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 艾翔
加強農村現代文化建設,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基于天津市武清區的調研
天津社會科學院 艾翔
本文以天津市武清區曹子里鄉和城關鎮的實地調研為基礎,對幫扶村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文化狀況進行多角度考察,發現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層次不高、空間狹窄、農業生產仍以家庭為單位、市場信息掌握不夠及時充分、文化意識亟待更新等問題。提出加強價值觀和相關信息的宣傳、豐富農村文化建設內涵、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環保教育等建議措施,以期推動農村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其中,利用信息技術包括三個方面:加強鄉村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構建田間直通超市的電子商務平臺和打造信息化政府。
農村經濟 文化建設 信息技術
為直面當下農村發展狀況,推動相關科研工作,筆者赴武清開展調研工作,分別走訪了曹子里鄉和城關鎮的四個村。調研內容主要圍繞幫扶貧困村的農民生產生活情況、城鎮化建設、扶貧效果回饋、農村集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等主題展開。調研方法以村干部座談會、實地參觀和訪談農民為主,通過點面結合來了解農村、尤其是貧困村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天津市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農村“六化”、“六有”等相關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效。作為調研目標的四個村莊在武清區屬于貧困村,配備了相關單位專門指導扶貧工作,在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和文化狀況等方面存在自身的優勢和短板,在武清區乃至天津市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意義,因此,針對這些村莊的調研對理解并發展一般性的農村經濟文化建設,具有啟示價值。在整個調研過程中,筆者先后走訪了定點扶貧的曹子里鄉和城關鎮,就當地的農民生產生活情況、城鎮化建設、扶貧效果回饋、農村集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等主題進行了參觀訪問和實地調研,并與當地村干部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座談和討論。在調研第一站曹子里鄉后蘇莊村,當地村干部和幫扶單位下派的駐村干部對后蘇莊村、前蘇莊村的大致情況進行了介紹,駐村干部對近期的幫扶工作進行了概括。后蘇莊村共有900余人,千余畝地、1600余畝魚池,個體收入基本以打工為主,糧食基本自給自足,因為沒有多余耕地,村民不愿接受統一規劃的種植,進而導致村里很難組織勞動,集體收入來源單一。前蘇莊村因為規模更小,因此條件比不上后蘇莊村,共有200余人,400余畝地,只能種一季麥,村民大多沒有副業。土地最初承包時價格低廉且租期長達數十年,因此,承包出去的用于種植棉花的300畝地在今天很難為村里提供足夠的收入。但同時地錢、保險等費用都要由村里負擔。農閑時人們大多外出打工,基本上都在鄉鎮工廠內做雜活,每晚回村休息。幫扶之后,前后蘇莊村的路燈、健身廣場、環衛公約、100萬元治理環境款項以及交通安全標語等內容均已得到落實。在交談環節中,又針對兩村的教育、打工、風俗、農村企業等各自關心的話題進行了交流。之后在村長和駐村干部的引導下,走街串巷實地考察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民風民情,并專門走訪了村里一家絹花工廠,詢問了生產、收入、貸款、銷售等方面的情況。下午考察前蘇莊村,著重察看了村中一處積水洼地,與村長交流應對之法。次日前往城關鎮,首先來到了柳林巷村。該村共有農業戶口850人,總人口數達到900人,不到2200畝地,其中,村莊占地200余畝,主要種植物包括玉米、辣椒、紅薯及少量花生、高粱、棉花。平均每人有地2畝半,種植和打工時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村里土地基本被盡數承包,村民中有發展較好者成立了植物油公司。村里年收入約1萬元,主要來自廠房承包,因此,原有的集體收入現在基本沒有。土地分到各戶,基本很難進行統一規劃,各自為政,個別村民有大棚。建有700平米文化廣場,較多村民前來娛樂,以年輕人為主,老年人喜歡健身、打牌,但看電影的人即使在農閑時也較少。大桃園村是調研四個村中情況最好的一個,全村包括非農業戶口在內共2400余人,70個溫室大棚,種植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因為土質較好,種出的西紅柿遠近聞名。與其他三村的情況相同,這里的集體經濟也顯不足,主要依靠承包服裝廠。此外,在垃圾清理、文化活動、道路硬化等方面,此村也較前三村更好。下午返回住地的途中,筆者還考察了當地一個較為繁忙的農貿市場,對當地生活產品交易進行了大致了解。
這次調研讓筆者形成了對武清區下轄的兩個鄉鎮概貌式的基本認識,總體感到,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各項事業及幫扶工作均呈現出向好態勢。但同時,也發現一些發展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最直觀的觀察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層次不高、空間狹窄。農民外出打工基本限于第二產業,而且以干雜活為主,地域多集中于鄉鎮,大多在武清一區范圍內,基本沒有進入市區內打工的人。而真正能夠吸納勞動力、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并且推動城鎮化水平、拉動城鄉一體經濟發展的路徑恰恰是中心城區內的服務業發展。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安土重遷意識牢固,另一方面說明外出務工人員的素質與技能還有待提高。其次,農業生產仍基本上以家庭為單位,新型農業合作社基本沒有,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鄉村對市場信息的掌握不夠及時充分,對農民的信息服務極為欠缺。雖然經過改革開放多層次的推進,并且占據兩大直轄市之間的區位優勢,局面有所改觀,但仍有發展的空間。再次,現代文化建設滯后,村民文化意識亟待更新。如利用幫扶資金購置的電影放映機、農家書屋、健身器材利用率較低;又如村民喪葬觀念處于新舊交替狀態,大都采取先火化再入棺材起墳的方式,不僅浪費金錢,而且不利于環保。現代經濟模式的推廣往往以現代文化觀念的普及和現代文化建設的落實為基礎,文化同經濟之間的重要關聯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最后,村民環保意識不強,臟亂差現象較為普遍。雖然村里設立了統一的垃圾投放點,但仍有隨意傾倒垃圾的現象,垃圾分類更無從談起。
