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牛□榮洲洋□常瑞月
(1豫西黃河河務局吉利黃河河務局;2黃河養護集團有限公司)
洛陽黃河灘區開發利用與濕地保護探討
□樊 牛1□榮洲洋2□常瑞月2
(1豫西黃河河務局吉利黃河河務局;2黃河養護集團有限公司)
洛陽黃河灘區面積廣大,資源豐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土地的需求以及灘區資源的開發利用更為迫切,由于灘區絕大部分與黃河濕地保護區重合,灘區開發利用與濕地保護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由此引起了一些思考與探討。只有以濕地保護為前提,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才能走出一條灘區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開發利用;黃河濕地;灘區;洛陽;黃河
洛陽位于黃河中游末段,黃河由此出峽谷入平原。該段河道變寬,水流擴散,兩岸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灘地。灘區內各種動植物、砂石礦產以及水資源豐富,同時也是“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范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灘區開發利用與灘區濕地保護產生了巨大矛盾,引起了我們的一些思考和探討。
1.1 特殊的位置形態形成大面積的灘地
洛陽段黃河位于黃河中游末端,全長94 km。黃河在此由峽谷流向平原,河道變寬致使水流擴散、流速減慢,加之上游多年來水量不均,豐水期灘岸上水成為行洪河道,枯水期“水落地出”,從而形成了大面積的黃河灘地。
洛陽黃河灘區主要分布在孟津、吉利兩縣(區),總面積102.50 km2,其中孟津黃河灘區79 km2,吉利黃河灘區23.50 km2。
1.2 黃河灘區內濕地的分布狀況
洛陽黃河濕地西起西霞院壩址下,沿黃河兩岸分布,東部與孟州、偃師黃河濕地相連,總面積達240 km2,是“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黃河濕地絕大部分與黃河灘區重合。小浪底、西霞院水利工程建成后,該地區更是出現了大面積的開闊水域,從而形成了包括河流、水庫、池塘等自然和人工多種類型濕地。
2.1 灘區資源及利用現狀
洛陽黃河灘區擁有著大量的土地和水、砂石礦產以及動植物等資源。據統計:灘區可利用耕地達3 480 hm2,涉及孟津、吉利共19個行政村;灘區及相鄰的黃河河道內85%為砂礫石層河床,砂礫石厚度最大可達80 m,砂石資源異常豐富;灘區內,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異常豐富;同時灘區內棲息生長著867種動物、743種植物,其中不乏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
洛陽自古就是傳統的農耕區,沿黃群眾對黃河灘地開發利用由來已久,灘區內存在著大量的村莊、耕地、廠礦企業。特別是小浪底、西霞院水利樞紐的陸續建成,有效調節了上游來水量,大大穩定了河勢,使灘地過水量、過水次數逐年減少,甚至長年不上水,大大增加了兩岸群眾,甚至當地政府對黃河灘區開發利用的熱情。據統計,截至2015年黃河汛前,在1958年黃河洪水線確定的灘區管理范圍內,有居民2.20萬余人,灘區農業年生產總值3.61億元;灘區有洛陽石化、孟津華陽電廠、西霞院南岸取水工程等各類取水井(口)30余處,年取水量達6 000余萬m3;灘區內砂石廠10余家,年砂石開采量達60余萬m3。
2.2 黃河濕地保護的重要性
洛陽因地理位置特殊,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有河道水域生態系統、河灘生態系統、沼澤生態系統、林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同時,洛陽黃河濕地內分布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黃河濕地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保護黃河濕地有著極為重要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種意義。
2.3 灘區開發利用與濕地保護的矛盾
洛陽黃河灘區與濕地大面積重合,灘區的開發利用與濕地保護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灘區土地的開發利用與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二是灘區內水、礦產、生物等各種資源的利用與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據統計,洛陽黃河灘區可利用耕地面積達3 480 hm2,絕大部分位于黃河濕地保護區范圍內。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建設用地需求的日益增加,對灘區濕地的侵占也愈演愈烈。以洛陽市吉利區為例,該區北部為山地丘陵,且有洛陽石化廠區的阻隔,原有的城區只能向南部黃河灘區擴張,致使灘區土地資源利用與濕地保護產生了矛盾。同時,廣大灘區蘊含著大量的水、砂石礦產以及動植物等資源,經濟的發展對這些基本資源也有著迫切的需求。數據顯示,洛陽黃河灘區內年取水量達6 000余萬m3,砂石年采挖量達60余萬m3。各種灘區資源的開發利用,必將帶來原有地形地貌的改變,勢必會對濕地帶來巨大的破壞,使資源利用與濕地保護又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黃河灘區被長期、大范圍的侵占和無序的開發利用,使洛陽黃河濕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生態系統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3.1 穩定河勢給灘區利用帶來了巨大空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土地的需求以及灘區資源的開發利用更為迫切。以黃河下游1949—2003年55 a間的統計數據來看,雖然有31 a洪水漫灘,但大多數淹沒面積不大,淹沒耕地超過1/3的年份只有5 a。隨著小浪底、西霞院水利樞紐相繼投入使用,包括洛陽地區黃河下游洪水漫灘的幾率進一步減小,使得灘區土地以及各類資源的開發利用有了更大的空間。
3.2 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必要性
黃河灘區的開發利用已經對濕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首要任務就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搶救性地保護好這一寶貴資源。
濕地的生態恢復是在退化和喪失的濕地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進行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和重建,使其發揮原有的或預設的生態服務功能。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是一個需要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恢復已經退化的黃河濕地,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護好黃河濕地,從而進一步開發利用。
3.3 以濕地保護為前提開發利用黃河灘區,大力發展生態產業
洛陽黃河濕地是極其重要,且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但黃河灘區及其資源的開發又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基本生活的迫切需求。怎樣才能調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使濕地保護和灘區開發利用取得雙贏呢?
