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 瞿北航
中美低碳經濟發展比較研究
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 瞿北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長期高速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成績斐然。然而,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化石能源等常規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后果不斷凸顯。低碳經濟成為未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發展方向。本文通過對中美兩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與技術發展的梳理和對比,結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特點對癥下藥,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低碳經濟 國家政策 技術水平
全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受到全球氣候變暖、自然資源破壞的制約。因此,學術界對此的認識不斷地深入,關于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碳減排之間尋求妥協、創造雙贏的研究催生出了一種新的低碳經濟發展理念。
英國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它首開征收氣候稅、將溫室氣體減排納入立法文案,并且通過立法約束“碳預算”。低碳經濟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為特征的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接著美國、歐盟國家、“亞洲四小龍”、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進低碳經濟發展。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新興國家的中國在開放條件下發展低碳經濟有必要借鑒和吸收優秀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例如美國。
2.1中美低碳經濟政策與主張
(1)美國——振興美國經濟、占領下一個技術高地。美國在布什政府時期碳排放量持續排在全球首位,但其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不愿承擔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金融危機的爆發給美國經濟一記重創,振興美國經濟亟須創新低碳技術與新能源開發。
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從國家戰略高度積極應對低碳經濟發展,并不斷加大投入,積累了不少可貴的經驗與教訓,也涌現了像西雅圖、芝加哥、波特蘭等優秀的低碳城市。2015年8月奧巴馬推出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清潔能源計劃,旨在未來15年內美國發電廠碳排放目標相比較于2005年減少三成。美國多個州政府不得不限制、或將重心轉移到在技術上更高效的燃煤電廠。2016年7月美國白宮推出新的太陽能專案計劃“清潔能源儲金”,將在2020 年前,為全國的中低收入戶提供1GW的太陽能系統。
(2)中國——在危機中摸索發展的新機遇。20世紀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在保護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定事業如火如荼地開展時,我國才慢慢厘清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幾十年的不斷摸索和技術進步的推動,比較成熟的環境政策體系才慢慢形成。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被明確公開于《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該報告指出相較于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年預計下降四成到五成。2014年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將低碳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重申了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態度。
2015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通過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節能與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增加碳匯等工作,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顯著成效。
同日國家標準委發布11項溫室氣體管理國家標準,這11項標準包括《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以及發電、鋼鐵、民航、化工、水泥等10個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要求,于2016年6月1日起實施。
2.2中美兩國低碳技術水平
(1)美國——整體投入大、成效高。學術界還沒能給出低碳技術的明確定義。但其是對低碳經濟發展有巨大貢獻、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碳無形資產。美國著眼于對新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嚴密控制,并且在清潔能源的研發、智能電網的構建、新房屋及安置改造上的資金投入也毫不吝嗇。
例如美國在CCS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上投入研發資金1100萬美元。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密歇根海灘建一座大型燃煤發電廠,將二氧化碳(CO2)捕獲和封存,將捕捉到的CO2儲存在地下或海底上百年上千年;美國政府致力于發展智能電網,推動電網的現代化改造;投入160億美元,用于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全電動汽車以及為新型汽車提供電力的基礎設施和新型清潔燃料的交通運輸業項目。
(2)中國——技術研發總體有很大突破卻又遇發展瓶頸。我國“十一五規劃”確立節能減排工作以來我國的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包括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多聯產、超超臨界工藝、電池技術、建筑和工業節能、風能應用等尖端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拓寬應用市場。但是,低碳技術領域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數量跟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甚遠。
近年來,由于我國低碳經濟設計和研發力量不足,僅是在制造技術上有所提高的發展瓶頸,使得從二次創新能力,過渡到集成創新能力,最終走向原始創新能力的動態積累的低碳經濟自主創新過程難以為繼。
從以上中美兩國不同的政策主張和技術發展水平的對比,總結了中美兩國走上和而不同的低碳發展之路的對比結果。
3.1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且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型一致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中國交出了一份卓越的經濟發展成績單。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總體上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低端,產品資源能源消耗高、附加值低。而且中國高速發展的背后伴隨的是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巨大消耗。2015年來,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不令人滿意,反映出經濟持續疲軟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就業率依然維持在12.6%的可怕水平。美國政府為了維持就業率水平和推進經濟的發展在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低碳減排間進退維谷。從萬德數據關于中美兩國2007年~2013年化石燃料的能耗占能耗總量比重基本都維持在80%也證實了這一點。
3.2國家發展政策側重點不一致、技術水平有差距
首先,奧巴馬政府的碳減排政策與行動的內容直接著力于調控溫室氣體排放的結構上,力圖從源頭上控制碳減排的發展趨勢。而我國更多地強調調整工業領域的能源浪費,以期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中國報告中行動的重點在于對多產業部門的“規劃”;而美國報告中更側重于制定涉及多產業部門的“標準”。我國更多的是側重于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因此產業結構調整是重點;而美國的報告和措施側重于電力的排放,傾向于電廠減排。其次,替代能源等新技術發展不僅對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至關重要,也是推動美國創新、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的保障。近年來美國替代能源和核能占能源比重基本穩定在12%,而中國則為5%。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在低碳技術方面與引領世界發展的美國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
4.1把低碳發展置于國家政策高度
中國是碳排放大國,環境超負荷的不良后果開始影響到大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國家層面要建立地區間的政策協調機制,加強地區之間在低碳政策執行與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協調力度。在國家的統一部署和要求下,真正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約束條件,通過立法的形式,以制度來約束各地區的碳排放水平及其增長速度。
4.2以市場化機制助推低碳經濟發展
中國今后的碳排放權交易要逐步過渡到全國統一的交易市場體系,還要通過加強完善的碳交易機制設計,使節能減排的交易者切實獲得節能利益,以市場化力量來推動各類經濟主體不斷降低排放水平,從而推動宏觀層面經濟發展的低碳化。
4.3加強國際間合作,建立國際合作機制
首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技術瓶頸,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朝可持續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路頗為坎坷,這需要與發達國家加強技術溝通。其次,低碳經濟的發展將在國際貿易爭端領域提供新的爭議對象,由此,碳關稅也將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經濟關系的重要內容。因此,中國目前就需要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商品貿易、投資領域展開國際合作,共同探討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合作機制,避免貿易與投資爭端。
[1] 李昳,張向前.美國低碳經濟對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5(7).
[2] 劉春蓉,匡耀求.低碳背景下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計量經濟學評判[J].廣東科學社會,2016(3).
[3] 羅良文,雷鵬飛,張萬里.立足國內,放眼國際,聚力共促低碳經濟發展——首屆低碳經濟論壇(武漢)綜述[J].經濟研究,2015(11).
[4] 許慶瑞,吳志巖,陳力田.轉型經濟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演化路徑及其驅動因素——海爾集團1984—2013年的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4).
F113.1
A
2096-0298(2016)08(c)-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