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國強
摘要:建筑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密切相關。對其進行“營改增”改革,允許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將促進建筑業及上下游產業的健康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將遇到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建筑業“營改增”的相關理論分析,以及實施“營改增”對建筑業產生的影響,進而提出建筑業應對“營改增”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建筑業 營業稅 增值稅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3-0120-02
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目前尚未改革的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涉及的納稅人,是已納入“營改增”納稅人的兩倍。這些行業戶數眾多,利益調整復雜,特別是建筑業增值稅制度設計更是國際難題。雖然實施“營改增”使建筑業的稅率提高比較明顯,不過從行業間抵扣角度來看,下游的行業抵扣力度也更大,所以總體上還是減稅,但是推行阻力較大。
一、“營改增”的理論分析
(一)建筑企業特點
1.建筑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建筑業相對于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而言,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建筑業的投資金額少,資金周轉速度快,對技術的裝備程度相對較低,手工勞動比重大,需要占用的勞動力多。
2.建筑業生產的流動性強。建筑企業的流動性表現在與施工機構相關的人和物,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要隨著施工對象所在位置的變動而變化,此外,施工人員和器具也要隨施工部位的不同相應地變換操作場所。
3.生產周期長。建筑企業中,工程的工期一般以年計算,對施工進行的準備工作也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在生產中往往要長期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短期內提供有用的產品幾乎不太可能。
(二)建筑業“營改增”的可行性分析
1.經濟技術環境的變化為改革提供了契機。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企業轉型發展。同時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而“營改增”從根本上動搖了目前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關系,從重構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的關系來說,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以及“營改增”的大背景下,建筑業的“營改增”顯得格外重要。
2.建筑業具備了實施“營改增”的條件。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屬于我國第二產業,它的生產過程、經營模式隨著供、產、銷過程的進行而不斷循環進行著。在建筑業中,從原材料最初的消耗到最終產生的結果這一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建筑業是一個價值逐步得以增值的過程。因此,建筑業具備了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條件。
3.我國現行稅制為“營改增”奠定了基礎。《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將建筑工程分包給其他單位的營業額,應等于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支付給其他單位的分包款后的剩余額。該規定在尊重市場交易形式的基礎上部分承認了抵扣制,這與增值稅核心運行機制是一致的。此外,《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對建筑業中的貨物銷售和建筑業勞務分情況選擇適用增值稅和營業稅,這就使建筑企業能夠較容易地適應“營改增”對于本企業的變化。
二、實施“營改增”對建筑業的意義
(一)有利于消除企業重復納稅
增值稅最大的特點是“道道課征,稅不重征”。而在一些行業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的現象,這種現象嚴重破壞了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的鏈條,使得增值稅的有利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對建筑業實施“營改增“,將建筑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打通了第二、三產業抵扣鏈條,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稅收措施。
(二)有利于建筑業的技術進步
增值稅是對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形成的增加值而征收的稅,而建筑業的增加值很大部分來自于勞務作業,同時,建筑業向來是信息化的洼地。因此,建筑業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就必須改變原本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方式,加強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升專業能力
按照規定,營業稅在計征稅額時,應是全額征稅,很少存在可以抵扣的項目,而實施“營改增”之后,外購成本的稅額可以進行抵扣,提高了社會專業化分工的程度。這樣有利于財務人員及管理者提高專業化水平和專業化服務能力,進而改善建筑質量和增強建筑企業的競爭能力。
(四)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對建筑業實施“營改增”,使國家讓利于民的錢能真正地進入到經濟體系中。企業因為可以進項抵扣而購買各種服務,將促進更多行業的出現和發展,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更具有活力。
