象和絲綢之路視頻的播放,都在凸顯這一問題。
綜合這一環節來說,我認為這是本課的亮點和重點:第一,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學生為主體這一要求,三位學生的介紹既有對課本知識的總結歸納,又有對相關歷史的拓展分析,讓他們來講、來展示,使得講者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受益匪淺,更使得聽者就是其他學生有新鮮感和親近感,這是單憑老師講授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第三環節,對民間手工業的設計處理。
首先是通過出示材料引出民間手工業的兩種形式,并且引導學生明晰民營手工業的發展脈絡。其次,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探究,并且出示了問題:一是江南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關系的變化、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前景、手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二是填表格區分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這一模塊并沒有特殊的設計,算是這一堂課中的“綠葉”部分。
第四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這一部分主要是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完成對古代手工業特點的理論概括。沒有血肉的歷史課是干巴巴的,沒有骨骼的歷史課是雜亂無章的,缺少支撐,沒有深度,流于形式而沒有內涵。當然,這一部分的設計里,也有一個細節,就是中國古代手工業領先世界這一特點是放在所有特點最后的,這既是對前面特點的情感升華,又為導入下一個環節做了準備。
第五環節,教師出示材料圖片,通過古代(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也是五大文明區域之一:西亞兩河流域、北非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流域、南歐愛琴海沿岸、東亞黃河流域)、近代(世界工業博覽會上中國展品和英國的對比)、現代的反差,讓學生設計出一張中國遞交世界的名片。
這一環節,做到了一節課核心理念形式上的完整詮釋,也在古代、近代、現代的時空轉換間,牽引學生的思維跳出課本的苑囿。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奧秘不在傳授而在激勵,喚起和鼓舞。”
第六環節,課堂小結。我是這樣總結的:“是啊,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絲綢,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瓷器,如果讓中國再向世界遞交一張名片的話,這張名片我們該怎樣寫呢?是寫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巍峨,寫‘稻花香里說豐年小農經濟的愜意?還是寫現代的中國明確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努力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呢?讓我們為這張名片而慎思之、努力之吧!”
總之,一堂課的設計必須注意學習發生的條件,包括學習者自身條件和外部條件,在這堂課里,我只是努力做了一些嘗試,對于尚未發現的問題還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