上述現象表明,雖然在經濟上,今日鄉村已非昔日可比,但在文化意識方面,與時代仍有較大距離,呈現出某種“過渡階段”的特征。經濟發展是文化建設的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文化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不加強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就不可能獲得持久動力。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思想觀念決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文明高度。針對農村現代文化建設實際需要,提出以下建議。
(1)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農村現代文化建設的指南。應改變傳統僵硬刻板的宣傳模式,可以歌舞、漫畫、民間曲藝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載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群眾的生活與心里,在潛移默化中轉化為變革的動力。(2)出臺激勵政策,支持青年知識分子下鄉入戶,普及現代科技知識、法律知識、市場知識、教育知識、衛生知識等現代文化知識。也可以組織高校、科研院所與鄉村建立文化支援關系,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大講堂和實用技術培訓,縮小城市與鄉村在文化建設上的差距。(3)豐富農村文化建設內涵,提高村民文化生活質量。在文化建設上,不能只注重硬件建設,更應重視內涵的豐富。一方面,要把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化作品大量引入鄉村;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護和發掘鄉村傳統優秀文化資源,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努力構建既具有現代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現代文化。(4)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吸引更多農村勞動力進入市區就業,不但能有效縮小城鄉差別,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瓶頸問題,而且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務之急是做好規劃,按部就班地對農民開展各種實用技能培訓。政府可以采用發行“培訓券”的方式,由農民根據自己的愿望選擇有資質的培訓機構。(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鄉村政府服務水平。當今時代,城鄉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信息差距。因而必須下大力氣填平城鄉信息鴻溝。具體舉措包括:一是加強鄉村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二是構建田間直通超市的電子商務平臺,并以此為依托,促進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使流通環節的部分利潤留在農民手中;三是打造信息化政府,把鄉村政府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的能力與成效,作為績效考核重要指標。(6)強化環保教育,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鄉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要通過輿論宣傳、政策激勵、經濟杠桿、法規約束等多措并舉,切實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當務之急是從垃圾規范管理、科學處理入手,改變村民不良衛生習慣,提高農村健康水平。
一切經濟變革、政治改革說到底都是文化的變革,尤其是觀念與精神及思維模式的更新。要將各種改革、政策落到實處,必須有新觀念、新思想的建立作為保證和支撐。當新觀念、新思想得到固化后,不但能對改革效應起到放大器的作用,而且會使來自外部的變革與發展的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從而由外部輸血式發展走向內部造血式發展的良性軌道,保證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許愛萍.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16(11).
[2] 李佳.鄉土社會變局與鄉村文化再生產[J].中國農村觀察,2012(04).
[3] 張艷,張勇.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開發[J].經濟地理,2007(03).
F320.3
A
2096-0298(2016)08(c)-139-02
艾翔(1985-),男,新疆烏魯木齊人,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城市文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