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思禹

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的刺激下,機器人行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
如果盤點近兩年資本市場最受歡迎的投資標的,機器人概念股名列前茅。
政策紅利密集、市場潛力巨大,讓上市公司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異常活躍,甚至有的上市公司把機器人概念當成了提高市值的救命稻草。
不過,作為中國“機器人第一股”——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以下簡稱新松)的總裁,曲道奎卻告訴《英才》記者,他對股價極少關心,資本市場的波動對新松的發展也并未產生太大影響。
和許多上市公司領導喜歡對資本運作評頭論足不同,曲道奎更愿意談產業上的話題。作為技術領域的專家,曲道奎對其產品自信滿滿。
機器≠機器人
新松成立于2000年,目前是國際上機器人產品線最全廠商之一。產品線涵蓋工業機器人、潔凈(真空)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智能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其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在相關技術上的壟斷,大量替代進口,并成功出口到全球13個國家和地區,改寫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值得深思的是,雖然處于技術領先地位,但新松并沒有在市場份額上占到太多便宜,前后左右的競爭對手對其虎視眈眈。
特別是近兩年,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的刺激下,機器人行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已有500多家與機器人相關的企業,40多個產業園區在做機器人方面的布局。
在參差不齊,魚目混雜的市場狀態下,反而是外來和尚好念經。機器人生產領域的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紛紛在中國建立了合資公司, 在工業機器人特別是在機器人焊接等高端領域上,占據中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不過,曲道奎對此現狀并不以為然,他判斷,以前的產品更多停留在機器階段,只不過是比傳統的機器在職能和靈活性上高級一些,但一直沒離開機器設備的范疇。
“但我們不一樣,新松公司隸屬中國科學院,團隊中大部分人都是機器人領域的專家,我們掌握的是機器人關鍵和共性核心技術,再把這些技術物化到機器人產品上。”談及技術曲道奎滔滔不絕。
今年1月,新松為6名員工舉行了機器人主題婚禮,在這場特殊的婚禮上,各種扮相可愛的機器人代替普通人,充當了接待司儀、送餐服務員、講解引領員的職務。甚至幾個有著柔性多關節的機器人代表新娘向現場觀眾拋手捧花。其中,有的機器人也曾伴隨著曲道奎出席過各大會議,并在現場出盡風頭。它們跟現場主持人俏皮對話,熱情地與觀眾合影,所到之處,收獲的都是驚嘆。
這也許就是曲道奎所言的“智能機器人”雛形。但實際上,這些機器人還沒有在人類的生活中廣泛發揮出真正的應用。“機器設備”與智能機器人之間巨大區別的技術壁壘,仍然需要企業直面并攻克。
攻克壁壘的道路有多長?不久前,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年會上,一群計算機學家與機器倫理學家對此引發了討論。他們認為到2045年,在全球范圍內機器將會完全代替人力,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流。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掐指算算,距現在只不過還有29年。也許,技術的發展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
曲道奎認為,機器人將越來越智能,擁有感知和學習能力,可以像人一樣有思維、有判斷、有決策。將廣泛應用于餐飲、醫療、養老、康復、助殘、社會公共領域,并且會顛覆制造業的制造模式,未來的戰爭模式,人類的生活方式。
他對“未來時間”的設定,是7—8年。為了證明自己的設想,曲道奎頗為得意地描述了一件新產品,“新松去年7月推出的餐飲機器人,短短半年,就賣出去了過百臺。”
早有專家預言,機器人產業如果跟著國外的技術走路,充其量也只能成為加工基地,換一時表面繁榮。顯然,新松的野心絕不是沿襲或模仿。
不“玩”資本
如曲道奎所言,新松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的確不多。在近期的公告中,唯一的運作是在去年11月17日,新松宣布已完成非公開發行計劃,募集資金總額為30億元。
相比之下,新松的對外合作則要多得多。近幾個月,從西門子到施耐德電氣等國際巨頭企業,都與新松達成了深度合作的協議。曲道奎還透露,之前曾準備利用資本市場收購一家企業,但是后來與對方達成了合作意向,就放棄了資本動作。
但曲道奎也強調,新松具備很強的資本意識,并且是最早登陸資本市場的智能設備企業之一。“我們不“玩”資本,但我們是把資本作為一種工具,我們要把這個工具利用好,為技術、為產品、為產業服務。”
所謂工具,自然是用來加快收購兼并的工具。“現在新松的發展是兩個輪子加速。一個就是練好內功,自身快速發展提高競爭力。另一個就是擴大市場,通過資本進行收購、兼并來整合資源。很多企業沒有資本實力,或者沒有管理能力和資深的技術,想擴張也沒辦法,我們這兩個輪子都具備,更容易雙重加速發展。”
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14年世界機器人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生產使用的機器人總量將由現在的16.2萬部增加到42.8萬部,而北美地區預計總用量為29.2萬部,歐洲最大的五個經濟總體預計為34.3萬部,中國將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第一使用大國。在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報告中,也曾預測,未來幾年全球的機器人市場,將有幾萬億美元的市場。
曲道奎認為,中國至少也有萬億人民幣的市場空間。但他覺得機器人已經是國家戰略,在金錢之外,新松人還肩負著強烈的使命感。
在曲道奎看來:“國資背景為我們增加更多的信任,靈活的市場機制讓我們專注于技術創新。”
然而,在銷煙彌漫的市場中,國家扶持,社會熱炒,有的時候也可能是把雙刃劍。當同行者洶涌而至,如何避免產能過剩的紅海競爭,且傲視群雄,也許是新松在技術和使命之外,需要面對的更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