2015年7月通過的《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規定,“濕地保護應當遵循生態優先、全面保護、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同時還對黃河濕地做了禁止“將黃河濕地保護區域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商業用地、基本農田”等一些特別規定。同時,《水法》、《防洪法》等相關法律也對灘區內的工程建設做了許多禁止性規定。由此可見,洛陽黃河灘區的開發利用首先應以濕地保護為前提,有序科學地開發利用灘區土地及其他資源。
生態產業正是一條兼顧濕地保護與灘區開發利用的最佳途徑。以黃河灘區、濕地為依托發展生態產業,大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首先應“轉移城市生態綠化用地”,轉移已建成區內的城市綠地、公園等生態職能到黃河濕地;其次在濕地保護區內建立科研教育基地,以“科教產業利用濕地資源”;最后應以“濕地生態旅游”為主要途徑利用濕地資源。
3.3.1 轉移城市生態綠化用地
以洛陽市吉利區為例,本來行政區域狹小,可利用土地較少,大大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可將吉利城區內綠地、廣場、公園等生態職能集中規劃,轉移到黃河濕地,建立濕地公園。這樣既保護利用了濕地空間,又能騰出大量城區土地進行城市建設。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將城市綠地、公園等生態用地集中轉移,置換出的土地可用于城市建設。這樣既保證了城市生態環境、市民娛樂休閑用地,同時增加了城市建設用地面積。
3.3.2 以科教產業利用濕地資源
因濕地生態系統多樣且脆弱,各種法律法規均限制其建設開發。因此我們可利用濕地的生態系統多樣、生物種類繁多的特點,大力發展科研教育產業,建立“黃河濕地科研教育基地”等類似科教機構,以科研保護為主,同時兼顧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知識等職能。以山東黃河河口濕地為例,中國科學院在保護區內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試驗站以觀測保護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為主,主要進行濱海濕地生態與環境要素常規觀測、環境質量監測、退化濕地生態修復等科研活動,兼顧濕地保護宣傳教育。
3.3.3 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游
對黃河灘區、濕地的開發利用,還應以《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洛陽段)生態旅游規劃》為主導思想,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比如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已建成集科普宣教、休閑娛樂、灘地探索、生態保育、黃河農耕文化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
洛陽黃河灘區的開發利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位于其中的黃河濕地,又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自然資源。歷史的原因,造成灘區開發利用對黃河濕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種無序、盲目、野蠻式的開發利用不能繼續下去。黃河灘區開發利用應以濕地保護為前提,依托濕地生態多樣、物種豐富等優勢,走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道路,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使黃河灘區、濕地能真正為洛陽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使黃河開發利用與濕地環境保護取得雙贏的局面。
[1]衛國峰.豫西黃河(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90-92.
[2]吉利區地方史志辦公室(Z).2015洛陽市吉利年鑒(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55-62.
[3]王渭涇.黃河下游灘區的開發利用與防洪安全問題(J).人民黃河,2014(9).
[4]郭凌,秦向民.洛陽濕地的管理現狀及保護對策(C).東營:第三屆中國濕地文化節暨東營國際濕地保護會議論文集,2013.
[5]刁銳民,劉偉.對洛陽黃河濕地保護的幾點思考(J).河南林業科技,2007,(27)2.
(責任編輯:左英勇)
X 171.1
A
1673-8853(2016)12-12-02
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