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姚欣欣
創始人如何利用雙重資本維持企業控制權
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姚欣欣
在企業的初創期,由于其他股東對創始人的信任,會跟隨創始人的領導,然而隨著公司的壯大、機構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利益分配沖突會越來越明顯,創始人的控制權會隨之出現危機。控制權的爭奪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正式制度下的股權資本控制,另一方面是非正式制度下的社會資本控制。本文通過一些企業來分析創始人如何利用雙重資本維持企業控制權。
股權資本 社會資本 控制權
在當今社會中,公司一般都交給初創者進行治理,一旦出現決策或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其他股東很可能排擠創始人,所有者與創始人的控制權奪取戰可能引發兩敗俱傷,公司隨之要承受部分風險。回顧以往的控制權爭奪戰,如百度、阿里巴巴、雙威教育、搜狐、1號店等,我們可以看出股權比例所起到的作用。股權占有率較高的股東會擁有更多的委派權,通常在奪取戰中會贏得戰爭。然而,另一個趨勢出現在最近的一些案例中,如草原興發、國美電器、雷士照明等。社會資本在爭奪戰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創始人自身擁有的社會資本替代了股權資本,在爭奪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處于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企業會廣泛出現控制權奪取的情況,控制權奪取不但會侵害股東的權益還會降低企業價值。本文從雙重資本的角度探討創始人對企業控制權的維持問題,不僅有助于創始人對企業維持控制權,更有助于降低公司治理成本,完善治理機制。
Berle和Means(1932)提出,通過行使法定權利影響多數董事的決定權可以實現控制權。控制權同時對某些董事具有實質性的選擇權,并且可以控制企業的資本和企業的利益分派。周其仁(1997)提出,控制權主要表現在經營決策上,也就是能夠操縱企業資本進行投資和運營[1]。劉斌和劉毅(2011)提出,企業成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在此期間公司必須進行多元化管理。企業進行大規模融資、吸引投資、聘用經理人等,就會經歷改革轉型、創始人的控制權就會被削減和替換[2]。創始人對企業的控制權表現在對董事會的作用上,企業內部職能部門的設立和制約會間接改變創始人的控制權。仲繼銀(2000)提出,隨著外部投資者的股權比例增大會在企業中產生作用力,從而獲得一定的控制權[3]。
在過去的研究中,股權資本有著較強的適用性和解釋能力,但也有學者注意到單一的股權資本無法解釋家族上市企業的終極控制權。高闖和關鑫(2008)指出,當股權結構不再單一時,股東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再單純時,憑借單一的股權資本來評估和解釋控制權將過于片面[4]。Huddart(1993)提出,社會資本(以彼此間的社會關系和所處社會的規范原則)會組成一些“橫向聯系”,從而作用于一些具有較強社會實力的人群[5]。趙晶和關鑫(2010)指出,和企業持久協作的互惠企業是創始人長久運營創造的社會資本,這是其他股東不具有的,正面的社會資本可以提升創始人的控制權奪取能力[6]。
在現在的公司治理過程中,創始人應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資本利用能力,加強法律方面的防備。有限合伙企業在中國屬于比較新的形勢,普通合伙人具有管控能力,然而有限合伙人并不具有這種能力。在企業融資時,可以將股東放在有限合伙人中,使之間接持有企業股權。創始人可以通過控制有限合伙人從而控制企業。根據有關研究發現,綠地集團就是利用層疊的有限合伙,通過控制10萬元注冊的公司來管理約190億元的資本。另外企業還可以使用境外架構,利用“AB股計劃”,將股票分為A、B兩個系列,A股由機構與公眾所有,B股由創業者持有。A、B兩個序列設定不同的投票權。比如Facebook、谷歌與百度等將A股每股規定為1個投票權,B股每股規定為10個投票權。近幾年聚美優品、京東等也是采用這種雙層股權結構。