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婷
摘 要: 從理論層次角度搞清楚激勵激勵教育的含義、方法及當前對激勵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是了解研究激勵手段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是運用激勵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激勵教育 內(nèi)涵 方法 研究現(xiàn)狀
一、激勵教育的含義
從學校教育特點出發(fā),激勵教育是指教師以激勵的教育行為,從外部給學生以適度的正刺激,從而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一定是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自主性地發(fā)展,而不是被動接受任務提高自己的行為。實施激勵教育就是以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有效的刺激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學生主動發(fā)展的一種教育。
二、激勵教育方法
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人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并且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也一定會有相應方法。那么激勵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教育方法所適應的教育對象是不一樣的,因此,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方法對應不同的激勵方法。本文從兩個方面對激勵教育方法進行歸納。
1.激勵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僅僅傳授本領是不夠的,傳授本領只是做到被動接受,這遠遠不夠,要成為好的教育者必須激勵、鼓舞學生,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因為如果學生僅僅習慣簡單地和被動地接受工作,這種方法是不好的;如果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參加工作,這種方法才是好的。從教學方法角度而言,常用方法有目標、情境、成功激勵法。
目標激勵法:這種方法是通過設置學科中的目標,學生以此為指引引導自己的行為并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獲得動力,從而使得他們獲得自信。
情境激勵法:這種方法是通過以語言或者活動為輔助手段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在這具體情境中喚起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
成功激勵法: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幫助、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及其他娛樂活動中獲得成功,并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有一種歡樂感,從而繼續(xù)維持他們追求成功的動力。
2.激勵的教育方法
作為教書育人的平凡一分子,雖說自己不是多么偉大,不能說對社會的人才培養(yǎng)有多大功勞,但是只要是學生來到學校成為在校的一名學生,教師就對他們的教育培養(yǎng)有義務和責任。而教育遠比在校的教學范圍要大得多。因此,教師在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這方面要付出的心血更多。從教育方法角度而言,常用方法有尊重、情感激勵法。
尊重激勵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在日常交往得過程中做到互相尊重是首要前提。因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特別是在涉及他們利益的時候要做到民主,尊重他們的意愿。做得好要表揚他們,做得不好要語氣委婉,這樣學生才會樹立自信心。
情感激勵法: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如果教師對學生付與無私的愛,久而久之,學會是一定會感受的,并且會給出相應回應,學生也會對教師有感情,并且會很感激老師對自己的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情感一旦建立起來,比教師在課堂時間教授他們知識所產(chǎn)生的效用要大得多。因此,教師不但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要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tài),更要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及成長環(huán)境,以便及時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困難。
三、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
關于“激勵”的研究在經(jīng)濟管理領域內(nèi)較成熟,西方管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研究怎樣激勵人的問題。從總體情況看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內(nèi)容型激勵理論”,這類理論是從人的內(nèi)在需求和原始動機出發(fā)作為研究對象,代表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莫瑞的人類人格理論和麥克蘭的后天需要理論。
另一類是“行為型激勵理論”,這類理論是以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交互作用的激發(fā)過程為對象的理論,代表有波特—勞勒期望激勵理論和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2.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國內(nèi)關于“激勵”的研究是從九十年代開始的。從中國知網(wǎng)的檢索情況看,關于激勵教育相關的文章主要為兩大類:
一類是理論類型的文章。具有較大影響的有李祖超,他在《教育激勵理論探討》一文中指出:“激勵就是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動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創(chuàng)造性。”他還指出,常用的教育激勵模式有目標、典型、信任激勵模式。天津市紅橋區(qū)教育局在《激勵教育概述》一文中總結出實施激勵教育的原則有尊重性原則、期望性原則、情趣性原則、參與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和信任原則。
另一類是經(jīng)驗類文章。例如:張克杰和天津市紅橋區(qū)教育局分別在《激勵教育的理論認識和實際操作》和《激勵教育概述》中結合天津市紅橋區(qū)北馬路小學進行的激勵教育改革實踐提出:激勵教育不僅關乎學生本身,還需要教師、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配合和參與。
參考文獻:
[1]李祖超.教育激勵芻議[J].中國教育周刊,2003,05.
[2]李祖超.教育激勵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李艷艷.激勵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11.
[4]張克杰.教育激勵研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