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鎮沈陽晚報,遼寧沈陽 110014
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特點及“四個把握”
劉 鎮
沈陽晚報,遼寧沈陽 110014
新媒體風起云涌導致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影響力越來越弱。當下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何去何從,如何迎接新的發展良機?文章從四個方面試論述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報道的技巧。
時宜;“醫生”;平和;巧借東風
時下,微信、微博、播客等新媒體風起云涌,傳統媒體受到強勁挑戰。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影響力似乎越來越弱。究其原因,就是新媒體快捷,互動性強,甚至每一名手機用戶都可以是“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快”雖然是新媒體輿論監督的一大特點,但是,由于新媒體從業人員以年輕人居多,經驗普遍不夠“老道”,加之過于追求“搶新聞”,導致輿論監督時出現失真或不夠嚴謹。鑒于上述特點,筆者以為,新媒體時代恰恰給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棲云微觀”公眾號主筆、著名專欄作家棲云明確指出:“輿論的力量可以推動法制、文明的進程。”棲云舉例稱,2016年5月初,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魏則西之死事件,通過輿論的推波助瀾,最終,越炒越烈,抖落出了“莆田系”醫療機構的丑惡面目,一場全國性的行業洗禮風暴拉開序幕。
棲云的觀點道出了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力量。輿論監督仍然是傳統媒體一大不可缺失的致勝法寶。那么,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哪些問題是我們需特別注意的呢?筆者歸納出了“四個把握”。
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時機把握特別重要,不可慢條斯理,亦不可操之過急,簡言概之,就是輿論監督要符合當下形勢的發展需要。
斯言道出了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訣竅所在。
筆者所理解的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時機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主管部門想解決的且容易解決的問題可以進行輿論監督。這點是輿論監督的一大要點。二是相關部門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盡可能不做監督報道。因為條件不夠成熟,時機不到,我們就該事件進行監督報道,很可能吃“夾生飯”。最終的結果是政府相關部門一時找不到解決辦法,報道媒體亦無法得到滿意回饋。這就導致監督力量大打折扣。
某報記者采寫《查個信息咋就那么難?》這組輿論監督報道就屬于第一個類型。該地信息查詢系統上線本來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可是,上線時間不長就出了問題,系統端口擁堵,信息無法查詢。記者采訪報道了此事。結果,見報第二天,主管部門就安排專業人員重新調試查詢系統,更新了部門軟件,問題得到了順利解決。這組輿論監督報道的時機就把握得比較到位。
2016年5月3日,《沈陽晚報》發表《團購去游鳳凰山,上山無票回家險無車》,批評了“五一”小長假期間個別旅行社欺客的現象。這篇報道時機把握得就特別到位。因為,“五一”小長假過后,旅游等相關主管部門開展了廣泛征集線索、查處違規旅行社和景區的行動,《沈陽晚報》報道可謂恰逢其時。果然,這篇報道見報以后,相關部門迅速調查、處理此事,問題最終得到圓滿解決。
2016年5月5日,《沈陽晚報》發表題為《團購網站承諾盡快給游客退全款》的接續報道,稱網站已正式向游客道歉,承諾“在最短的時間內悉數退還全部費用。”
患者的手臂長瘤,醫生得給他醫治,甚至是打麻藥、動一次大的手術。醫生當然不能草率地鋸斷患者的手臂。這個時候好醫生的主要責職是幫患者找到病因、找到藥方。
這番話正是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精髓之處。
筆者在新聞業務培訓會上多次強調:輿論監督必須注重建設性,就是說,不就能把事情弄壞,得把事情弄好,得解決存在的問題。
輿論監督事實上一直存在諸多誤區。其一,記者以“法官”自居,動不動就搞所謂的“媒體審判”,導致輿論監督失去公信力。某地發生一起“家暴”事件,記者先入為主,憑自己的主觀好惡下了“判決書”,報道中強烈譴責男子毆打妻的罪惡行徑,甚至男子解釋的幾句話都被記者在文中寫成“狡辯”。但事實真相并非如此。原來,女子長期好吃懶做,經常夜不歸宿,男子氣極之下將妻子推倒在地。其二,個別記者視輿論監督為發泄不滿情緒,甚至是泄私憤的工具,這樣,輿論監督失去了正確的立場,失了真,變了味。其三,記者錯誤地認為輿論監督就是負面的,就是帶有較強破壞性的。
以上是記者在輿論監督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此,筆者需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記者首先是一名普通市民,是一名普通的社會建設者、城市建設者,絕不能當“破壞者”。記者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
