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嬌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應對策略探究
嚴 嬌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伴隨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出版已經成為新聞出版界的發展趨勢。大學出版社作為當今出版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得天獨厚的內容、人才資源優勢,學術出版是其核心競爭力。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數字閱讀市場蓬勃發展,大學出版社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彰顯自身的核心價值,堅守與突破傳統紙質書出版,實現數字化轉型。面對新業態和新形勢,各大學出版社從數字出版意識、人才培養、盈利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逐步找到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出版模式,拓展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實現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應對策略
近年來,隨著數字閱讀方式的普及,數字出版產業收入逐年攀升,催生出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新業態。當數字化浪潮波及出版行業,引起圖書載體、銷售平臺、閱讀平臺的變化時,如何迎接技術革命挑戰,有效延伸其產業價值鏈,是出版社必須思考的問題。大學出版社作為我國出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數字化轉型還處于起步階段,或者探索成長時期。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大學出版社不得不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堅守與突破傳統出版模式,本文詳細分析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優勢、困境,并提出轉型的應對策略。
與其他非大學出版社相比,大學出版社雖然在規模和財力上不及大出版集團,但依托所在大學的教育、人才、內容資源優勢,在出版數字化轉型中具有獨特優勢。
1.1內容資源優勢
大學出版社以大學為母體,傳播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出版社具有獨特的內容資源優勢。大學的學科、科研、品牌優勢形成了大學出版社開展的教材選題開發的最大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優勢。學術型數據庫產品是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盈利來源之一;大學教材教輔出版也是一大優勢,整合各方面的資源,自主開發滿足高校專業需求的教學用書。比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依托對外經貿大學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工商管理、商務外語等方面的學科內容資源優勢,組建了經濟管理圖書事業部、商務外語圖書事業部、文法圖書事業部,確立了“以我為主,資源外借”的方針,充分挖掘了高等院校教育資源優勢。大學出版社應該利用學校的專業特色,打造具有行業特色、高品牌知名度的出版社。
1.2人才資源優勢
大學出版社依托所在大學,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作為高等人才培養的匯聚地,大學出版社可謂近水樓臺,往往更能培養出具有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出版編輯人才。所以相對而言,大學出版社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大學出版社的歷屆社長一般由所在大學任命,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多數編輯人員是大學專家教授,具有扎實的學術專業知識,在數字化轉型中更易掌握互聯網數字產品研發制作,大大節省了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出版方面具有專業話語權與權威性,所以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也多由行業知名的大學出版社負責出版。因此,大學出版社可以利用所在大學聚集人才資源,充分發揮學術優勢,進一步為出版數字化轉型奠定人才基礎。
1.3讀者作者資源優勢
在“內容至上”的泛媒體時代,信息內容與受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資源決定出版社的發展優勢。一直以來,大學社是以服務高校科研與教學為宗旨的學術性出版機構,教育出版、學術出版和大眾出版是其主要的業務板塊,其讀者群較為穩定,主要是行業專家、高校教師以及學生群體。數據顯示,中國數字閱讀群體主要集中在18~45歲的用戶,且高學歷者的比例較高,這將為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提供良好的受眾基礎[1]。從作者隊伍看,大學出版社教材教輔編寫具有優質稿源,專家教授學術稿源資源豐富。學術出版的數字化,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紙質書變成電子書,最重要的還是在內容資源的數字化,因校制宜地開發具有校園品牌特色的數字內容。大學出版社優質的作者隊伍為獲取優質稿源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打造專業學術特色,這是一般大眾化的出版社很難做到的。
2.1數字出版意識欠缺
互聯網提供的海量數字化信息,對于以提供內容為主的傳統出版業構成一定的威脅。目前許多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拘泥于傳統出版發行方式,缺乏數字出版意識,擔心跨介質的多媒體出版物同時上市發行,會影響紙質圖書的市場。一些實力較弱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認為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不清晰,數字化平臺建設投資較大,對數字出版仍持一種觀望態度,沒有什么實質性進展。數字出版實際已然成為行業發展的大勢,相比之下,很多大眾化出版社卻已開始“搖旗吶喊”,積極投身數字革命,強化多元出版能力,探索新型的盈利模式。目前大學出版社出版產品數字化率低、電子書刊在出版收入中占比太低、數據庫建設不健全等問題都與傳統的出版人缺乏對全流程數字出版的深入認識有關[2]。
2.2數字版權保護問題亟待解決
在數字出版實踐方面,大學出版社與大眾出版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在發展數字出版方面面臨一些困境,如網絡侵權盜版、數字版權歸屬模糊等版權保護問題亟待解決。我國目前保護數字版權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對數字產品的付費使用缺乏統一的標準,造成未經許可轉載使用他人的作品或是復制分享鏈接肆意傳播等行為泛濫,原作者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障。網絡傳播的匿名性特點使打擊數字盜版問題的困難更大,成為影響數字出版業發展的障礙,因而數字出版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版權保護問題。由于數字出版相關的網絡信息傳播權法律概念提出不久,數字版權糾紛層出不窮。若要對大量已出版的紙質圖書進行數字化開發,重新聯系著作者、簽訂合同獲得授權,這無疑是一項人力物力耗費巨大的工程。此外,相隔多年存在作者信息不詳或聯絡不到的情況,要獲得授權的難度很大。傳統大學出版社為防范經營風險,數字化轉型步伐遲緩。