三、建筑業實施“營改增”面臨的問題
(一)進項稅抵扣不足問題
據規定,建筑業“營改增”后應實行11%稅率,而與現在的稅率相比,提高了8個百分點。建筑業本可以通過進項稅抵扣,從而降低稅負,但實際生活中增值稅專用發票較難取得。建筑施工企業購進的大部分磚瓦、白灰、砂石、土方等地方料以及部分小五金等零星材料,多數是選擇就近原則,就地取材,就近購買。采購時,提供貨物的的供貨商多為小規模納稅人,甚至是個體戶、農民,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無法進行納稅抵扣。這就使得原本看似對建筑業有利的措施,反而成為了難以解決的問題。
(二)納稅地點及稅收歸屬問題
建筑行業具有跨地區經營的特點,“營改增”以后,關于建筑業納稅地點的確定和稅收應該歸誰所管的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根據現行相關法規規定,營業稅征管上側重于“屬地原則”,增值稅側重于“屬人原則”。建筑業普遍存在著外向型建筑施工的特點,不妥善解決征管上的接續問題,很容易出現注冊地和營業地稅收管理“黑洞”。
(三)企業稅負大幅提高
盡管推進營改增可以減輕企業稅負,刺激投資,但是從當前經濟下降情況來看,推進“營改增”后,建筑業的稅負會上升。因為,“營改增”后建筑業實施11%的增值稅稅率,這對于原本就屬于微利行業的建筑業來說更是讓它們的生產和發展難上加難。理論上,增值稅采取的是稅款抵扣制,但是抵扣進項并不是能夠適時抵扣的,它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對建筑企業來說,他們生產的所需成本又會上升。
(四)企業的賬務處理難度增加
未實施“營改增”前,在計算建筑業營業稅時,一般不會遇到什么困難,其計算過程和方式都相對簡單。實施“營改增”之后,使得企業中的相關人員面臨著很多的難題,比如:新舊稅制的銜接、稅收政策的變化等。同時,由于需要核算的科目增多,核算難度較原來也大幅增加。此外,建筑企業的財務人員對增值稅不是很熟悉,他們必然不能較快地適應增值稅征管要求。
四、建筑企業的應對策略
(一)應對進項稅抵扣不足的對策
對于建筑企業本身,應盡量與能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供貨方合作,爭取抵扣更加充分,比如,增加機械設備的購入,減少勞務的支出等。同時,還要總結未能取得進項稅發票的原因,加強此方面的意識,將公司的損失降至最小,對于已經取得的進項稅發票要加強管理。此外,建筑業在采購材料時,可以選擇集中釆購、分散使用的材料采購模式,這樣便于小規模納稅人申請代開增值稅發票,從而降低成本。
(二)納稅地點的確定
建筑業實施“營改增”,在稅收繳納方式的選擇上,應給予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在允許企業先在經營地預繳一部分稅款的基礎上,由注冊地總機構匯繳計算。可考慮對建筑業異地工程項目視同分支機構按照匯總申報方式預繳增值稅,總機構按月或按季結清稅款的增值稅管理方式,預征率一經確定,若干時限內不得變更,避免企業頻繁變更納稅方式。
(三)給予稅負增加的企業財政支持
對于在“營改增”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企業稅負增加的現象,建筑企業以及其他企業要及時了解并充分利用稅收政策。同時,建議對“在建工程”按照3%征收率實行簡易征收。建筑業承包項目工期一般較長,“營改增”啟動時普遍存在建安合同未履行完畢的情況,如果收入嚴格按增值稅適用稅率計算銷項稅額,企業稅負將大幅提高,顯失稅收公平。此外,應暫時保留“營改增”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建筑業正處于景氣指數低谷期,建筑企業普遍對“營改增”存在著抵觸甚至恐懼心理,各項實測數據也表明存在稅負大幅度上升的風險。筆者建議應當在“營改增”收官的合理年限,比如3—5年內,繼續保留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為建筑業轉型升級、上下游價格博弈騰出時間。可在合理年限內實行財政補貼“階梯式”退出機制,倒逼建筑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四)建筑業管理者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建筑業的管理人員作為該企業的領頭者,對于自身而言,他們需要時常關注我國對于本企業的相關政策,特別是我國財稅方面的重大改革,知道我國對財稅方面做出了哪些修改,要認真學習其內容,真正領悟改革的內涵,從而有效地服務于企業,為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做好準備。同時,要完善公司人員的選拔制度,對于財務主管的選擇,管理者應著重關注候選人的職業道德,以德為先,此外他們還應該具備相應的專業水平和職業技能,對財稅法律法規的內容也要充分了解和學習。
(五)培養稅務人才,做好稅收籌劃
“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涉及到企業的很多方面,優秀的人才支撐對于這些方面的完善和發展極其重要。法律顧問應當深入研究相關稅收法律法規、稅收政策,財務會計人員應當做好稅務的會計處理核算工作。此外,相關人員應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對企業進行稅收籌劃,降低企業的稅收額。
五、結論
通過對建筑業“營改增”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業“營改增”的實施無論是對建筑業本身,還是與其相關的關聯產業,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它也解決了原先體制下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在“營改增”實施過程中,建筑業又面臨著很多的新問題。為此,政府及建筑業的相關管理者應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解決“營改增”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建筑業在稅制改革及“營改增”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獲得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童立華.淺議營改增對建筑企業會計方面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現代商業,2013,(6).
[2]曹小林.芻議“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利弊影響及對策[J].商業會計,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