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佳
這家剛設立的新平臺,在母公司國投內部有著舉足輕重的定位。
從“中國高新”更名“國投高新”,意味新一輪改革拉開大幕。
2015年底,國投高新正式成立,名字雖新,但旗下管理的股權基金規模卻已達千億級別。而且,這家剛設立的新平臺在母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稱國投)內部有著舉足輕重的定位。
“用基金的形式帶動、凝聚社會各方資本,投資到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是國投打造國投高新平臺的目的之一。”國投高新董事長李寶林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詳解這家千億新平臺對國投的意義及運營之道。
全鏈條布局
2015年12月11日, 國投將中國高新連同原國投高科的股權基金業務和2家控股公司組建成立了國投高新,作為國投前瞻性戰略性產業投資平臺,統一負責國投的股權基金業務和該領域的控股投資業務。
在成立儀式上,國投董事長王會生直截了當地指出,國投已經發展到不改革、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的關鍵階段,設立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平臺就是國投未來保持持續發展的新“增長極”。“只有這個板塊成功了,集團的改革才算成功。”王會生對《英才》記者直言。
2014年7月,國投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首批試點單位。目標到2020年,基礎產業和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占國投集團國有資本比重超過70%。
“國投高新將全力推動基金投資和控股投資融合聯動,積極培育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項目。”李寶林對《英才》記者表示,先進制造業領域當中的工業機器人、高端海洋工程和裝備、高端醫療器械、現代農業機械,以及節能環保、醫藥、信息技術等都是國投高新的重點投資領域。
為了深耕這些領域的投資機會,國投高新還進行了“全鏈條”的業務布局,打造“國投系”基金。截至去年底,國投高新擁有5家下屬基金管理公司——國投創業、國投創新、國投創益、國投創合及海峽匯富。
“五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定位和布局劃分的非常清楚,而且被投項目涉及到哪個階段,就以哪家基金投資為主,五家之間有聯動效應。”李寶林說,比如國投創業是以中早期項目為主,投資幾年之后,項目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而國投創業也到了退出的階段,如果項目優質,那么國投創新作為產業鏈條的下一段可能會接過來。
同時,由于職權分明,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間并不存在競爭關系,而是各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發揮著協同效應。李寶林對《英才》記者介紹說,就在采訪前一天,國投創業通過自己的項目渠道接觸到一個新能源汽車項目,但是在接觸過程中發現該項目更適合國投創新,于是把項目推薦給了國投創新。
截至去年底,國投高新整體股權基金管理規模達979億元,直投規模92億元,繼續保持了國內央企中規模最大的股權基金投資公司的地位。
利潤“增長極”
從2010年底并入國投時管理50多億元的股權基金規模,到如今掌管千億規模大盤,李寶林又該如何籌謀這個關系國投“命門”的新平臺?
國投高新成立之初,王會生交給李寶林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搞好團隊建設。近年來很多投資界的明星合伙人,紛紛自立門戶。國投高新作為央企背景的投資公司,如果沒有良好的機制、體制,人才團隊建設難度可想而知。
為此,國投高新按照國投總部署,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職業經理人試點改革和用人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完成經營班子成員身份轉換,建立起市場化選聘、考核、薪酬、激勵約束等配套機制。
在采訪過程中,李寶林不時蹦出“然并卵”、“OUT”等潮詞,他解釋,這樣是為了不讓自己“落伍”,更好的融入到年輕投資團隊中去。
國投高新的項目立項會,全公司員工甚至實習生都可以參與旁聽,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大家經常討論的很激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我們希望通過這種交流甚至爭論,去偽存真,把問題給挖掘出來。”李寶林說,這其實也是公司項目風險管控中的一環,也是企業文化的一個側面。
李寶林現在還堅持經常去一線看項目,他說這樣做是要保持對項目的敏銳度,及對行業變化的關注度。采訪前李寶林剛去看了一家生物工程領域的項目,那家公司的負責人當時還很詫異,因為他認為基金公司的董事長只會在項目臨近決策的時候才會了解一下項目。
“之所以早看項目,一是看這個企業符不符合我們的基本要求,二是可以比較早地考察這個企業管理層的素質及企業潛力。”李寶林表示,在項目選擇上他看中的是企業核心團隊的素質,及項目所處行業的發展趨勢,“你在向上趨勢的行業里選擇企業,差的也會變好。你要在向下趨勢的行業里選擇項目,好的也會變差。”
