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馨蘭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 610059
新媒體的發展對較權威傳播學理論的沖擊
楊馨蘭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 610059
在當今這個數字化媒體時代,各類的信息,觀點,評論可以得到無限地放大和快速地傳播,傳播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傳統的傳播學理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以“沉默的螺旋”“知識鴻溝”理論為例,文章講述了新媒體發展對傳播學較權威理論的撼動與沖擊。
新媒體;傳播學;沖擊
1.1“沉默的螺旋”理論概述
最早的概念來源于德國的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她1980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詳細闡述了她的觀點。
諾依曼在1965年聯邦德國進行會議選舉時發現,競爭雙方,也就是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教民主和社會聯盟。整個選舉過程中,兩方的投票數一直膠著不下,但是最后投票之際,發生了變化,后者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而且將差距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由此,她總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有三種假說。
第一,個人意見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人是社會的動物,只有處于優勢是才更加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反之沉默。
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一方沉默,一方的優勢則會增強。一方大膽地表達觀點,一方越來越沉默。
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強制人們聽從“優勢意見”。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識三者一起互相作用形成輿論。
1.2新媒體的“減壓效應”
新媒體優勢眾多,互動性成為其不得不說的優勢之一。人們可以通過一塊“屏”做到實時的信息分享與交流,個性化得到更佳的表現。當然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有50個人,你對一個問題的看法與眾人都不同,你敢站起來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嗎?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提出與眾人相反的意見會承受極大的壓力,選擇“妥協”的做法可以使壓力得到釋放。當“表達的欲望”受到壓力的挾制時,正迎合了“沉默的螺旋”理論,人怕被孤立而選擇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的情況。但在數字媒體的推動下,人表達自己觀點承受的壓力卻在逐漸的減小,當你通過一塊“屏”表達觀點時,你卻勇于大膽表達不同意見。究其原因是數字媒體為你做了“減壓效應”。不同觀點的人變為了一種“數字”,就像有些信息下面“拍磚”“點贊”旁邊的數字一樣,而優劣意見更不能明顯的體現出來。對于這一個觀點我將舉例詳述。
事發在成都,根據監控記錄,2015年5月3日下午2點13分,一輛紅色的Polo轎車逼停一輛紅色現代轎車。Polo轎車男車主,沖到現代轎車駕駛室旁,毆打現代轎車女司機數分鐘。
女子逃脫無果,好心司機前來勸架被打傷。周圍市民漸漸圍上來后,男子試圖開車離開,但被市民擋住,直到警察到來。剛開始輿論呈現一邊倒的趨勢,公眾紛紛指責男司機粗暴無禮,應該追究刑事責任,屬于故意傷害,為男司機辯解的只是寥寥。然而一個聲音卻打破了僵局。男子通過“成都交警”公眾號曝光了完整的視屏資料,稱女子違章變道,兩次逼停自己的車,使車內的孩子受到驚嚇,女司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輿論再次傾斜,兩種觀點出現了膠著趨勢,一方認為女司機有錯在先。另一方認為,男司機屬于故意傷害,不論女司機是否有交通違法行為都應該受到重罰。最終兩種觀點也沒有分出伯仲,最后法律給予了公正的判處。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優勢和劣勢一旦形成,也不一定就是不可更改的,并不存在絕對的“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現象。我們可以假設,為什么男司機勇于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還提出自己的觀點?因為新媒體給予了他“減壓效應”。如果他通過傳統的媒體例如電視、報紙,他受到的壓力會成倍增加,因為他將受到多方的檢驗和論證,畢竟傳統媒體的把關更加嚴格。
由此本人總結出如下假設:新媒體的發展對于傳播學“沉默的螺旋”理論構成沖擊。新媒體使提出相反意見的“壓力”大大減小,使優勢與劣勢并不絕對,也削弱了人們害怕被孤立的意識。
2.1“知識鴻溝”
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提出的,在1970年發表的《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知識溝假設(knowledge-gap hypothesis)”,從1979開始的許多試驗中建立了經驗社會的理論假設①。
其基本的觀點是由于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的不同,社會地位高經濟條件好的人更容易獲取信息,他們的渠道更廣,獲取的信息量也更多,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這些群體和獲得信息量少的群體差距越來越大,也就是“知識鴻溝”越來越寬。同時也對大眾信息傳播的均衡性,公眾獲得知識的平等性、公平性提出了質疑。
“知識鴻溝”真的就那么不可跨越嗎?一旦形成就不可能更改?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高的人是否就比別人獲得更多更好的信息呢?新媒體的發展給普通人一次“減鴻機遇”。
2.2新媒體讓“不知道到知道”的時間更短,成本更低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渠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人們接觸媒介并獲取知識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一系列研究探討了新媒體作為傳播的新渠道如何影響知識的獲取及知識溝的變化。
首先,在新媒體時代,經濟水平對人們獲取知識的限制大大減小。“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重視對知識的保護,也就是對知識專利的保護。”人們想要獲取某種知識要付出一定的價值,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來說,新媒體也可以幫助他們接觸到知識源,經濟條件對他們的限制越來越小,這就造成了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的人之間知識溝的擴大比原來輕微。
其次,對信息的使用的不同。人們使用大眾媒介的動機、興趣、偏好等的不同,對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不同的個體來說,他們可能在對于知識的選擇上有所不同,比如農民會更加關注農業知識,對于商業人士更多關注經濟的新政策之類的。但是他們在知識量上并不能說有絕對的巨大差距。因為查詢、獲取一個知識的時間和成本是在大大減小的。
由此推論,新媒體的發展使“知識鴻溝”理論受到了沖擊,對于現在的人來說獲取知識的成本和時間是在大大減小的。網絡其實加大了對知識公平的推進。不再把知識鎖在圖書館,或者掌握在小圈子里。而是更加公開公平的呈現在大家面前,獲取變得容易。
“知識鴻溝”真的就那么不可跨越嗎?一旦形成就不可能更改?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高的人是否就比別人獲得更多更好的信息呢?這些問題需要得到深入的探討。新媒體的發展給普通人一次“減鴻機遇”。
本文以“沉默的螺旋”“數字鴻溝”理論為例,探討新媒體發展對傳播學較權威理論產生了撼動與沖擊。
注釋
①電子文獻 百度 “知識鴻溝”定義。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G2
A
2096-0360(2016)13-0020-02
楊馨蘭,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