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心文
對臺政策發生重大改變
1956年,中共對臺政策伴隨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生了重大改變。
這年1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對臺方針和政策。他強調,凡是愿意回到大陸省親會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陸上來,凡是愿意到大陸參觀學習的,也都可以到大陸上來;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少罪過,中國人民都將寬大對待,不咎既往。他號召:“臺灣同胞和一切從大陸上跑到臺灣的人員,站到愛國主義旗幟下來,同祖國人民一起,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斗。”中共中央關于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并且愿意同蔣介石進行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確起來。此后,對臺政策的突出變化是不僅將蔣介石集團包括在團結對象之列,而且明確了解放臺灣的方式要力爭和平解決。這一方針在中共八大上得以肯定。
這年6月,中共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又有新的發展。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愿意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并且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這是周恩來在公開場合第一次正式表達中國共產黨愿意同國民黨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真誠愿望。
爭取臺灣實力派
及有代表性的人物
為將中共和談的愿望傳遞到臺灣,1956年3月16日,周恩來會見即將赴臺的英國人馬坤,對他說,你到臺灣去,請傳話給蔣介石或其他朋友,我們從來沒有把和談的門關死,任何和談的機會我們都歡迎。我們是主張和談的,既然我們說和談,我們就不排除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贊成和談。
中共對臺灣的和平呼吁引起臺灣方面的注意。為了進一步摸清中共對臺政策的底,國民黨遂于1957年春派宋宜山(在押戰犯宋希濂之兄)到北京做實地考察。李維漢和羅青長會見了他。中共提出國共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統一后,臺灣作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高度自治;臺灣的政務還歸蔣介石領導,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預;國民黨可派人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務的領導。但外國軍事力量一定要撤離臺灣海峽。事后,宋宜山將有關談話情況寫成長文呈報蔣介石。
中共對臺灣的和平呼吁,也得到國內外廣大愛國人士的擁護,許多人主動提出愿從中斡旋。毛澤東和周恩來在會見一些朋友時,對國共和談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設想與辦法。
1956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會見曹聚仁。毛澤東在談話中表示,如果臺灣回歸祖國,“一切可以照舊”,臺灣“現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談好了可以訂個協議公布”。“臺灣可以派人來大陸看看,公開不好來可秘密來”。毛澤東還說,臺灣只要與美國斷絕關系,可派代表回來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就這個問題,周恩來還作了具體說明:蔣經國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協是理所當然的,蔣介石將來總要在中央安排。
1960年初,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加深了美蔣之間的矛盾,也給中共開展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周恩來與毛澤東商討后,確定對臺灣問題的總方針是: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對蔣介石我們可以等待,解放臺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
“派人到大陸去談談
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為把中共的誠意傳遞到臺灣,促進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周恩來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辦法開展工作。
1961年4月,周恩來請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女婿、中共黨員屈武寫信并準備了禮物。周恩來自己也準備了一些高麗參,請人轉交于右任。他還請于右任的摯友邵力子給于右任寫信,并關照統戰部門要照顧好居住在西安的于右任前妻的生活。周恩來還請有關人士將蔣介石家鄉的照片寄往臺灣,照片背后寫著:“奉化廬墓依然,溪口花草無恙。”
周恩來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對臺灣方面產生了影響,大陸和臺灣的關系有了相當的發展。臺灣當局一個重要負責人曾表示:他們不再派人到大陸“進行擾亂公共安寧和破壞地方秩序的事”;“進一步派人到大陸去談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1961年,美國邀請陳誠訪美,企圖在是否從金門、馬祖撤退的問題上離間蔣氏父子和陳誠之間的關系,擴大他們之間的矛盾,實現他們搞“兩個中國” 的目的。周恩來決定以促進他們之間的團結來擊破美國“拉陳抑蔣”的陰謀。周恩來表示:“我們希望蔣介石、陳誠、蔣經國團結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
8月,陳誠訪美。美國國務院將1955年以來中美大使級談判的記錄拿給他看,想以此進行拉攏。陳誠看后對人說:“中共拒絕美國一切建議,而堅持美艦隊及武裝力量退出臺灣的作法,不受奸詐,不圖近利,是泱泱大國風度。”
鑒于陳誠思想的發展,周恩來進一步抓緊對臺和平爭取工作。1963年初,周恩來請張治中、傅作義致信陳誠,闡明臺灣的處境與前途。談到對臺灣的政策時,信中除重述過去對臺灣回歸祖國后的建議外,并作了更具體的說明。概括起來就是毛澤東提出并由周恩來歸納的“一綱四目”。“一綱”,用張治中給臺灣方面的信中的話來說,就是:只要臺灣歸還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是: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臺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等條件成熟并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后進行;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不久,周恩來又請有關人士轉告陳誠:臺灣歸還祖國以后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權利,除外交以外,軍隊、人事均可由臺灣朋友自己來管。周恩來表示,過去送去的信件雖然是一些朋友個人寫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們個人在政府中擔負的工作可以變更,但對臺政策是不會改變的。
這個時期,周恩來代表中共表達的和談誠意和提出的具體建議對臺灣當局深有影響。他們表示:只要一息尚存,決不會接受“兩個中國”。
不負周恩來一片苦心
1963年7月,周恩來獲悉陳誠提出辭職的消息后,于9日約見張治中、傅作義商議此事。周恩來分析陳誠辭職不外三個原因:美國壓力、內部矛盾或真的有病。他說:“不管臺灣形勢如何,我們的政策是要老小合作。”這年底,周恩來出訪14國時,專程繞道廣東,以視察海軍艦隊的名義,在一個小島上秘密會見了準備去臺的有關人士,希望他轉告陳誠及臺灣當局,美國正采取更多的實際行動,要把臺灣變成一個獨立政治單位。而國共兩黨可以在反對“兩個中國”問題上形成統一戰線。我們不會因自己強大而不理臺灣,也不會因有困難而拿原則做交易。如果單從我們方面看,臺灣歸還祖國固然好,既然暫缺那也無損于祖國的強大地位。我們是從民族大義出發,是從祖國統一大業出發。今天祖國的四周邊界問題已解決,唯獨東南一隅尚未完滿,這個統一大業應該共同來完成。周恩來還請這位密使給蔣經國帶了一份禮品。這位密使見到蔣經國后對他說,這是周恩來先生特別囑咐我送給你的,都是多年陳酒。蔣經國很感慨地說,周先生還記得我喜歡飲酒。
1965年3月,陳誠病逝。他去世前留下的遺言,既沒有提“反共”,也沒有提“反攻”。他向蔣進言:對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為外國動用臺灣兵力,不能信任美國,不能受日本愚弄等。臺灣的國民黨右派想在陳誠的遺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的內容,陳誠夫人不同意,找到蔣介石,蔣介石同意不修改。這表明,幾年來,對臺通氣工作、傳話、傳信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不負周恩來的一片苦心。
(摘自2016年1月25日《北京日報》 原標題為《邊境小島密會臺灣信使——周恩來為兩岸關系開路和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