既然國投高新作為國投未來新的利潤“增長極”,勢必要求其有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和利潤實現方式。
2015年7月1日,中飛股份以17.56元的發行價登陸創業板,此后股價一路上漲,最高一度達到132.8元,2011年就投資中飛股份并作為最大戰略投資者的中國高新也獲得豐厚的賬面回報。同年以8800萬元投資的明日宇航,截至去年底也已浮盈近9億元。
李寶林對《英才》記者介紹,從2010年開始,更名之前的中國高新,每年還會拿出20%的投資額度參與上市公司定增。他透露,定增的周期基本為一年半,而其參與的定增項目在這個周期中的投資回報都超過了100%。
“我們參與的定增,基本上是自己過去投資的項目。還有一些就是覺得有成長空間、未來有爆發性成長機會的項目。”李寶林說。
截至2015年底,國投高新全年實現9個項目成功上市,9個項目在新三板掛牌,權益股票浮盈57.6億元,IPO上市、并購上市及在會審批項目數量占投資項目總數的29%。
李寶林表示,雖然目前國投高新的利潤在國投所占比重還不是特別高,但卻是增長最快的,其中2015年利潤同比增長高達86%。截至2015年IRR為29%,以至于李寶林跟同事開玩笑說,收益水平可以與股權基金行業的頂尖水平相媲美了。
津膜科技、福瑞股份、立思辰、新研股份、飛利信、中飛股份、星宇股份、上海綠地、法因數控等,國投高新投資企業的名單還有很長,“國投系”上市公司群組正在成型。“未來期望我們投資的細分行業里,都能找到投資的上市公司,并經過幾年打造,成為這個行業的龍頭。”李寶林放出豪言。
協同資源
國投高新的業務遍及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也就要求國投高新需要配置更多資源,助力企業發展。在采訪中,為被投企業提供增值服務是李寶林提及頻率很高的一句話,這不僅源于從事投資多年的經驗積淀,也來自母公司國投背后雄厚資源的強力支撐。
國投高新投資的北京21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通過遙感衛星開展空間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和應用的高科技企業。雅礱江流域水電是國投的核心資產,受制于天氣原因以及空中管制等,流域開發信息采集中過往的航拍并不能滿足對全流域進行實時監控的要求,而這家企業高精度的衛星遙感監測則可以讓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國投高新投資之后,這家企業的業務便迅速開拓進了國投。
在相關具體基金的設立及募資上,國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傳統基礎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先進制造業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和方向。
成立之初,王會生親自帶隊,赴華東華南6省市,并走訪了8家央企,就合作發起設立該基金事宜進行了商洽。去年底,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首期200億元全部承諾到位——國投作為國有資本出資人代表出資60億元,以自有資金出資40億元,引導帶動社會資本100億元。
“截至2015年底,已接觸相關項目500多個,部分項目已立項和開展前期盡職調查工作。”負責該基金管理運作的國投創新總經理白國光對《英才》記者介紹,基金主要投資于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機器人等先進制造領域。
相比于其它基金爭相挖掘經濟發達地區的投資機會,國投高新“反其道而行之”,出資10億元與財政部等設立了首期規模28億元的產業扶貧基金,成為全國首家專注于貧困地區產業投資的產業基金,以股權投資為主要形式,對貧困地區的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進行投資。
產業扶貧基金進行市場化運作,以實現基金的可持續發展,但不以高盈利為目的,更注重產業扶貧、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社會效益。
“貧困地區投資環境差、回報率低,社會資本進入意愿不強,產業發展的長期投資比較缺乏。”李寶林認為,貧困基金的設立也是國資背景基金的一種社會責任。但也正因此,基金投資風險相對較大,“投資后比較頻繁地與企業聯系,了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訴求,同時也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早解決,有效地保障投資安全。”去年全年該基金投資項目14個,項目投資金額5.7億元。
“今年計劃投資15億元,40個左右項目。” 國投創益總經理張元領在接受《英才》雜志采訪時說,產業扶貧基金致力于培育誠信、負責任的企業家,培育新型產業農民,致力于投資后的管理和增值服務。
一方面輸出國投的管理經驗,通過專業培訓提升企業基礎管理水平,增強地方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企業協調外部資源。幫助企業融資、選擇重要管理人員、尋找重要客戶和供應商等。用王會生的話來說,“總書記講扶貧先扶‘智,第一個智是智力的智,第二個志是志氣的志,對我們搞扶貧基金來說,還有一個治理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