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委黨校 王苗苗
關于目前城鄉差距與統籌城鄉發展途徑探究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委黨校 王苗苗
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工業化以及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但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過大的矛盾日益凸顯,阻礙了我國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因此,探索新型發展途徑,統籌協調城鄉發展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總結了我國城鄉發展現狀,分析了其原因,并討論統籌城鄉發展的意義,最后探究分析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路徑。
城鄉差距 統籌城鄉 發展途徑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目標,進一步闡述了“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內容及具體部署[1-2]。這是對“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論述,也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性意義的戰略舉措。下面本文將對城鄉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差距過大的原因,探討統籌城鄉發展的策略。
1.1我國城鄉發展現狀
我國城鄉差距日趨擴大,導致農村發展速度慢、收入水平低,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城鄉教育差距大:一是教育投資不平衡,二是教育層次結構不合理,三是教育年限差距較大,城市教育投資、層次結構與年限均較農村地區優。(2)城鄉收入差距大:2015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基尼系數為0.462,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73倍[3-4]。(3)城鄉消費差距大:一是衣著消費差距大,二是飲食消費水平差距大,三是文化生活、生活用品以及住房差距大。
1.2城鄉差距大的原因
總結兩者之間的差距,我們可以看出,城鄉的發展受到自然條件和國家政策的影響而出現非均衡的狀態。拉大城鄉差距的主要原因:(1)在城鄉空間上,市場主體、市場收入欠缺自由行,阻礙“以城帶鄉”步伐;(2)公共產品及設施投入不完善,加劇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3)市場的資源配置體系不完善,農村人口向城市單向流動,導致勞動力資源分配不均。(4)社會保障機制在農村沒有普及,農村居民的收入以及社會福利保障補貼,均落后與城市居民,拉大了城鄉差距。(5)農村地區信息技術普及率低,信息落后。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比重較大的國家,60%左右的居民為農村人口,其中還有一部分農村居民處于較為困難、絕對貧困狀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是促進農村的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因此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的途徑。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共同構成了我國的國民經濟。農村整體收入水平低阻礙了市場的發展,也制約了城市經濟發展。只有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這一我國經濟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2)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需求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只有更好地發展農業,建設農村,提高農民素質,實施優惠政策,吸引農村地區的資本投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生產方式改革,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才能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建立和諧、安定的全面小康社會。
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鄉關系理論中,就強調了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城鄉對立是工業發展落后的原因和表現,只有城鄉融合是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路徑[5-6]。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變遷,城鄉二元結構的現象不斷擴大,所以要想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就要著眼于突破城鄉二元體制,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城鄉協調發展的制度體系,才能協調發展,穩步推進。
3.1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途徑
體制機制創新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途徑。創新、健全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從統籌城鄉角度看,關鍵要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從政策框架上構建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和機制平臺,探索、創新行之有效的建設與發展模式。城鄉的人口管理制度、城鄉政府的管理制度和城鄉的就業制度等都要實行一體化的發展。
(1)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將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對于有穩定的工作和居住條件的農村居民鼓勵其在城市落戶,對于全國公民,賦予其平等選擇職業和居住地的權利,不予以干涉。“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十三五”期間,進一步深化改革,打破戶籍壁壘,為有需求且有能力在城鎮就業與生活的農村人口,提供平等的機會與制度保障;實行居住證制度,使城鎮農民工在就業、教育、社保及醫療等方面享受同等的保障,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統籌分配國民收入:進一步優化調整財政稅收政策,加強“三農”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加快完善農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及配套設備,加大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均衡調配城鄉公共資源。
(3)完善農民工就業制度保障: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取消限制條件,實現城鄉勞動力一體化,發揮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低收入者就業培訓機會,增強其就業能力。
3.2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
實施以城帶鄉、城鄉優勢互補的方法是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
發揮城鎮的集聚力和輻射作用,將城鎮的資源進行整合,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使農村的工業向城市工業看齊,農村的居民同時向城鎮集中發展,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同時確定農村的發展方向,結合目前經濟發展的目標,構建科學的城鎮體系,完善城鎮的功能,提升其整體形象,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步發展到城鎮中去。
3.3 將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載體
以霍山縣為例,霍山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屬于欠發達地區,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統籌發展好縣域經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霍山縣大力實施“四縣戰略”,加快推進“四化進程”,堅持綠色發展、突出產業支撐,推動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建設、全域旅游創建、特色農業培育、精準脫貧攻堅等各項重點工作,進一步破解發展難題、增創發展優勢;進一步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和帶動作用,依托現有產業優勢,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既登高望遠、又腳踏實地,明確目標定位,措施落實到位,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工業,推動企業增質、項目提效、產業集群和園區升級,促進縣域經濟不斷提升;同時大力推進“一谷一帶”建設,打造重要節點,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全面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逾越的過程。因此,我們需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城鄉一體化,突破原有城鄉分隔落后體制的限制,解放思想,推動深化改革,加強實踐并不斷總結,遵循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解決好“三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農村的經濟收入上,減少農村居民的經濟負擔,引入先進的技術到農村,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 戚攻,李春勤.對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深層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2] 葉裕民.中國統籌城鄉發展的系統架構與實施路徑[J].城市規劃學刊,2013(01).
[3] 程莉,劉志文.地區經濟差距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與實證分析——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
[4] 王夢浛.關于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問題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3(02).
[5] 傅辰昊,周素紅,閆小培,等.中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15(04).
[6] 郭占恒.新常態下城市轉型發展的主要路徑——新常態下城市轉型發展路徑研究之二[J].浙江經濟,2016(09).
F124
A
2096-0298(2016)08(c)-184-02
王苗苗 (1984-),女,漢族,安徽霍山人,本科,管理學講師,主要從事城鎮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政府管理與改進民生中小企業融資、企業文化等屬于管理學范疇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