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欣
(河南省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濟源 459000)
淺談仔豬水腫病的防治
王亦欣
(河南省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濟源 459000)
為了探討仔豬水腫病的防治,本文從仔豬水腫病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上分別進行了闡述。目的是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并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
仔豬水腫病;大腸桿菌;流行病學;綜合防治
仔豬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毒素引起的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細菌病。臨床上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和眼瞼部水腫為主要特征。發病率為5%~30%,死亡率達90%。
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的直桿菌,大小為0.4~0.7 um×2~3 um,兩端頓圓,散在或成對。水腫病大腸桿菌定殖于小腸,可產生一種侵入血流并破壞血管壁的類志賀毒素,引起胃黏膜和結腸黏膜水腫。該細菌對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其培養物在室溫下可生存數周,在土壤和水中可達數月。對高溫抵抗力較弱,一般加熱到60 ℃15 min即可被殺死,在干燥環境下也容易死亡,對低溫有一定的耐受力。對一般的化學消毒藥品都比較敏感,均能達到滅菌的效果。
本病主要發生于斷奶后1~2周的仔豬,4月齡也偶見發生。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春秋季多發。發病率10%~35%,病程短,病死率50%~90%。發病豬多為飼養良好、生長快和體格健壯的仔豬。本病的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式突然改變,如飼喂單一或喂給大量精飼料、氣候變化等有關。初生時發生過黃痢的仔豬一般不發生本病。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為帶菌母豬和感染的仔豬,有糞便排出病菌,污染飼料、水和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本病常與斷奶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并發。
本病主要是發病突然,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廢絕,體溫不高,四肢運動障礙,后驅無力,搖擺和共濟失調,有的病豬做圓圈運動或盲目亂叫,突然猛向前躍;遇各種刺激或捕抓時,觸之驚叫,叫聲嘶啞,倒地,四肢亂動呈游泳狀;心跳疾速,呼吸初期快而淺,后來慢而深;發病前1~2 d常有輕度腹瀉,后便秘。體表某些部位的水腫是本病的特征癥狀,常見于眼瞼、結膜、齒齦,有時波及頸部及腹下皮膚;病程短的數小時,長至7天以上,致死率約為90%。由于本病常與斷奶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并發,因此在臨床上常有水樣腹瀉伴隨出現。
病豬大多營養狀況良好,皮膚略顯蒼白,尸體外觀新鮮,水腫部位不定。剖檢病理變化主要為水腫。胃壁水腫常見于大彎部和賁門部,也可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黏膜層和肌層之間有一層膠凍樣水腫液,嚴重的厚達2~3 cm,范圍約數厘米。胃底有彌漫性出血變化。膽囊和喉頭也常有水腫。大腸系膜的水腫也常有,有些病豬直腸周圍也有水腫。小腸黏膜有彌漫性出血變化。淋巴結有水腫和充血、出血的變化。心包和胸腔、腹腔有較多積液,暴露于空氣后則凝成膠凍樣。肺水腫,大腦間有水腫變化。有些病例腎包膜增厚、水腫,積有紅色液體,接觸空氣則凝成膠凍樣,皮質縱切面貧血,髓質充血或出血。膀胱黏膜也輕度出血。有的病例沒有水腫變化,但有內臟出血變化,出血性腸炎尤為常見。
根據發病豬的日齡,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可對該病做出初步診斷。其中急性水腫病是基于斷奶后1~2周生長旺盛的仔豬中突然發生,并出現神經癥狀。活豬最重要和最恒定的診斷性癥狀是輕度共濟失調或步態蹣跚,眼瞼和前肢皮下的水腫也是一個主要的癥狀。剖檢時,當出現特征性病變水腫時,非常有助于確診。確診需要進行細菌學檢查,無菌采集特征病料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對分離出來的大腸桿菌應進行生化反應和血清學鑒定,然后再根據需要,做下一步的檢驗。
6.1 治療
本病的治療效果不好,利用分離的病原菌制備高免血清,給仔豬口服或注射,可用于預防或緊急治療。對發病仔豬在飼料中加入鹽類瀉劑連用2 d,然后用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或硫酸鏈霉素,每天2次,連續注射2~3 d。病初采用亞硒酸鈉、維生素E及對癥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在斷奶前20 d和斷奶當天各注射1次亞硒酸鈉也可預防豬水腫病。0.1%的亞硒酸鈉按每5 kg體重1~1.5 mL做頸部肌肉注射,次日減半再注射1次。用葡萄糖、氯化鈣、甘露醇等靜脈注射,安鈉咖皮下注射,利尿素口服,對較慢性的病例有一定的療效。
6.2 預防
本病的預防可以采用疫苗免疫接種,常見的有:死苗、活苗、重組疫苗,這類疫苗均有一定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采用綜合性預防措施。保持豬舍的清潔衛生,堅持每天消毒。加強斷奶前后仔豬的飼養管理,提前補料,訓練采食,使斷奶后能適應獨立生活。斷奶不要太突然,也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方法;飼料喂量逐漸增加,防止飼料單一或過于濃厚,增加富含維生素的飼料,在飼料內添加適宜的抗菌藥物,如土霉素,按每千克體重用5~20 mg。
(編輯:張淑鳳)
S858.28
B
1006-799X(2016)20-0083-02
王亦欣(1988-),女,河南濟源人,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獸藥、飼料、畜產品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