居民樓漏雨是居民傷腦筋的事。《沈陽今報》記者是怎么報道這件事的呢?2006年6月,《沈陽今報》記者接到讀者投訴之后,采寫了一篇言辭犀利的報道:《居民樓漏雨誰來管》。值班領導看完稿件之后提出了幾點意見:一是記者行文語氣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二是記者未采訪房產部門;三是記者采訪還不夠細致。這樣的報道發表出來可能會激化居民和房產部門的矛盾。記者在值班領導的指導下重新采訪房產部門。當天,記者和房產部門工作人員一起深入社區,找到職能部門,專門召開協調會。結果,問題順利解決,原本立意輿論監督的“批評稿”變成了一篇解決問題、充滿正能量的稿件。
“棲云微觀”公眾號主筆、著名專欄作家棲云指出,“輿論監督其實就是一次新聞事件轉化的進程,我在報道中,努力弱化輿論監督的氣氛和色調,以一種溫和、平靜的心態,樸實、客觀的筆法,盡可能地報道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臺前幕后,絕對不是高高在上地進行所謂的監督。”
棲云的觀點針對性、指導性很強。在工作實踐中,筆者發現,一些記者,尤其是年輕記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憑借滿腔“激情”進行輿論監督。他們嫉惡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輿論監督講究的是以理服人,不是什么“情緒服人”,監督報道“激情”過度反而不妥。
“我們寫的文章觀點可以尖銳、深刻,可以刺痛人的心靈,不過,尖銳、深刻必須幫助人絕不能傷害人。這就是文章的奧妙之處。”因為憑借滿腔“熱情”采寫輿論監督報道,事實判斷很可能會出現失誤,所以筆者在進行輿論監督報道地過程中,格外講究輿論監督報道技巧:筆者明明采訪了十成,可能只寫九成甚至七成,給自己留有充分的回旋空間。那種“采訪九成寫十成”,甚至“采訪六七成寫十成”的方法萬萬不可。
例如,商場存在某種普遍不良現象,筆者認為,可以批評問題比較突出的個別商場,“以點代面”,不宜“全面打擊”。
雖然輿論監督需要記者的激情熱情,但是激情熱情并不能和失去理性劃上等號,更不能和情緒化劃上等號。
某記者采訪超市賣臨近保質期食品的新聞,起初,記者帶有個人偏見,認為這種食品不宜出售,就寫了一篇“立場鮮明”的批評稿。值班領導認為,超市賣此類食品并無明顯不妥,只是提示工作做得欠佳。后來,超市方面聽取記者意見,撤下臨近保質期食品,統一擺進“臨近保質期”打折食品專柜。
冷靜還可避免輿論監督失實。某報實習生在采訪中發現一家飯店在賣“國家保護動物”孔雀肉。指導記者聽了實習生的話不以為然。因為記者知道孔雀并不都是國家保護動物,有的是可以食用的。記者就讓實習生求證了專家。結果,專家看了照片后說,飯店賣的是藍孔雀,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近些年國內大量養殖,可以觀賞,亦可食用,不是“國家保護動物”。
輿論監督對象的行為多數是違法的或是不符合規定的。因此,輿論監督記者可以熟練地掌握國家和地方各種法規、紀律和政策等,巧借各路“東風”,好好保護自己,巧妙避開各種報道風險。
這樣做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記者在采訪中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有力保障。近年來,記者采訪輿論監督稿件被打、采訪器材被砸事件屢見不鮮,記者人身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二是稿件需把握的尺度和政策導向可以得到保障。政策、法律、法規就是記者采寫輿論監督稿件的后盾。三是稿件的質量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為稿件得到了國家和地方各種法規、紀律和政策的強有力支持,所以,稿件質量一定會突飛猛進。
筆者總結了如下4個方面的策略。
1)記者進行輿論監督報道盡可能借助“法律力量”。例如,礦難、員工工作期間傷亡事故、廠房倒塌等重大安全生產事故與事故責任倒查制度、安全生產法規結合起來;居民的房產利益受損事件與《物權法》、地方相關拆遷法規結合起來。案例:某報記者采訪了某開發公司野蠻拆遷居民房屋的稿件,在編發過程中,編輯動了心思,在稿件醒目處配發了一條政府有關打擊強拆的法規:野蠻強遷將被重罰。這個鏈接可謂神來之筆!開發商原本想就此篇報道“興師問罪”,可是,“野蠻強遷將被重罰”這條法規的配發,讓他們難以狡辯。
2)記者可借助一些重要的節日、紀念日等進行輿論監督。例如,“五一”期間,一些企業違反勞動法,工人權益受到較大損害,這個時間突出報道這方面的問題效果就會很明顯。“三八”期間則可重點關注婦女權益問題。
3)輿論監督可在有關執法部門的某次專項打擊或查處行動期間進行。例如,國家或地方啟動集中查處黑校車行動,那么,記者就可以策劃借勢進行查訪黑校車的輿論監督報道,這樣,可謂巧借“東風”,師出有名。
4)記者配合執法部門行動。某報記者策劃了一次暗訪飯店賣地溝油水煮魚的大行動,起初,他們以應聘的名義進入飯店工作,通過后廚暗訪、偷拍、和廚師“套話”等,掌握了飯店賣地溝油水煮魚的最直接的證據,然后,配合執法部門一舉“端窩”,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楊梅.淺析如何做好電視輿論監督類新聞欄目[J].新聞研究導刊,2016(4).
[2]來穎杰.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在建設性輿論監督中的作用[J].視聽縱橫,2015(6):6-7.
[3]張淑華.試論網絡圍觀的輿論監督功能及其發生機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9):46-50.
G2
A
2096-0360(2016)13-0013-02
劉 鎮,沈陽晚報經濟新聞中心主任、主任編輯,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