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剛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校園文化建設中先進文化獲得性研究
杜 剛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除了具有繼承性之外還要有時代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當前在“新常態”背景下,建設校園文化尤其需要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
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校企合作
校園文化建設是不斷發展的是可持續的,對于職業院校來說,融入企業文化教育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融入企業文化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使各國的經濟相互交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要求企業人才要具有國際競爭力,跨國公司的經營需要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才,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融入企業文化教育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其辦學的時間并不是太長,社會上對職業院校的認識與關注度還有待于提高。如果一所學校在融入企業文化教育上能夠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在同類院校中脫穎而出,對于學校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再次,融入企業文化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企業對人才的選擇不僅僅是學生的證書,更看重人才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融入企業文化教育在學生職業素養的塑造上大有裨益。最后,融入企業文化教育是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需要。事實上,有的畢業生上崗后不適應企業的環境,結果是要么是被企業淘汰,要么是頻繁跳槽,表面上看是畢業生缺乏適應企業管理和人際關系的能力素質,實質上反映出企業文化教育的欠缺。
2.1 重新思考企業追求的價值目標和其存在的社會意義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其所追求的利益不應該只是金錢,而應該兼顧社會的需求。在其自身能力可行的情況下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比如搞慈善募捐活動、頒發或設立獎學金、與學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企業參與社會活動可以擴大自身的社會認同度和影響力,企業參與教育活動中來可以拓展企業發展的空間,為企業未來發展儲備人才。所以,企業為了長遠的自身發展,要不斷調整自身追求的價值目標,理性地服務社會[1]。
2.2 學校內部的體制機制建設
(1)深度校企合作,全面融入企業文化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與之合作的企業、行業、政府、社會等各類合作主體,基于某種共同理念或利益的基礎上,雙方或多方在教育領域中開展的深層次多領域內涵合作。深層次合作不是簡單的頂崗實習或工學交替,而是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教師掛職、教材開發、項目合作、人才就業、創業引領等多方面的協調與合作。校企合作達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走向更高領域的合作發展。
(2)深度校企合作,破解學生實習實訓和實踐之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過程,這也是學生未來能否在崗位上勝任的關鍵教學環節。通過深度合作,企業舍得崗位和時間讓渡給學生來觀摩、見習和實踐,讓學生切實了解和熟悉企業的生產質量、制度、精神、理念,也就是真是感知到了企業文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會得到較高的提升,為未來企業的再培訓省去了空間和時間。
(3)深度校企合作,破解課程與教材建設之困。課程與教材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要想建立與公司、市場、社會、國家發展相適應的課程與教材,必須回歸到社會、公司、企業或行業中去,引如行業專家共同開設課程,共同研究和編寫教材,把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和管理理念編入教材,不是編制出毫無根據的、脫離行業市場實際的、晦澀難懂的教材。
(4)深度校企合作,破解高校實驗實訓室建設之困。高校實驗室建設一直是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都十分重視而又無奈的事情。建設實驗室實訓室的意義自不必多說,但是建設實驗實訓室的資金不菲,而建設周期在不斷縮短,單靠學校或財政資金建設的實訓實驗永遠是落后的。深度校企合作對高校實驗室建設之困迎刃而解。
(5)深度校企合作,破解師資建設之困。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高校教師學歷普遍比較高,理論和教學水平也比較高,但是在項目化教學、實戰經驗、實訓實踐能力上與企業專家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差距。深度校企合作,各專業要聘請實實在在的專家;深度校企合作,企業家要為相關專業的高校服務。俞敏洪、李開復、楊元慶、馬云等等這樣的創業名人企業大家要成為高校的共享資源,為學生講座開課。
2.3 通過就業教育與實踐創新創業體驗企業文化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要求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企業的文化精神。“以就業為導向”要成為學校群體價值觀念,以此為核心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是校園文化建設融入企業文化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目前很多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或創業講座,大學生對創業需要所需要的拼搏精神、誠信精神、刻苦精神、協調精神等各種企業精神理念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和了解,對企業的運作、管理、國家的法律法規知識有了學習和掌握,比在課堂上感受的還要深刻。
2.4 政行企校全方位互動,構建豐富多彩的企業教育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企業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企業文化教育既要有課堂上的“硬教育”,也要有課外或業余時間的“軟教育”。企業文化教育既要有校內的企業文化嵌入式教育,也要有校外的感知性教育。企業文化教育要能夠做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讓學生在點點滴滴中感受到企業的存在,使企業的競爭精神、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奉獻精神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學校的雕塑、圍廊、花園、實訓車間和實習教室的建設借鑒優秀企業做法,營造鮮明的工業文化空間[2]。”
校園文化內容本身是復雜的多元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復雜的多維的立體的。校園文化建設要隨著時代主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進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注意防止不當的情況出現:①應防止校園文化建設缺少主題,沒有中心。②要防止以偏概全、以點帶面。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分清企業文化的優劣和企業文化與企業文化教育的區別。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從整體上看要不斷更新理念,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模式,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重視引入企業文化和企業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
[1]劉德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11(08):93-95.
[2]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6):58-63.
Research on the Excellent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DU Gang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and Commerce,Suzhou Jiangsu 215009)
Un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has not only inherited but also with the times,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The under the "new normal" background,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especially need the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Campus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蘇州片區高校黨建思政課題項目: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優秀企業文化獲得性研究,(編號:2014DJSZ03);2015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人才發展)課題: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5SRB-25)。
(責任編輯:張時瑋)
杜 剛(1975-),男,江蘇睢寧人,博士,研究方向:企業文化和創新創業教育。