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站在洱海邊,他與大家立此存照,并叮囑:“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指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可能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眾多論述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
在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這一理念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以及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一同被列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大理念。
無論是主政一方還是在中央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并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一起納入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表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應有之義。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各省市進行了40次調研,每到一地,他都會認真考察當地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地提出生態保護和發展良策。同時,在許多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闡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向世界宣告了對地球家園、對子孫后代負責的大國態度。
有媒體統計,3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場合有關生態文明的論述、批示超過60次。
這些論述,不僅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也成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理念。
過去3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步步推進,“美麗中國”的愿景不再遙遠。特別是在中央層面,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發布,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藍圖由此繪就;10月,在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綠色”成為中國下一個五年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
對于生態文明,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夏光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單純理解為改善環境、修復生態,空氣質量搞好了,藍天回來了,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大的體系,重心是放在建設一種文明,即良好的行為和意識,物質層面的改進只是表面,真正要改進的是整個社會,是人的意識、價值觀和社會制度體系。”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5年新春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看望魯甸地震災區群眾,深入企業、工地、鄉村。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習近平總書記察看洱海生態保護濕地。站在洱海邊,他與大家立此存照,并叮囑:“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蒼山洱海,七彩云南。云南有著優良的自然稟賦,這應成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天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云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p>
同樣,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
2013年4月,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后,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瓊海、三亞等地,深入漁港、特色農業產業園、國際郵輪港。每到一地,他都會詢問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他在考察中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希望,海南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從一個地區的富裕到一個國家強盛,從一時的經濟繁榮到子孫萬代的持續發展,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2015年11月30日,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社會闡明了中國政府對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態度與智慧。
“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绷暯娇倳浾f。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建設生態文明,并非守著綠水青山無所作為,更不是要環境而不要經濟,而是要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獲得永續發展。
2015年5月,浙江舟山,坐在村民袁其忠開辦的農家樂庭院里,習近平總書記與村民們促膝交談。他關切地詢問:“農家樂開了多久?平??腿硕嗖欢啵渴杖攵嗌??”
在看到農家院十分干凈整潔,得知村民們以此致富后,習近平總書記感慨道:“這里是一個天然大氧吧,是‘美麗經濟,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p>
10年前的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浙江湖州安吉縣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
如今,綠水青山已經變成了金山銀山。
聽說當地正在規劃建設綠色生態旅游景區時,習近平總書記說:“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時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是大實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這個觀點,這就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就要奔著這個做。”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長期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也使得不少地區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江河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霧霾頻發等生態環境問題愈發突出。
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有過多次闡述。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2016年,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全面推進之年。作為我國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其將帶動沿江11省市在產業、交通、城鎮化等多方面的協調聯動發展。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針對長江經濟帶發表講話,強調生態環境在長江經濟帶開發中的重要作用。
1月5日,在重慶出席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1月26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思路要明確,建立硬約束,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長江生態環境的連續表態,再次彰顯出其要發展更要環保的理政思路。
最嚴格的制度 最嚴密的法治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及《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上述方案及辦法將板子精準地打到了地方領導身上,旨在通過制度的引導和規制作用,讓環境保護者受益,讓環境損害者受罰。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p>
早在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p>
剛剛過去的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與之配套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深入推進,環保法規開始露出鋼牙。
與此同時,環保部多次對環境問題突出、重大環境事件頻發、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的地方領導進行約談,一些地區甚至刮起“環保風暴”。
今年1月4日,由部級官員擔任組長的中央環保督察組首站進駐河北,督察內容從以往的“督企”轉為“督政”。
其實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就道出了這一理念,“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