2.3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短缺
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傳受主體更加靈活多元,傳統出版業面臨新的挑戰。大學出版社長期受到政策扶持,擁有豐富的書號資源,是長久生存的保證,但也成為缺乏創新突破意識的癥結。隨著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政策不斷推進,數字出版人才儲備不足、人才培養難以適應行業需求等問題制約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數字出版是指采用二進制的數字技術從事出版活動,對技術設備和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由于大學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脫節等問題,熟悉數字出版管理、產品研發的高級復合型人才非常緊缺,阻礙了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目前很多出版社的數字技術部門成立不久,企業內部未實現工作流程的數字化,人員素質和技術支持都達不到要求,在產品開發與數字產品流通方面能力較弱。如果不盡快解決人才和技術問題,面對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將難以實現數字出版的可持續發展,生存空間也將遭受擠壓。
3.1強化數字出版意識,積極推進版權保護
在信息時代,原有的出版與發行方式不能符合數字出版的要求。傳統出版人應抓住數字出版機遇,樹立正確的數字出版意識。結合大學出版社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利用創新思維策劃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數字產品。此外,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需要編輯具有整合資源的意識和學習意識,從編輯思想與技能轉變、組織與業務調整方面不斷進行數字化探索,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打造優質的數字產品[3]。
數字技術的發展將信息內容與讀者建立起有機關聯,使各種信息的共享更加便捷,公眾希望免費獲取到自由度更高的信息與版權人希望加強作品專有權保護愿望存在一定沖突。由于互聯網信息復制的便捷性,相比于傳統紙質出版,數字出版領域的盜版問題更為嚴重,這嚴重損害了作者以及出版社的利益,進而影響了產業的良性發展,因而大學出版社在推進數字出版過程中必須加強版權保護意識。在數字出版時代,作者、出版社、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應簽訂有效的版權保護協議。作者與出版社的合作能夠提高數字出版的簽約率,兩者可通過具體商談電子版權的收益與分配問題,積極尋求更多的數字出版盈利機會。
3.2依托資源優勢,實施復合出版戰略
互聯網時代并沒有改變出版社的核心價值是內容資源,對于數字化轉型,傳統的大學出版社應利用數字技術輔助傳統出版,使新技術成為支持內容產出的手段。復合出版是在跨媒體出版等概念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強調“內容與形式的分離”,以先進技術為驅動,與內容建設相結合,實現資源升值。數字復合出版是數字制作技術在出版領域應用的體現,支持多重產品和服務形態的全流程、數字化、自動化的按需出版方式[4]。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將振興現代出版業的工程列入其中,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3月啟動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該工程實現不同出版形式、業務流程、上下游產業鏈以及各種產品和服務形態的復合。其中有7家大學出版社入選成為試點單位,得到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
相比之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受到資金和規模等方面的限制,在數字化建設中面臨巨大挑戰,于是加強對外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出版業外的相關行業合作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大學出版社可以通過與數字出版運營平臺或者亞馬遜、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增加其數字產品的流通量和閱讀量,促進數字產品的銷售,進而為自身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3.3組建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隊伍
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對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化建設至關重要。數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備三大能力,首先,要對圖書出版、報刊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對技術有一定了解,但是并不需要精通;最后,要具備較強的網絡運營和策劃能力。高校編輯出版專業應改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數字化技能培訓并在出版單位實習。此外,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出版產業鏈上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根據實際需求組建適合自己的數字出版人才隊伍。例如:2012年北師大出版集團整合出版社資源成立了數字出版部,搭建數字化平臺,從技術、平臺、終端等不同角度全面介入,積極研發數字系列產品,圍繞圖書和教材的數字產品的開發,組建起一只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隊伍,他們既有從事出版事業的豐富經驗,又熟悉數字出版物流程。
我國大學出版社發展數字出版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大學出版社一方面依托于高等教育,積淀了豐厚的出版特色資源;另一方面,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數字化轉型后盈利模式存在村在欠缺,產品全面推廣的機制不健全。但我國產業政策不斷推動下,國家啟動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大學出版社發展數字出版的前景是光明的。在新的業態環境下,大學出版社應審時度勢,明確自身定位,主動出擊,從經營思路到經營方式上做出適時調整,在堅守傳統學術出版的同時不斷突破創新,提升我國學術出版的品牌號召力。
[1]羅時嘉.專業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之路[J].出版廣角,2010(11):17-18.
[2]何戈,時應征,耿東鋒.淺議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出版中的定位[J].出版廣角,2011(1):58-59.
[3]郭欣.我國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突破之路[J].現代出版,2013(5):41-42.
[4]劉剛.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對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3):154-159.
G2
A
2096-0360(2016)13-0096-02
嚴 嬌,北京印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