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郭永財一家的新居墻上掛著一幅照片,相片上習近平總書記坐在他家老屋炕頭上,三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辦成一項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德政工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的要求。
安居,是人民群眾的一項基本需求。“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的工作上,取得了喜人成就,截止到2015年9月,全國已完成(開工建設)3915萬套各類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視察各地棚戶區改造、老舊城區改造、保障房建設,在人民群眾中噓寒問暖,聽取百姓需求。
除了走到百姓中間了解保障性住房情況,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在中央及地方的重要會議上就保障性住房建設問題發表重要講話。這些講話,無不體現著總書記對人民群眾實現“安居夢”的關心。
棚改新政 百姓受益
2016年的春節剛過,郭永財的女兒郭海霞坐在50多平米的家里感慨:“現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如今郭海霞和父母居住在這新建的樓房里已有一年八個月,說起現在的生活郭海霞發自內心地喜悅著:“房子寬敞了,不用掃雪了,路也方便了,出門就有車。”
郭永財一家的新居墻上掛著一幅照片,相片上習近平總書記坐在他家老屋炕頭上,三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此時,距離照片中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
2014年1月26日,茫茫林海,皚皚冰雪,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子里來了一位改變郭永財一家“憂居”狀態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一天踏雪走進郭永財位于伊爾施鎮的老屋,察地窖,摸火墻,坐炕頭,詳細了解了郭永財一家的生產情況。
“怎么也想不到習總書記會來我們家。”這是74歲的郭永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他在林業局工作了30年,6口人住在38平米的簡陋平房里,沉重的家庭負擔曾經讓他們的“安居夢”遙不可及。看到郭永財家的簡陋住房,習近平總書記向當地干部了解了棚戶區改造時間表,聽說這片棚戶區已列入第二年計劃,他表示滿意,對老郭說,希望你們住房條件盡快改善,日子越過越好。
“日子越過越好了,水電氣都很方便。父母沒事兒就出門遛遛彎兒,我在附近的賓館工作,工資完全夠用。”郭海霞依然記得總書記踏雪走進家里的那一刻,說起現在的生活,她充滿著喜悅。
馮秀華家所在片區的186戶居民是阿爾山市棚戶區改造的首批安置對象,全部搬遷并住進了樓房。馮秀華說:“一開始還真住不習慣,不會用電器,做飯掌握不了。現在條件真好,屋里啥時候都是熱乎的,住著舒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時說,“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到2015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這是政府對人民作出的承諾,要全力完成。
總書記對人民作出了承諾,阿爾山市的領導積極響應著總書記的號召。據阿爾山市棚改辦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2月,棚戶區居民已完成搬遷改造3480戶、22.3萬平方米,已有1151戶棚戶區居民入住新居。
自2008年國家啟動棚改以來,阿爾山市棚戶區需要整改總面積達110萬平方米,相當于兩個半北京天通苑社區,涉及1.7萬戶居民。截至2013年底,完成棚戶區搬遷改造48萬平方米、7300戶,還有62萬平方米、9688戶亟待改造。
阿爾山市本著最大限度讓利于民和依法公平的原則,出臺了征收補償辦法,將征收補償標準和搬遷獎勵標準在原基礎上提高了20%。對征收私有住房實行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兩種方式;對低保戶、低收入和住房困難家庭實行“不足50平方米實施50平方米”住房保障政策;對無房戶采取廉租房予以安置,還設定提前搬遷獎勵、整體搬遷獎勵,鼓勵“早搬遷、早選房、多受益”。
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阿爾山市政府貫徹落實了“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創新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阿爾山市棚戶區搬遷改造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在資金貸款上的大力支持,截至2015年11月,已完成房屋征收5000戶、31萬平方米,依法拆除違章建筑3.8萬平方米。此次“秋季攻勢”行動將持續開展至2016年3月末,共涉及848戶居民的房屋征收和搬遷改造。
時刻關心百姓安居
安居才能樂業。對中國傳統文化造詣頗深的習近平總書記,特別看重“安居”這個詞。每次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都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住房問題。
2014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雨兒胡同,沿著彎曲狹窄的通道,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29號、30號大雜院,到王云鳳、關世岳、吳愛霞、莊寶等4戶居民家里察看,噓寒問暖,關切詢問他們工作怎么樣、收入有多少、做飯燒什么、取暖怎么辦、上廁所遠不遠?得知他們的居住、生活條件在黨和政府關心下有所改善,特別是做飯用上了煤氣、取暖用上了電暖氣,并且有關部門已經將這片大雜院區納入了改造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他表示,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來就是想看看老街坊,聽聽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老城區改造要回應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關部門要把工作做深做細,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幫助政府把為群眾辦的實事辦好。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延安新區視察調研,他對新區建設和百姓安居樂業等問題十分關心。
在觀景臺,習近平總書記首先看的就是展板上老百姓的安置、棚戶區改造、拆遷老百姓的安置房建設和學校的建設情況。在得知延安新區總建筑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的廉租房、棚戶區改造、災后重建等保障房樓群已拔地而起,幼兒園、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都開工建設后,習近平總書記一邊看著現場林立的塔吊,一邊走向展板彎下腰,凝視著“楊家嶺新老城連接街區”改造前后對比圖,詳細詢問相關情況。
“山體上的老百姓怎樣居住得更幸福,拆遷的政策老百姓是不是愿意,老百姓到新區來居住,是不是愿意,總書記時時處處問的,就是針對老百姓,就是關心這些問題。”延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賈珉亮回憶說。
除了深入基層體察百姓疾苦,了解人民群眾對住房保障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在中央及地方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求,全力辦好保障性住房建設這件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要把這件好事辦好、真正使需要幫助的住房困難群眾受益,就必須加強管理,在準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規范機制,實現公共資源公平善用。要堅持公平分配,使該保障的群眾真正受益。要對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行為進行有效治理,同時要從制度上堵塞漏洞、加以防范。對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的,要依法依規懲處。
處理好住房問題中的“四個關系”
2013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并講話。他指出,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群眾住房問題。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要處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住房發展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需要和可能的關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同時,總有一部分群眾由于勞動技能不適應、就業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臨住房困難,政府必須“補好位”,為困難群眾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我國國情看,總的方向是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要總結我國住房改革發展經驗,借鑒其他國家解決住房問題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設的規律性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統一、規范、成熟、穩定的住房供應體系。要千方百計增加住房供應,同時要把調節人民群眾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經濟、適用、環保、節約資源、安全的住房標準體系,倡導符合國情的住房消費模式。
對此論述,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司長馮俊說:“特別是城鎮住房體系還不夠健全,住房保障的覆蓋面還比較窄,必須探索完善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以市場供應為主的住房政策框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土地政策,堅持民生優先,科學編制土地供應計劃,增加住房用地供應總量,優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完善財政政策,適當加大財政性資金對保障性住房建設投入力度。要綜合運用政策措施,吸引企業和其他機構參與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要積極探索建立非營利機構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運營管理的體制機制,形成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局面。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表示:“非營利機構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運營管理,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并進行監管,具體項目由第三方來執行,一方面減輕了政府的壓力,一方面可以使建設運營管理等更加專業化、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