如京東的股權合約,劉強東團隊擁有的股本,每股具有20個投票權,其他人的股本,每股僅僅擁有一個投票權。即使劉強東的團隊只擁有大約20%的普通股,在AB股計劃的方式下,也能保證他們在決策重大議案時具有絕對的發言權。企業控制權之爭通常體現在董事的任命和除名上,倘若創始人以外的人沒有任命或者除名的權限,就很難爭得企業的控制權。1999年,馬云創辦阿里巴巴,他與其他高管以及投資者構成強大的“阿里巴巴合伙人”。通過阿里的股權書也可以發現,“阿里巴巴合伙人”擁有獨家任命權力。在馬云、蔡崇信與雅虎和軟銀擬定的合約中,在未來雅虎和軟銀要認可“阿里巴巴合伙人”任命的董事。與阿里巴巴相同的還有京東,在京東的股權書中,董事會為9人,其中老虎基金、Best Alliance、Strong Desire和DCM分別有任命一名董事的權力,而劉強東以及管理團隊則有任命5名董事的權力,并且有權力任命董事會主席,這樣,劉強東和他的管理團隊便可以很好地維持自己的控制權。
除了使用雙層控股權結構和“合伙人制度”以外,創始人融資時還要減少“引狼入室”的概率。比如1號店,引入平安作為投資者以后又引入了沃爾瑪。沃爾瑪第一次擁有了17%的股份,第二次是50%以上,第三次便買走了全部股份,至此于剛徹底出局。除了1號店,還有雷士照明和俏江南,他們的投資者不僅擁有投資的目的,還具有一定的戰略目的。在選擇合作伙伴時,企業要全面分析合作者的信息,盡量避免引入戰略性的投資者。戰略性投資者的目的會比財務投資者的目的更加深遠,通常愿意以更高的價格投資,如果創始人引入戰略投資者,為維持控制權,應在股東會或者董事會方面做出相應的要求。
2005年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與杜剛、胡永宏由于經銷商關系產生了分歧,吳長江以8000萬元讓出全部股份后徹底離開企業。不久,吳長江便在經銷商的變節下重新回到企業。繼2012年閻焱擔任董事長、張開鵬擔任首席執行官后,在召開的集團高管會上,高管人員、職工、經銷商以及供應商都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再次表示讓吳長江重返。接下來甚至出現了辭職、罷工、停止進貨和供貨的現象,最終以吳長江的再次回歸結局。以往終極股東都是憑借持股管控公司的,而在雷士照明的前兩次控制權奪取戰中,能夠看到社會資本在維持控制權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創始人利用社會資本成功奪回了對企業的控制能力。隨著風險投資的逐漸興起,在未來越來越多的股權問題上,創始人應該高度重視社會資本,股權比例的優勢可能也會面臨控制權受到挑戰。在企業的未來生產經營中如果產生內部沖突,不宜單獨憑借股權優勢,更重要的是完善內部制度,逐漸改善。
在公司的經營與擴大過程中,創始人應該時時關注股權變化。初創企業不能盲目地尋求融資對象,應合理篩選避免存在共同的競爭性融資對象。適當選擇上市場所,在遵守制度的條件下,適當運用當地法律和優勢,設計合理的利潤分派制度和股權結構,盡可能保護創始人的股權有利地位。在保有股權優勢的同時,時刻謹記企業社會資本的重要作用,與企業各階層利益相關者保持正向的社會資本關系,時刻警惕社會資本具有變化性,創始人要審慎保護及穩固,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在企業控制權面臨危機時,創始人要學習適當利用社會資本來維護自己對企業的控制權力。創始人要起引領作用,遵守企業道德,不違法經營,與此同時要強化自身社會資本。
[1] 周其仁.控制權回報和企業家控制的企業[J].經濟研究,1997(5).
[2] 劉斌,劉毅.家族上市公司創始股東控制權問題初探——以國美控制權之爭為例[J].特區經濟,2011(6).
[3] 仲繼銀.積極投資者的崛起——美國機構投資者為何和如何參與公司治理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2000,9(10).
[4] 高闖,關鑫.社會資本、網絡連帶與上市公司終極股東控制權[J].中國工業經濟,2008(9).
[5] Huddart S.The effect of a large shareholder on corporate value[J].Management Science,1993(39).
[6] 趙晶,關鑫,高闖.社會資本控制鏈替代了股權控制鏈嗎?——上市公司終極股東雙重隱形控制鏈的構建與動用[J].管理世界,2010(03).
F406.72
A
2096-0298(2016)08(c)-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