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明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黨委宣傳部,廣東廣州 510640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報創新發展研究
陳偉明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黨委宣傳部,廣東廣州 510640
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及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紙媒體受到了很大挑戰。文章試通過分析當前大學校園媒體發展現狀和校報面臨的困境和發展機遇,指出媒體融合是校園媒體未來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并借鑒社會媒體在媒體融合方面的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校報發展創新的策略。
“互聯網+”;高校校報;新媒體;融合
校報作為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通過其新聞報道和思想宣傳,記錄了學校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歷程,反映和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歷史文化傳統和師生精神風貌,是校園媒體的主導力量,是學校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和傳播校園文化的主要載體。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校報與其他傳統媒體一樣,受到了來自校園網、微信、微博、App等新媒體的沖擊,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意味著在“新常態”下,互聯網已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高校校報只有適應了新形勢下的發展,實現理念、內容、方法、手段、業態、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的創新,才有可能有效應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挑戰,在校園師生群體中實現新聞輿論的有效傳播。
1.1校報功能逐漸減退,一元主體傳播格局被打破
隨著新媒體興起,各種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已經深入到高校校園的各個角落,使人們接觸信息的容量達到無限,信息更為快速傳播,高校師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迅速化和便捷化,校園媒體也從原來的以校報為主體的單一傳播格局演變成為全媒體的多維傳播格局。校報在經歷了校園廣播、校園電視等媒體的挑戰之后,又面臨著校園網絡、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的挑戰,其主流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擠壓。
1.2校報引導力不斷被沖擊,影響力不斷被弱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進一步向用戶端轉移,各種資訊都能即時、迅速出現在計算機、手機、電子屏幕上,通過校園網、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隨時隨地更快地發布和獲得信息。長期以來,校報呈現給師生讀者的印象是一副固有的“老面孔”,直接導致高校校報抓不住讀者,其輿論的引導力、影響力不斷被弱化,難以滿足受眾需求。調查顯示,校報在師生中受歡迎程度普遍不高。
1.3校報讀者閱讀習慣不斷改變,數字化勢在必行
根據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人們日益習慣于在網上查詢資料、購物、娛樂、就業兼職和運營商通訊增值業務等,面對以技術手段數字化,傳播過程互動性為特征的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傳統媒體受到迅猛的沖擊,報紙首當其沖。但校報作為校園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穩定性使其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校報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校園新媒體相互融合,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并彌補自身不足,開發數字化校報,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2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報的發展機遇
1)高校校報在高等教育的不同發展時期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并將在新一輪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中更加凸顯。校報作為高校一個重要的新聞媒體,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它是解析高校辦學理念與發展目標,推動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在培養師生情操、提高他們的思想積極性以及提高師生員工的審美情趣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必須深刻的認識到高校校報在高校管理當中的積極作用,并在管理工作中合理提高校報的地位,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大改革、大發展、大提高的今天,高校校報應當抓住全面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推動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契機,本著使命感自覺承擔重要責任,在新形勢下繼續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主陣地,高度關注思想引領工作,弘揚主旋律,形成校報自身的話語體系,讓報紙更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推動高校校報更好地發展。
2)校報憑借著自身紙媒體資源優勢和高校人才、科技優勢,將在“互聯網+”的助推下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高校校報雖然在時效性、交互性、傳播范圍和視覺沖擊力方面不及校園網絡媒體,但其作為紙質媒體自身具有的真實性、權威性、貯存時間長和重復翻閱等優勢,其最大優點還在于它的文字表述更符合人們的抽象思維習慣,使人的思辨更精煉、豐富和深刻,這也是其與其他校園網絡媒體的最大區別。同時,高校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散地,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占著高新技術“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擁有先進的校園局域網、移動應用平臺、大數據平臺、業務系統平臺和無線網絡全覆蓋等校園信息化設施和技術,擁有一批高素質的網絡技術、媒體技術人才和能經常上網瀏覽信息的師生讀者,這就從物質技術人才受眾上為校報在“互聯網+”時代創新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
1)借力互聯網推動新媒體轉型,實現校報數字化。整合全校報刊、電視、廣播、微信、微博等媒體資源和網絡技術資源,成立隸屬于高校黨委宣傳部或校報編輯部的學校全媒體新聞中心,建設以集紙質端、PC端、手機端、App端、微信端、微博端等為一體的全媒體新聞采編發布平臺。將校報從過去“一次生產,一次利用,單一發布”的傳統生產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發布、多層次生成,多媒體傳播”的全媒體生產模式轉型。學校全媒體新聞中心通過自己的采編人員、學生記者團和通訊員隊伍等將全校各種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建立一個統籌各傳播載體的策劃、發布和編輯平臺,各種校園新聞資訊通過平臺進行匯集、分派,為校園各類媒體提供特定的稿件服務,將報紙的深度、網絡的廣度和手機的速度融為一體,實現校報的全媒體生產、全介質傳播和數字化發展。
2)借鑒新媒體打造全媒體隊伍,實現校報人才優化。隨著高校校報的全媒體數字化發展,這就要求高校在鞏固現有傳統媒體辦報人才的同時,有步驟、有重點地加強新媒體業態相關的內容生產、技術實現和運營管理等各類人才的挖掘、儲備和開發,逐步實現校報編輯人才技能結構從以采編和辦報為主向兼具一流新聞素養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能的轉換,著力培養和提升采編人員的網絡表達能力、與用戶的互動能力、對數據的分析能力、即時播報能力和掌握攝影、攝像、音頻、簡單網頁制作、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媒介融合新聞產品的編輯與制作等多種能力,努力打造成為集全媒體新聞記者、多媒體網絡編輯、互聯網監管員等多種角色于一身的校園媒體采編隊伍。
3)借助全媒體重構全新受眾觀,實現校報精品化。隨著高校校報的全媒體數字化發展,校園新聞資訊的傳播速度更加迅速、深度報道更加便捷、與讀者的互動更加密切,并能隨時隨地通過不同傳播載體獲得校園信息資訊,實現同一新聞素材可以根據受眾在文字、圖片、視頻、內容篇幅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和特點,在各類校園媒體媒介中做到“量身定制”和全覆蓋,提供形象化、細致化、全面化的校園信息資訊,大大增強了校報的可讀性、時效性、交互性和親和力,從而使得不同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聯結構獲得重構,最終形成一個新的受眾觀。在當前數字化背景及環境下,校報發展不但要依靠技術,更加需要重視校報自身的質量,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更多的關注學校實際生活,貼近校園生活,以師生讀者作為主要受眾,積極開辟受師生歡迎的欄目,深入到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當中,充分發揮其“號角”和“旗幟”的功能,努力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精品校報。
[1]繆迅.高校校報應對“第四媒體”對策淺議.[EB/OL]. [2015-07-29].http://www.shedunews.com/shiping/ dujia/2015/07/29/1852760.html.
[2]陳文麗,孫國紅.淺談全媒體戰略下新聞報道模式轉型[J].今傳媒,2013(9):94-95.
G2
A
2096-0360(2016)13-0077-02
陳偉明,編輯,研究方向為編輯出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